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是不可能的,引導孩子適度接觸才是解決之道

醉小飛| 2019-06-03| 檢舉

現在每個家庭都有手機,網上有很多視頻都是孩子才三四歲,玩遊戲比大人還溜,輕鬆通關,看著這樣「厲害」的孩子,看視頻的人覺得很厲害。

如果是發生在自己家,可能家長就不會覺得開心了。畢竟玩的這麼好,這樣沉迷手機遊戲,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都有危害。

手機,平板對寶寶的健康影響大家都知道,但是想要徹底控制孩子不玩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一開始能夠做到讓孩子少接觸手機,可是時間長了也擋不住他們周圍的人給孩子玩,越是藏手機可能越會引起孩子的興趣,將來沉迷手機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在生活中讓孩子完全避免玩手機是不可能的,關鍵還是在於父母如何正確引導。

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是不可能的,引導孩子適度接觸才是解決之道

過度沉迷手機的危害

在適度引導之前,先來說一下為什麼不能讓孩子長時間玩手機,,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有關幼兒接觸電子螢幕時間的建議報告。報告建議,2歲以下幼兒不要接觸任何電子螢幕,2-5歲兒童每天接觸電子螢幕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小時。

視力障礙:寶寶長時間接觸手機,最先傷害的就是視力,視網膜在後天需要長時間才能發育完全,12歲之前都在不停生長,如果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玩手機,就會造成視網膜發育受到影響,形成近視,散光等等問題。

注意力障礙:手機過度實用,還會讓注意力陷入一種被動遲鈍的障礙,被動遲鈍這個詞一開始是在《數字痴呆化》這本書中,由德國著名腦科學家,精神科醫師,施皮茨爾提出來的,他指出:數字化生活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扼殺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因為孩子在電子產品上的過度投入,會讓大腦對外部的反應越來越慢,他們喜歡被動的接受電子產品帶來的信息,不願意主動思考和觀察,這種所謂的「專注力」並不是真的在用心專注,而是被動的接受信息。

與成年人不同的是,孩子會養成被動思考的習慣,今後在學習上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因為對外部的變化不再敏感,喪失創造力,也很難專注有效的完成學習活動,對周圍的變化漠不關心,只想要尋求螢幕中內容帶來的刺激。

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是不可能的,引導孩子適度接觸才是解決之道

焦慮和自我安撫能力缺失:很多孩子在沉迷手機之後,一旦離開就會表現出焦慮,易怒的情緒,很多社會新聞都是家長強行沒收孩子手機之後造成的悲劇。

看新聞的人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其他時候看起來都很正常,手機就像有魔力一樣,一旦離開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

這是因為他們在手機的世界中沉迷的太深,已經無法再接受平常生活中的等待和衝突,造成了人格和精神上的重度依賴,沒有了心理安撫的能力。

但是就連成年人也無法避免一天不碰手機,讓孩子在滿是誘惑的世界做到完全隔離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長的控制至關重要,從一開始就把規矩立好,讓孩子養成不依賴手機的習慣,可以看手機,但是要適度。

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是不可能的,引導孩子適度接觸才是解決之道

各年齡段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是不同的

2歲之前不要接觸手機,如果是微信視頻通話另當別論,其他時候儘量不要讓孩子摸到手機。

2-3歲的孩子已經通過觀察,開始對手機感興趣,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適當的用一下手機,但是不能超過半個小時。

3-6歲的孩子已經知道了手機是可以玩遊戲的,但是父母不要在手機里下遊戲,只可以讓孩子通過手機看視頻或者是打電話。

7-12歲的孩子可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手機,自我意識也在增強,父母對孩子玩手機的態度不能只是一味的打壓,要讓孩子清楚沉迷手機會影響學習。

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是不可能的,引導孩子適度接觸才是解決之道

知道了不同年齡段孩子可以接觸手機的時長之後,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呢。

幼兒:當孩子還是一個小寶寶的時候,手機的概念都是通過觀察父母而得來的,因此父母在寶寶面前除了打電話,其他時候就不要拿起手機來看,多和孩子互動,和他們玩遊戲玩玩具,嚴謹禁止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遊戲。如果想看微信或者是其他的信息,可以去孩子看不見的地方看。

