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愛分享| 2018-09-17| 檢舉

龍應台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對父母來說,最糟心的事情是什麼?很多父母的答案是:我辛辛苦苦大半輩子,養出來的兒子卻是個窩囊廢。很多父母確實很辛苦,連葵花籽都要給兒子嗑好;很多孩子也確實很窩囊,和女友約會都要帶上自己的媽。這樣的父母太多了,尤其是獨生子女時代,捨不得讓孩子受半點委屈,被蚊子咬了一口,都要送到大醫院做個檢查,生怕得了什麼傳染病。

「不及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家務不用做不少媽媽抱著這樣的心態:「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或者「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洗個碗,怕傷手;拖個地,都怕跌倒;就連點個蚊香,都怕被燒著。當然,孩子的內褲從小到大都會幫忙洗好。

「不及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 ·零花錢不用愁「媽媽,我要買這個。」「買!」「媽媽,我要買那個。」「買!」孩子沒零花錢了,給!

「不及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做錯了有人護「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必要和孩子較真嗎?」「你們小時候,還沒他這麼聽話呢!」欺負小朋友,那都是別人家孩子不懂事;被老師批評了,那都是老師偏心沒長眼;就算是拿了別人的東西,那也是「就這麼點東西,拿了會死?」? ·連人生都被安排得妥妥貼貼大至人生志向:「我兒子長大後要考公務員,當大官,當有錢的官!」「我兒子長大後要回家繼承我的棺材鋪!」「我兒子長大後要把隔壁老王家的女兒娶過來!」小至頭髮的長短、離家的距離、外出的時間,甚至內褲的顏色都由媽媽決定。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檢舉為了踐行中國好父母主義核心價值觀,連老命都拼了。如果滿分是100分,那麼中國父母一定要給101分,或者1001分、10001分!

「不及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但問題是,父母付出這麼多,效果怎麼樣呢?? (1)自理能力差國內最大的社區平臺家長幫聯合好未來公益基金會發布《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指出:當孩子從幼稚園步入中小學,家長對孩子生活問題的焦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從47%上升到70%。70%的孩子生活懶散、58%的孩子有拖延症、53%的孩子粗心馬虎…… ?(2)逆商低因為爸爸不讓看電視,孩子跳樓自殺;因為老師沒收了手機;孩子跳樓自殺;因為被小學五年級的女生拒絕,孩子跳樓自殺……俞敏洪說,父母給孩子傳遞逆商,比要求他考好大學要重要得多。只有輸得起的人,才能贏得漂亮逆商低,還沒跑就已經註定是失敗了。 (3)財商低有人對東亞幾個國家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和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相比,中國城市孩子的零花錢絕對金額最多,而財商教育卻是最低,甚至還不如落後的越南。最主要的原因的是家庭理財教育的缺失,甚至連家長自身都不會理財。大部分中國家長認為,所謂的理財教育就是「懂得珍惜勞動果實」而已。 ?(4)缺乏主見去超市購物,選來選去總是拿不定主意;出去旅行,什麼帶什麼不帶,總是猶豫不決;文理分科,最後還得自己的父母拍板;甚至填志願,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到後面可能是:上哪工作,聽父母的;娶哪個姑娘,聽父母的;生幾個孩子,聽父母的;就連哪天和老婆【啪啪】啪,都得聽父母的……難怪「媽寶男」無處不在。

「不及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不及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父母做得太多,反而阻礙孩子的成長。 原來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絕情: (1)讓孩子做家務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前者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做家務,是孩子成為精英的第一步。從三歲開始,父母就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做家務了:自己丟垃圾、收拾玩具、刷牙、整理床鋪、自己穿衣服;(3-4歲)擺碗筷、收拾飯桌、清洗蔬菜;(4-7歲)自己上學、打掃房間、垃圾分類;(6-8歲)使用電飯煲、洗碗;(7-9歲)會做簡單的飯菜、用洗衣機洗衣服。(8-10歲)? (2)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巴爾紮克說:「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卻步不前;而對於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逆商高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太差。如何培養孩子的逆商,保羅·斯托茨給出了六點建議:1.鼓勵教育,盡可能鼓勵孩子嘗試新事物;2.包容犯錯,告訴孩子享受過程,而非結果;3.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見世面很重要;4.挑戰有難度的任務,培養孩子正視失敗以及分析原因的能力;5.情緒控制教育,不要因為一點點小小的挫折就發脾氣;6.長跑,長跑是訓練耐力最有效果的方式。 (3)讓孩子學會理財:上海百特教育諮詢中心總幹事王勝說:「5-6歲是比較適合進行財商教育啟蒙的黃金年齡。」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理解要完成一件事,需要考慮「目標-資源-計畫-行動」之間的聯繫。目標比如包一次餃子。資源需要的材料:麵粉、蔬菜、雞蛋等。計畫即如何根據現有資源,制定達成目標的計畫,列出預算。行動最後則是一起動手實施,達成目標。?其實就是讓孩子明白如何制定目標,如何盤點資源,再如何根據現有資源做出合適的計畫,預算是多少?手頭的錢有多少?不夠的話怎麼辦?久而久之就慢慢形成了如何最有效地分配資源和金錢的能力。

「不及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 (4)讓孩子遠行永遠不要把孩子禁錮在自己的身邊,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你的孩子終將會選擇離你而去。你能做的,就是靜靜地站在原地,目送他們遠行。就像龍應台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邊,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95252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