導讀
細菌產生的某種特殊酶類可以在尼古丁進入到吸菸者大腦之前將其破壞,進而降低吸菸者對尼古丁的依賴性,從而達到戒菸的目的。在至少超過30年的時間裡,研究者一直致力於開發這種特殊酶類,當前他們利用惡臭假單胞菌成功地製造產生了名為NicA2的酶類,實驗表明這種細菌可以有效消耗尼古丁。
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示,不同種族個體之間的遺傳差異或許主要取決於名為基因拷貝數變異(CNVs)的結構元件,相比其它基因特性,比如單核苷酸突變(SNVs)而言,基因的拷貝數變異此前並沒有被科學家們仔細研究過,因為研究者很難對基因拷貝數變異進行遺傳測序。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236名個體進行研究,分析了參與者的基因拷貝數變異(CNVs)和單核苷酸突變(SNVs),研究者表示,基因拷貝數變異的中等大小被鑑別為7396個鹼基對,隨後他們對每一個基因組都進行了深入細緻地測序研究並且獲得了大量的基因組數據;利用測序數據研究人員就可以重建大約2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的基因組,並且將其同黑猩猩和猩猩的相關基因組序列進行對比。
對比分析後研究者發現,在遠古的人類祖先的基因組中至少有4000萬個額外的DNA鹼基對,而這些鹼基對在現代人的基因組中並未發現,這些序列中的一部分保留在多個現代非洲人機體中,這就說明額外序列的缺失或許是人類從非洲大陸遷移出去所造成的。
研究者Eichler及其同事將現代人類基因組同三名古代譜系人類的基因組進行對比,同時也和兩種滅絕的種類的譜系進行了對比,即穴居人和Denisova人;結果發現,相比單核苷酸突變而言,基因的拷貝數變異是前者的7倍多樣性來源。當基因的拷貝數變異事件發生較少時,兩個個體之間的鹼基對數量是不同的,而且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因的拷貝數變異,尤其是在重複的區域中,基因拷貝數變異(CNVs)和單核苷酸突變(SNVs)之間的不同很可能會隨著新型測序平台的建立而不斷擴大,這就可以幫助理解人類的遺傳突變。
基因拷貝數變異的複製是最大多樣性產生的來源,而相比進行CNV的剔除而言,這些特性影響基因表達的可能性是前者的4倍,這就表明複製的選擇和剔除或許會通過進化表現出較多的不同,同時研究者還發現,在非非洲的人群基因組中CNV對基因組的多樣性影響較大。
最後研究者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對比不同時代人群的特殊CNV位點來確定正向和負向的選擇同時將其同疾病發病風險相關連,本文研究揭示了進化如何對不同的基因組元件起作用,但目前研究者仍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並理解人類基因組中的哪種CNV是無用的或者是有害的。
來源:生物谷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