孩子如果想要拿起手機來看看,父母就給孩子做打電話的動作,讓他們知道手機是用來聯絡的,先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手機意識。

幼兒階段的孩子活動量大,父母有時候就會用手機來安撫小孩,這樣的做法就是在害孩子,一旦孩子沉迷手機的視頻和遊戲的話,那將會變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再那麼好「騙」了,所以家長可以適度放開手機,讓孩子去接觸一下,可以讓孩子自己用手機打電話,和家人視頻,還能夠拍照。

但是依然還是不能在手機里安裝遊戲,更不能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遊戲。

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是不可能的,引導孩子適度接觸才是解決之道

兒童階段的孩子,已經從幼兒園和其他人哪裡知道了手機還可以玩遊戲,有時候也會央求父母在手裡下一個遊戲,但是父母要堅決禁止。

如果前面家長打的基礎好的話,其實孩子這個年齡階段對手機也並不會有太大的興趣了。

父母在這個時候多和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引導孩子閱讀,讓孩子通過實踐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前面沒有給孩子樹立好良好的手機觀念,這個時候的孩子可能就會整天纏著父母玩手機,父母這樣做能夠控制孩子對手機的依賴。

父母和孩子要站在統一戰線上,父母不能做搶走孩子手機的惡人,對立只會讓問題更嚴重,大聲呵斥和強行搶奪,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憎惡和叛逆的心理。

家長和孩子要站在一個角度上,與孩子約定好使用手機的時間,用一些外界更有吸引力的事情讓孩子將注意力慢慢轉移。

這個時候的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在孩子面前拿起手機的頻率,雖然說孩子可能已經開始對手機有沉迷的傾向,但是還沒有很嚴重。

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如果父母能刪掉遊戲,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就能讓孩子度過一個正常的兒童階段,而不是和手機為伴的童年。

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是不可能的,引導孩子適度接觸才是解決之道

父母要將手機控制權一直攥在手裡

看似簡單的玩手機造成的矛盾的背後,暴露的其實是父母的控制權不足的問題,給孩子玩手機沒有問題,但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手機是屬於誰的。

無論孩子多喜歡,手機的控制權都要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讓孩子清楚的意識到,父母只是在「借」手機給孩子,有權利隨時收回並且限制使用。

孩子哭鬧或者是纏著父母玩手機,歸根到底原因在於,他們覺得手機就和家裡的很多東西一樣,是屬於自己的,想玩就能拿到手。所以父母對手機的控制權從一開始就要樹立好。

不能把手機當做獎勵,很多父母為了應付孩子或者激勵孩子,會將玩手機當做一種獎勵,比如說你現在要是不哭了,我就給你玩會手機。

這樣會讓孩子在概念中形成手機是稀缺獎品的想法,時間長了他們就會越來越渴望玩手機,而不是將手機作為通訊工具看待。

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是不可能的,引導孩子適度接觸才是解決之道

從一開始手機被發明就是用來讓人溝通的,孩子更要清楚的明白這一點,獎勵可以有多種正面的手段,但是玩手機是不能作為獎品的。

孩子不是不可以玩手機,但是要提前跟他們約定好,比如說想用手機看動畫片,可以,在規定的時間限制或者是級數限制內就行,制定規矩的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制定,不要強制執行。

豐富孩子現實活動,培養正面愛好,其實孩子沉迷手機無非有兩大原因,一個是父母沒有空監管孩子,讓孩子長時間從遊戲和視頻中發現更多好玩的,就深深的陷進去了。還有一種就是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很孤獨,很空虛,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

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先從自己做起不長時間玩手機的話,多陪孩子做一些現實中有意義的事情,想要建立孩子不玩手機的習慣其實挺簡單的。

孩子玩手機重點還是在父母,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多參加一些遊戲,多帶孩子出門感受大自然,和孩子一起閱讀,繪畫,都能很輕易的將孩子帶離冰冷的電子產品。

家長的管控是孩子最好的限制渠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207994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