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學會問,上半部分在哪兒呢?上半部分就是上一篇的108個知識點啦,要注意的是,這是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以及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匯總到一起的, 沒有進行拆分。

1. 課程目標有五個方面的規定性,它們是:時限性、具體性、預測性、操作性和指導性。
2. 課程的組織方式或設計課程的種類被稱為(課程類型)。
3. 基礎型課程是一種注重學生(基礎能力)培養的課程。
4. 從課程任務的角度,課程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 三種類型。
5. 從課程制定者角度,課程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種類型。
6. 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一般稱為(教育目的)。
7. 制定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主要有三方面,即(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和對學科的研究)。
8. 從狹義上理解,制定某個學程的具體過程是(課程設計)。
9. 影響學生學習特點的因素是(基礎因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0. 學生學習的特點有四個方面, 分別是(獨特性、穩定性、發展性和靈活性) 。
11. 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12. 最早的教學過程思想即學、思、行統一的觀點,其提出者是:孔子。
13. 以個體認識論為基礎提出教學理論的教育家是:夸美紐斯。
14. 試圖以心理學的 「統覺理論 」來說明教學過程的是:赫爾巴特。
15. 學生通過認識書本知識去認識客觀世界, 這反映了下列教學過程特點中的: 間接性。
16. 形式教育論的倡導者是:洛克。白板說
17. 實質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
18. 教學過程階段的中心環節是:領會知識。
19. 孔子提出的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是要求在教學法中貫徹:啟發性原則。
20. 孔子要求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是說在教學中要貫徹:鞏固性原則。
21. 《學記》中提出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是要求教學中貫徹:啟發性原則。
22. 《學記》中說: 「不陵節而施。 」下列哪條教學原則與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循序漸進原則。
23. 最早提出 「教學具有教育性 」的教育家是:赫爾巴特。
24. 《學記》中要求 「學不躐等 」,是說在教學中要貫徹:循序漸進原則。
25. 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稱為:談話法。
26. 教育目的規範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活動稱為(教學)。
27. 學校工作必須堅持( 「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 「)的原則。
28. 孔子把學習過程概括為(學、思、行)的統一過程。這是最早的關於教學過程思想。
29. 19 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試圖以心理學的 (統覺理論) 來說明教學過程。
30. 教學過程的特殊性表現在(間接性、引導性、簡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31. 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
32. 實質教育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和斯賓塞)
33. 形式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智力)。
34. 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有(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
35. 根據教學目的和對教學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叫 (教學原則)。
36. 直觀手段一般可分為(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語言直觀)
37. 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是(講授法)。
38. 考試的核心環節是:命題。
39. 一個測驗能夠正確地測量出它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 稱為測驗的:效度。
40. 如果高水平學生在測驗項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學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說明下列哪種質量指標高:區分度。
41. 最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加以論證的是:夸美紐斯。中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的年代是 1862 年150、設計教學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42. 在下列教學組織形式中,有利於高效率、大面積培養學生的是:班級授課。
43. 柏克赫斯特創立的教學組織形式是:道爾頓制。
44. 教學活動中師生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稱:教學組織形式。
45. 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所採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稱為:教學策略。
46. 以教學組織形式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47.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48. 備課的內容包括:(了解學生、鑽研教材和制定教學計劃。)
49. 常見的教案有(講義式、提綱式和綜合式)三種。
50. 根據教學任務可將課的類型劃分為(單一課、綜合課)兩類。
51. 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係稱為(課的結構)。
52. 綜合課由(組織教學、檢查複習、講授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部分組成。
53. 考試的方式有(口試和筆試)兩種。
54. 考試命題的質量指標主要有信度、效度、區分度和難度。
55. 學業成績的評定可以彩(記分和評語)兩種形式。
56. 常用的記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級制)兩種
57. 等級制記分法包括(文字等級記分法和數字等級記分法)。
58. 班級授課制是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集體上課。
59. 我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的是清政府於1862 年高於北京的(京師同文館)。
60. 外部分組包括(能力分組和興趣分組)兩種。
61、外部分組是指打破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改由按學生的(學習能力或學習興趣)來編班。
62、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徵有(綜合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
63、教學策略按構成因素可分為(內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綜合性)。
64、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的是: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教育。
65、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間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66、顏回說: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反映了德育的:疏導原則。
67、從德育的角度來說,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則。
68、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69、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學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斷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評價法。
70、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說服教育法。
71、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這句話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範法。
72、馬卡連柯提出的 「要儘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73、狹義的學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74、學校德育具有(社會性、歷史性、階級性和民族性、繼承性與世界性)等特點。
75、德育內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構成。
76、德育過程從本質上說就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範化)的統一過程。
77、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78、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發展的
(主體)。
79、自我評價能力是進行自我教育的(認識基礎)。
80、德育的基本途徑是(政治課和其他學科教學)。
81、為達到德育目的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是(德育方法)。
82、通過擺事實、 講道理,提高學生道德認識、 形成正確觀點的德育方法是 (說服教育法)。
83、說服法包括運用(語言)進行說服的方式和運用(事實)進行說服的方式。
84、榜樣包括(偉人的典範、教育者的示範和學生中的好榜樣)。
85、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薰陶)等。
86、品德評價法通常包括(表揚獎勵、批評處分和操行評定)等能力構成。
87、在知、情、意、行四個德育環節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88、「潤物細無聲 」這句話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8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體現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範法)
90、在德育認知模式中,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範且兩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問題中做(兩難問題)。

91、實際鍛鍊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92、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93、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學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斷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評價法),是對品德發展的(強化)手段。
94、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教育和教學行政組織單位是:班級。
95、正式提出 「班級 」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96、在 19 世紀初期出現 「導生制 」的國家是:英國。
97、班主任既通過集體的管理去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支影響集體,這樣的管理模式稱為班級:平行管理。
98、班主任與學生共同確定班級總體目標,並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
與班級目標融為一體, 以此推進班級管理活動、 實現班級目標的管理方式, 稱為班級:目標管理。
99、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人。
100、班集體在育人方面突出價值的實現是通過:集體教育。
101、班主任的領導方式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權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102、率先正式使用 「班級 」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03、17 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並在其代表作
《大教學論》中對班級組織進行了論證。
104、在 19 世紀初斯,英國學校出現了(導生制),這對班級組織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05、中國採用班級組織形式, 最早的雛形始於 1862 年清政府開辦的 (京師同文館)。
106、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是(班級常規管理)。
107、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是 (班級平行管理)。217、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是(班級民主管理)。
108、將傳統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轉變為強調自我、自控的目標管理方式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的。
109、在班級管理中,通常我們把班級的組織者、 領導者和教育者稱為 (班主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9515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