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碰撞的方式與碰撞的程度不同往往結果也會大相徑庭。
可能有一些學生因一時的「邪念」而不好好配合教師,影響課堂紀律,此時,教師的一些「邪氣」也就隨之產生了。
教師就會因發怒而產生了怒氣,或是對那些調皮好動、吊兒郎當的學生懷恨在心而產生怨氣,更為甚者,乾脆停課不上與學生賭氣。
這些「邪氣」的產生,輕者導致教學效果較差,重者必將教師粗劣素質暴露無遺,在學生面前威信全無。
那麼教師究竟應該如何走出這些「氣」的困境呢?

一、怒氣
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也是人們情感豐富之所在。但不是說這些情感的發洩可以無拘無束,想怎麼發洩就怎麼發洩?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特別是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既要準確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好自己的書,一方面又要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育好自己的人。
這一點我們老師都是很清楚的。但為什麼有時就因為學生違犯了一點點小錯而怒髮衝冠呢?我們此時竟然忘了自己還是一個搞教育的呢。
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處理是:冷靜思考,課後談話。
這樣既不影響課堂的正常教學,教師也不會因此而丟臉失面,反而體現教師的寬容和大度,同學們定會投來讚許的目光和真誠的理解,
真心誠意的與學生平等交流, 「蹲下來和學生說話」,在理解、體諒、融洽、和諧的氛圍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教育家陶行知的四塊糖的故事對我啟發很大。如果教師一意孤行,唯我獨尊,以權威者自居,以為自己臉面全失,無地自容,就為了挽回這個顏面,
而對學生大罵特罵,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更嚴重的是使師生關係更加僵化。「箭傷肉體,話傷心靈」,
批評也應該帶著寬容和善意。否則,你的教學還沒開始,實質就已經結束了。知道了這些,你還會有怒氣滋生嗎?

二、怨氣
教師教育的對像是學生,學生犯錯、違紀是難免的。
但我們有些教師不會換位思考,不會將心比己,不會捫心自問:我們在學生時代是不是也犯過錯、違過紀?
我們平時閒談時不是常常聽到一些教師說自己初中時英語、數學經常不及格嗎?自己在初中時也因吸菸、談戀愛而被批評嗎?
想想這些,你還會怨恨那些學習成績差一點的同學嗎?你還會記恨那些曾經吸菸、早戀、頂撞過你的本也是可愛的孩子們嗎?
畢竟學生的年齡差異、性格差異、智力差異,有的好動、有的話多、有的學習差、有的書寫差、有的態度差等等。
這些都是學生自身的客觀因素造成的。教師的工作就是要引導學生逐步改變
學生這些不良習氣和傾向。這就是教師育人的天職所在了。教育其實就是一種愛的傳遞。「教育需要愛,也需要培養,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這一教育名言告訴我們。
愛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劑、潤滑劑和粘合劑。可見沒有愛的教育是沒有生命活力的教育,教育不能沒有愛。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如果我們帶著一點愛心,帶著一種關心,帶著一分善心,帶著一片真心,說什麼也不會產生怨氣了。

三、賭氣
情感不是知識,也不是理論。現有的教材很難把情感教育表現出來。教師在情感教育過程中要注意自身的情感素養、態度和教育行為,
給學生的情感發展以積極的示範和引導。然而,我們作為教師,有時因一時的火氣和不快,因學生的頂撞傷害了自己的心,
動輒就叫家長來,或是把學生趕出教室,或是因為一兩個學生的問題而乾脆賭氣不上課,都不是明智和理智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
教師要以海納百川之心,以學生為本之理念,以因勢利導之方法,以幽默詼諧之言辭順勢蓋過,繼續正常教學,課後及時找學生談話,
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錯誤所在,打心底里服你。這種情況,教師一定要用期待的心面對,以寬容的心接納,以欣賞的眼光看待,
使其充滿信心和希望。教師要用真誠的態度教育、感化、打動學生躁動固執的心。真誠的付出必將會有真誠的回報。陶行知先生說過: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可見,學生的本性,他們的出發點,也不可能就是你想像中的那麼壞。
形成這種壞脾氣、壞習慣,雖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教師應用心去貼近他們,用愛去呵護他們,用寬容去包容他們,
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去引導他們。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對你肅然起敬,敬而畏之。這樣一來,教師寬容大度的高大形象,學生將銘記於心。
別林斯基認為:愛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對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保障。因此,關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去捕捉學生的內心情感變化,
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該居高臨下,而應是發自肺腑、無微不至和不由自主的,給學生以強烈情感力量的感染,去觸及,去震撼學生的心靈。這種愛,不僅僅表現在課堂,在學校,也要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去。
總之,作為教師,僅在課堂上挖掘情感教育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到生活中去挖掘,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不能是表演,而應是內心的流露。這樣才能用自己至誠的心去溫暖需要溫暖的心,才能走出這些「邪氣」的陰霾。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