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育關鍵7步走,讓孩子成才,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醉小飛| 2019-06-03| 檢舉

如何讓家庭的生活幸福代代相傳,如何能夠傳的非常健康,這就是一個孩子教育的問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每個問題也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比如孩子青春期要怎麼教育,孩子幼兒期要怎麼教育,孩子兒童期要怎麼教育。

有的孩子不愛和家長交流 有的孩子通宵玩電腦 有的孩子說不得,動不動就尋死覓活。 有的孩子早上不起床,從心裡到行動每個毛孔都在抵抗上學 有的孩子離家出走 ......

如何看待未成年的人出現的心理問題,李玫瑾教授談到,抓兒童教育,其實關鍵還是看家長。

有很多家長希望能帶著孩子找李玫瑾教授諮詢,她對家長說:「孩子不用來,你來就行。」

其實孩子出現的任何問題,可以說根源都在家長身上,真正的關鍵問題在於教育父母,而不是教育孩子。

李玫瑾:教育關鍵7步走,讓孩子成才,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雖然問題家庭不少,但是絕大多數的家庭都還是溫馨健全的,父母對於孩子都是呵護備至,愛護有加的。

但是同樣有些慘痛的案例,犯罪人也是來自不缺愛的家庭,他們甚至還有很高的學歷,孩子優秀家庭正常為什麼還會走上犯罪之路呢?

是家庭出了問題,是父母教育出了問題,家庭教育要遵循一些基本理念,目前對於教育我們並沒有系統的一個流派,李玫瑾教授說:「我本人是學哲學出身的,中國人很聰明,我們很多領域都很優秀,但是我們缺少一種思維,一種跨越空間和時間的對於人教育的思考方式,對於理念和意識的深入探究。」

理念與觀念不同,觀念是看到之後形成的看法,理念是根據邏輯思維得到的理性的思維方式。

李玫瑾:教育關鍵7步走,讓孩子成才,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關於教育理念,李玫瑾教授列出了七點:

1. 人的教育有順序性

順序的特點就是: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其實有滯後性,心理問題是可以向前追溯的,成年人的想法和兒童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成年人的想法是如何讓生活變得更好,如何變得有錢,有房,有事業,提高生活品質。

但是孩子最想要的,只是爸爸媽媽能夠陪在自己的身邊,不想要大人離開他們。

很多孩子媽媽不回來他們都不睡覺,沒有為什麼,他們就是想要父母能夠陪在自己身邊就足夠了。

現在社會有多少家長關注過這一點,或者是能夠做到呢?為了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很輕易的放下年幼的孩子。

這個時候孩子產生的心理創傷,或許現在並不會顯現出來,但是一定會影響他的將來,會延續到成年甚至是對自己的下一代的做法。

李玫瑾:教育關鍵7步走,讓孩子成才,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雖然說走上極端之路的是少數,但是現在很多心理學研究的材料大量證實,成年人的心理疾患,都是源於童年創傷,所以心理問題表現出來的時候,已經很滯後了。

想要解決問題的關鍵時期早已經錯過,心理學有個概念叫「意識流」。

意識就是「我」這個我是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建立的,不管期間遇到什麼事情,我的概念都是連貫的,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所產生的感覺都是印刻在心中的。

我們遇到事情有可能會在瞬間回想起來,甚至歷歷在目,它是沒有時間概念的,十幾年前發生的事情,就像昨天發生的一樣,早年的經歷有可能會是一生的噩夢。

2. 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

未成年人的身高和體能都是弱勢,孩子的胃口都是喂出來的,一個人即使是到了八十歲九十歲,當他生病的時候,最想吃的東西,一定是小時候最喜歡吃的。

脾氣是帶出來的,觀念是嘮叨來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李玫瑾教授強調,成年之後所有的心理問題,基本都可以在早年找出影子。

