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小銜接教學方式細化的幾點思考

醉小飛| 2019-06-03| 檢舉

前言:

我是一名幼兒大班的主班老師,換位思考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與家長溝通的法寶,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在家長還未找到解決辦法,園方或老師就已經因時制宜,為孩子的教學和生活管理問題能夠未雨綢繆付諸實施,這是一種理想的家園和諧狀態。

我所接觸到的大班孩子家長,百分之八十對孩子在幼兒園習慣了老師的精細化管理和教學,如何面對進入小學後一節課要老老實實坐四十分鐘,一個老師要管六七十個孩子,孩子的問題得不到老師及時解決等等問題比較關注。在了解現實情況及緩解家長焦慮的根源所在後,我們班級幾位老師制定出比如培養孩子自理意識和獨立學習,並以兩到三個月的時間來跟進效果和孩子狀態,使孩子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解決家長的後顧之憂,同時可以使老師們在這個過程中掌握幼小銜接的具體實施細則,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管理方法。

關於幼小銜接教學方式細化的幾點思考

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從生活細節上進行引導,培養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意識,引導孩子具有一種開朗和更快接受新環境的能力。

幼兒園的生活學習環境與小學相比,從一般來講,小學在空間和區域上會更大,當孩子處於一個相對陌生並且更大的空間狀態時,會顯現出膽小羞澀,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和行為,如果孩子的個性本來就比較內向,可能他需要比活潑孩子更多的時間來熟悉環境,這樣的一個過程會使孩子在學習上,就處於一種被動和滯後的狀態。據此,我對全班孩子進行了逐一分類,劃分為開朗型、一般型和內向型,對於開朗的孩子我主要進行教學上的具體細化,對於一般型的孩子我和孩子家長採取互動溝通模式,鼓勵並利用多種教學、表演、隊列的方式,讓孩子有充足的表現機會,並開始呈現出主動和樂於表現的行為狀態,對於內向型的孩子我採取「壓迫式」、激將法和鼓勵結合的方式,這種類型的孩子有可能由於父母離異、家庭暴力、家庭環境等原因造成個性上的缺失,那麼需要老師進行細緻的溝通和磨合,在獲得孩子的喜歡和信任後,偶爾以要求的方式讓孩子亮相或主持,在孩子獲得一定進步時要大力地表揚,使內向的孩子意識到性格的改善會帶來更多的快樂,加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慢慢趨向於主動表現等外向性格。

關於幼小銜接教學方式細化的幾點思考

二、了解小學的現實情況,並進行模擬教學,逐步推進小學教學模式的體驗式教學。

根據我在對家長的調查表中發現,百分之六十的家長會選擇市內相對有名且人氣很旺的小學,同時我了解到的具體細節是,這兩所小學每個班大概都有六十五人以上,一個班主任來進行全盤管理的模式,與幼兒園的班主任、助理老師、生活老師三個人面對二三十個孩子的模式對比,孩子的突髮狀況和問題難以得到老師的及時處理,孩子對增加的教學科目應接不暇,孩子活潑好動如何適應一節四十分鐘的課程,這些問題促使我把現有的幼兒園教學內容做了一些調整,比如我把數學課的教學講解設定為十五分鐘,要求孩子們一定提高注意力,聽清楚老師講解的每一句話,再給孩子們十分鐘提問時間,鼓勵孩子對沒有聽懂的問題及時向老師求解,最後十五分鐘我會布置一些簡易的任務留給孩子們完成,並要求保持一種安靜的氛圍,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從第一周的孩子們一會舉手要上廁所,一會插嘴提問,我耐心地進行引導並按照計劃逐步實施,在第二周開始,孩子們對一節三四十分鐘的課程教學過程完全適應,這將為他們進入小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懂得掌握重點,及時提問解惑,課後完成作業完善學習效果,三個過程的培養需要更多的業餘時間來做教案,但我感覺有明顯的效果,並得到家長的一致好評。

