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睿媽
孩子犯錯,聰明的父母不會一味指責,而是抓住時機跟孩子溝通,讓孩子在汲取教訓,不斷成長。
——睿媽

周末和朋友到餐館聚餐,桌對面一個年輕的媽媽和她閨蜜在聚餐,這位年輕媽媽把女兒也帶來了。
小女孩有四五歲的年紀,跟著媽媽出來很興奮,不時起身繞著餐桌走動。
媽媽跟閨蜜聊得很投機, 說說笑笑,似乎忘了女兒的存在。

小女孩坐回凳子上的時候,不小心碰到桌子上的一個水杯,玻璃杯落到地面摔碎了。
見狀,媽媽瞬間變了臉色。
「你想幹嘛,找死呢!」「不想吃了是吧,不想吃就滾一邊去。」……她勃然大怒,朝女兒吼了起來。
小女孩知道自己犯了錯,嚇得乖乖做到桌子前,低著頭不說話,餘光不時撇向媽媽,一副乞求原諒的樣子。
沒想到媽媽卻不依不饒。
她轉身向閨蜜抱怨起孩子來,說女兒都五六歲了,一點都不讓人省心,覺得女兒做什麼都笨手笨腳的,長大也不會有什麼出息。
小女聽到媽媽這麼說,更加緊張侷促,手都不知往哪裡擱,看著讓人特別心疼。
媽媽的閨蜜趕緊打圓場說孩子算是乖巧的了,她家兒子那才叫「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整天鬧騰的不得了。

孩子犯了錯,一些家長會忍不住吼罵孩子,想通過這種威懾讓孩子長記性,他們認為這樣孩子才能長記性。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形我們隨處可見。
孩子失手打碎了家具,父母責罵;孩子不慎丟了東西,父母責罵;孩子成績沒考好,父母責罵;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打架,父母責罵……

面對孩子犯錯,一些父母習慣發脾氣責罵孩子。
看到孩子滿臉羞愧,他們通常以為起到了作用,於是每次孩子犯錯,他們就隨心所欲地責罵孩子。
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這種教育方式很難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身的錯誤,還容易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傷害。
看到父母發脾氣,孩子往往只記住爸媽憤怒的臉和自己恐懼的心,很難意識到「錯誤」本身。
同時,父母的責罵會在孩子心底留下陰影,他們常處於恐慌和畏懼的狀態,變得膽小怕事。
陳喬恩在一期訪談節目中提起,自己是在媽媽的打罵中長大的,隨時會有扇耳光的危險,還曾被媽媽用一捆枯枝打到渾身是血,很長一段時間活在恐懼當中。
談起被媽媽打,她眉頭緊鎖,突然恐慌起來,還突然間回頭,確認媽媽聽不到。
她說「媽媽的腳步像魔鬼的步伐」。
母親在女兒心裡像魔鬼一樣,讓人覺得心疼而又不可思議。
可見,父母的責罵對孩子內心的傷害有多深。

面對犯錯的孩子,聰明的父母不是指責,而是體諒和信任。
他們懂得孩子並不是天生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他們知道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犯錯和改錯的過程。面對孩子犯錯,他們會給與足夠的理解和包容。

一位年輕媽媽在知乎上分享了一段經歷:
有一次他們全家去旅遊,她的手機在景區被偷了。
她十分內疚,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面對家人指責她粗心大意。
這時,卻聽見五歲的兒子說:「媽媽已經很自責了,爸爸你別怪她。」
這位媽媽頓時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我此刻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被諒解,是一件多麼慶幸的事。而我同樣會吸取教訓,不讓錯誤再犯。
」
她也終於明白,孩子犯錯時,心裡一定也很內疚,父母的指責只會加倍他的羞愧,孩子沉浸在難過里,又怎麼去反思錯誤的原因。
大人尚且不能避免犯錯,孩子也要在錯誤中成長。被給予理解和體諒的孩子,反而不太會辜負父母的這份信任,在自省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終究會長成一個學會避免犯錯的大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能做的,不止是因為孩子的慢而替他著急,也可以是對他的錯誤表示理解和原諒。
讓孩子先原諒自己,再去反省以後該怎麼改正錯誤,把事情做到更好。

面對孩子犯錯,家長們要包容和理解,同時也要好好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感知到這份包容和理解。

那麼,在孩子犯錯之後,家長具體怎麼跟孩子溝通呢?
這裡,睿媽覺得父母們應該按步驟做好一下四個方面:
一、發生什麼事情了?詳細說一說好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應該先讓孩子把事情說清楚。況且,有時候錯的,並不一定就是孩子。
舉個例子,考試成績出來,孩子學習成績下降,這時候,很多家長會遷怒於孩子,責怪孩子貪玩,不用功。
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責怪會讓孩子心理不舒服,還有可能冤枉孩子。
孩子成績下降可能是發揮失常,也可能遇到一些困境等原因,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原因,不要輕易下結論,而是先聽孩子怎麼說。
二、你對這件事情有什麼想法?
在聽孩子說完事情的經過以後,家長還應該鼓勵孩子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比如,孩子和同學鬧矛盾,是自己孩子的錯,家長在了解事情的經過以後,應該冷靜地問孩子:你對這件事情有什麼想法?
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已經認識到錯誤了,那後面的事情自然就好辦了。如果孩子不認錯,那可以再尋求其它的辦法。
三、你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情?
在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以及孩子對事情的想法之後,家長接下來應該進一步詢問孩子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情。
通過交流,讓孩子冷靜地思考,到底要怎樣面對和處理事情,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慢慢地成長。
四、如果你這樣處理,會有什麼後果?
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孩子從多方面思考問題,以後遇到事情就會考慮得更全面。
孩子做事情養成多考慮後果的習慣,以後處理事情會更加周全,人際關係也能處理得很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95540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