撫養人對被撫養者來說,首先是決定了他的生命誕生,其次被撫養者照顧的程度和物質提供也是撫養著提供的,被撫養者的個性也是撫養者決定的。

李玫瑾:教育關鍵7步走,讓孩子成才,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李玫瑾教授提到一個案例:孩子九歲就已經將整條街都已經偷遍了,只要是能拿走的,全部都偷走,用來換錢買吃的,爸爸沒有辦法,只能將孩子用鐵鏈拴在床上,鄰居就報了警,街道就找了警察來,爸爸說:「我管不了,不然就得天天賠錢,我還有工作,要掙錢養家,只能這樣。」

後來街道只能將孩子送到心理矯治的地方,孩子去的第一天,心理醫院幾乎也被偷了個遍,護士在教育他的時候,他還打罵護士。

醫生說:「父母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在這裡肯定不行。」醫生在觀察過後發現,孩子很喜歡吃零食,偷東西也是吃的比較多。

於是就和孩子約定,你少打罵十次,我就獎勵你一塊巧克力,於是孩子真的就開始減少了自己偷東西和打罵人的行為。

接著醫生就用吃的來要求孩子更多好的習慣,比如和別人友好相處等等,三個月之後孩子的行為得到了良好的改善,這個時候孩子提出想家,想要回去。

醫生也非常高興,因為孩子的情感已經開始恢復,於是帶著孩子回家。

可是回家之後發現家裡已經鎖了門,他家已經搬走了,沒有通知任何人,經過多方打探終於找到了新家的地址,帶著孩子去了新家之後,孩子的母親對他的態度就像看一個陌生人一樣,父親雖然沒有那麼冷漠,但是對孩子的回家也沒有表現出欣喜。

李玫瑾:教育關鍵7步走,讓孩子成才,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李玫瑾教授說,這個問題已經不是矯正孩子了,如果不先矯正父母的話,這樣即使孩子已經改了,但是用不了多久,行為問題會更嚴重的。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有一個理念,我們現在缺少的並不是物質和金錢,而是教育,當孩子和家長鬧起來的時候,第一反應不要是:『孩子怎麼那麼氣人』而是「我哪個地方需要調整」。

當有了這個意識的時候,家庭教育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改善。

所以一定要意識到,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造就的。

3. 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保障,更重要的是親自陪伴的撫養

重點在「陪伴」,現如今社會就是一個快節奏繁忙的社會,上上下下都在加班,但是到了瑞典,六日商店都關門歇業,家庭更是舉家出門遊玩,曬太陽。

這同樣也是一個理念的問題,在我們看來六日商店不開門是不可思議的,但那確實是一種智慧的結果。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強調要忙,要快,要求效率。

但是忙到最後,卻忘記了最本真的東西:給孩子掙錢,不如親自陪伴孩子。並不是說陪伴孩子就不需要考慮生計了,而是要均衡比例。

親自撫養孩子的重要性,受益的不僅僅是家庭本身,而是對社會乃至對國家都有好處的。

有的時候家長為了掙錢將孩子交給老人和保姆,他們雖然符合照顧孩子的基本條件,但是他們也只能解決吃穿住行的問題,和父母在身邊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李玫瑾:教育關鍵7步走,讓孩子成才,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給孩子存錢,不如教他做人做事,找奶媽不如自己辛苦帶」

家裡有百萬身家,這些錢也挽回不來孩子的教育出現的問題。

有一位很有錢的父親,因為忙於生意疏於照顧自己的兒子,孩子初中輟學去吃喝玩樂,父親知道湖南有一名專家,於是打飛的連夜趕到,從包里掏出十萬塊現金,要求治療孩子,將他拉回正軌。

李玫瑾教授說「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如果父親將這十萬塊錢當成自己的工資,停下忙碌掙錢的行程,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度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會不藥而愈的。」

很多人認為有錢就能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最重要的不在於錢,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陪伴,這是最重要的情誼,多少錢都換不來的。