關於幼小銜接教學方式細化的幾點思考

三、針對個體和細節,完善更細化的教學計劃。

在以小學為模擬環境的過程中,生活環境逐步自理,並具有較強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意識基本建立,教學調整過程中,孩子的適應教學時間模式和對學習的三步重要程序後,孩子們會呈現出參差的效果和更多的細節性問題。

關於幼小銜接教學方式細化的幾點思考

四、和家長保持良性溝通,對教學方案進行微調和改善。

為了讓家長真正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我們會在學期初進行家長會,和學期中進行半日活動。讓家長真正了解我們開展的一細系列活動為讓家長比較全面地了解幼兒在園狀況,以實現家園共育,我們利用多種渠道,及時有效地與家長進行了溝通。家長會是幼兒園與家長進行溝通的有效方式之一。以往的家長會都是教師宣讀本班的教育目標,由於缺少彼此間的呼應,家長一聽了之。為了扭轉這種狀況,充分發揮家長會在家園溝通中的作用,我們決定對家長會進行改革。如以前家長大多是聽者,變成參與者,如何應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家長對教學心中的困惑如何解決?從我們相互的交流中,一起探討改善的方法,我們也可以聽出他們對現代教育理念的認可。

關於幼小銜接教學方式細化的幾點思考

五、讓孩子學會承受挫折,學會忍耐,學會與小朋友分享。

對孩子進行一些挫折教育尤為重要。首先家長要對孩子形成一個正確評價。 一直以來孩子們都在家長的呵護與保護下成長,可能沒有受到過什麼挫折,一直覺得自己是最好的,所以心理的承受能力差。有些家長採取的賞識教育方法是,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做得如何,都是「你很棒」之類的詞語表達讚賞。在幼兒園也是要求老師這麼做。雖然這些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但空洞的評價也會造成孩子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和對他人的評價,總認為自己是最棒的,是第一名。一旦當孩子面對更公允的評價時,孩子會發現自我評價和實際能力的巨大落差,而難以承受這種「突如其來」的否定。從而打擊了孩子原本脆弱的自信心,或者變得更加任性,不能面對現實問題,甚至朝著相反的方向:更加自負,盲目自大。所以家長的評價要具體,要讓孩子能正確認同自己的優缺點,認同別人的優點。同時給與孩子一個具體並能達到的努力目標,鼓勵孩子完成目標。

其次讓孩子明白大人沒表揚我不代表我做的不好。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經常得到表揚。但進入小學後,老師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經常表揚每個孩子。這時,孩子也會感到失落和懷疑。要讓孩子從這種失落和懷疑中走出來很重要。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暗示:沒有表揚我,不等於我做的不好,下次我會做的更好。還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鼓勵:比如把自己的畫展出來,家長即使不經常表揚孩子,但也要讓他知道您對他的每一個進步都有所關注,並感到自豪和驕傲。

關於幼小銜接教學方式細化的幾點思考

六、對特別案例進行重點挖掘和分析,為以後的教學方案、老師培訓提供可信的第一手資料和培訓教材。

在孩子入學前,很多家長忙著為孩子挑選好學校、好老師,以為只要能把孩子送進小學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他們卻忽略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幼小銜接。

案例:缺乏過渡 孩子不適應小學生活

蒙蒙入學前對學校生活一無所知,成為小學生後,他常在課堂上走神,不能專注聽講。同學們爭先恐後發言,蒙蒙卻不敢舉手回答問題。老師認為蒙蒙跟其他同學相比有差距,時間一長,蒙蒙也覺得「自己不行」,開始反感上學。

針對以上情況,如果孩子沒有做好充分的入學準備,就會像蒙蒙一樣:產生膽怯心理,害怕上學;不能自我管理物品和完成作業;無法接受紀律的約束,經常破壞紀律;注意力不集中,不會聽老師講課;經常與同學鬧矛盾,干擾學習……種種情況必然導致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喪失自信心。

事實上,只要在入學前接受科學的培養,就不會出現上述問題。「幼小銜接」得當,每一個心智正常的孩子都能成為優秀的小學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20799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