4.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成績優秀的孩子,我們很多家長就怕自己的孩子不聰明,孩子成績不好將來就會找不到一個好工作,沒有好工作,生活就堪憂,於是大家都覺得,孩子上個好學校就夠了。

但是這些年各大名校都出過惡性案件,投毒犯罪的案例層出不窮,種種惡行大家覺得不可理解,其實問題很簡單,這些大學生,智力夠了,缺少的是人性。

人性深似海,但人性是養出來的,人在生命的初期決定了他的撫養方式,要用情感撫養作為起點。

李玫瑾:教育關鍵7步走,讓孩子成才,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情感到位了,人才能有人性,看似很宏大的一個哲學問題,其實落實在實際行動中做起來很簡單。

操作起來也很實際,就是用情感來撫養孩子。

只有情感能夠約束孩子的行為,如果一個人沒有情感,即使有再高的學歷和智商,那會更容易形成反社會人格,然後形成高智商犯罪。

5. 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

人性指的人生來而具有的一些特性,是最基本的自然社會屬性。

而性格是什麼,性格值得是一個人和別人有關的行為固定方式。這就涉及到一些人的做事習慣,好性格的人到了哪裡都會讓人覺得舒服,因為他做事情會替別人考慮,做事先想到別人。性格不好的人到了哪裡都會讓人覺得彆扭,因為他自私。

社會行為方式就是性格的體現,一個人有了性格缺陷之後他的行為就會受到影響,繼而上升到修養問題。

我們現在一味的強調知識教育,卻忽略性格培養。

李玫瑾:教育關鍵7步走,讓孩子成才,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再高,沒有良好的修養,隨便一個小動作就能暴露。性格是後天培養出來的,擁有一個好性格是可以決定未來成功的。

6. 保護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在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不要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毫無道理的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命令。

用斷絕物質提供來控制孩子,這就是不尊重的方式,甚至孩子到了二十歲,三十歲還用家長的身份來干涉他們的戀愛,婚姻。

孩子過了十八歲就要學會放手,再優秀的父母也不能代替孩子做決定,不管孩子做什麼決定,都是他們十八歲之後可以行使的權利。

父母只能提供意見,但是無權干涉。因為決定權在孩子自己手上,他們對自己的決定可以承擔責任。

成年之後的孩子要尊重,成年之前的更要尊重。

7. 改變孩子的行為先改變大人的行為

大人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很多家庭教育的學者都有這樣的要求,開家庭教育講座,孩子不用到場,家長來就行了。

李玫瑾:教育關鍵7步走,讓孩子成才,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在教育的問題上,更多的是要和成年人交流,如果一個十歲以下的孩子做了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真正法律上解決的應該是他的監護人。

李玫瑾教授提到一個案例,貴州垃圾桶發現孩子屍體,當時的社會輿論一味指責政府,但是公務人員也是人,他們下班回家不會先去掀開垃圾桶看看裡面有沒有孩子。

先要做的是問問這些孩子的家長,孩子過了九點沒回家,為什麼不報警,家長監管不力。

如果說家裡只有老人,沒有辦法報警,那就更說不過去了,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孩子經常不回家,家裡習以為常。

那麼這就說明了家長根本沒有監護行為,任由幾歲的孩子隨便在外面過夜。

所以我們真正應該處罰的到底是什麼,是父母的監護行為。但是鍵盤俠們又該說了,家裡那麼窮,父母沒錢罰不了。

國外有的國家就有這樣的法律,如果監護不到位,家長要去家長學校,一個星期上一次,三個月一個階段,之後會有考核,沒有好的方案,接著學習。

李玫瑾教授強調:我們的社會同樣需要完善教育制度,不僅僅是對孩子的,還有對家長的。

很多未成年人犯罪其實歸根到底都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想要讓孩子真正成為對社會有貢獻,實現自我價值的人,家長要付出的遠遠比想像的多得多。

很多時候問題發生都看對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陷,其實只要換一種方式,多將目光看看自己,就能發現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在哪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207994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