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睿媽
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5歲的女孩不願跟父母說話,只是經常對著一隻毛絨玩具熊自言自語。
父母以為孩子得了憂鬱症,急得不行,四處求醫。
多次心理治療後,女孩說了一句話,父母當場淚奔:「因為玩具不會開口罵我。」
原來,女孩的媽媽性情急躁,經常無意間說孩子:
你別添亂了……
哭什麼哭?
你怎麼這麼笨呢?
媽媽這些情急之下的口頭禪,在孩子心中居然成了嚴厲的責罵。
為了不惹媽媽著急、生氣,她開始疏遠媽媽,不跟媽媽說話,也不願意跟其他人交往,經常一個人躲在房間裡跟玩具熊說話。
媽媽知道內情後,流著淚對女兒說,這些口頭禪媽媽一定改。
我們明明那麼愛孩子,卻忽略了那些無意無心說出的口頭禪,它們像一把把小刀,在孩子幼小的心上劃出深深的傷痕。
《超級演說家》中有句話: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下面這五類口頭禪,是不是很熟悉?
01
控制孩子
你給我聽好了……
我說不行就不行!
睡覺去/寫作業去,現在就去!
這些話霸道、專制,不允許孩子有異議和自己的思考。
時間長了,要麼收穫一個同樣霸道、專制的孩子,要麼收穫一個內向、懦弱、社交能力觸底的孩子。
北大才子王猛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聽話」。
在30年里,王猛穿什麼衣服,讀哪個學校,跟誰來往等,都不允許他有自己的意見,以致「被控制」的王猛出現了嚴重的社交障礙和心理問題,最後他要瘋了,絕情地拉黑父母6年。
嚴密不透風的親子之愛,有時就是傷子之劍。
父母懶一點,給孩子一點自己做主的機會,又何妨?
02
否定孩子
哭什麼哭/不許哭!(否定情緒)
這有什麼可怕的?(否定感受)
你別給我添亂……(否定能力)
你看看別人……(否定努力)
不停地否定孩子,是一種可怕的心理控制。
孩子是依靠周圍人的評價來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價值感的。
一個不被允許哭、發脾氣、失敗的孩子,會嚴重壓抑自己,並通過一些非正常途徑釋放內心壓力。
比如有些孩子性情暴虐、愛穿奇裝異服、愛啃咬指甲,大多是因為經常被否定,只好通過這些方式引起注意或者釋放壓力。
小時候經常被否定的孩子,一生都會苦苦追求他人的肯定。
03
數落孩子
你可真夠笨的!
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
看吧,早就告訴你了……
經常被父母這樣數落的孩子,會挫傷自尊心,他們會真的覺得自己很笨,什麼都做不好,更不願意去嘗試什麼挑戰,逆反心理嚴重。
認識一個性格極其內向的13歲男孩,常年被父母帶去各大醫院醫治一個他難以啟齒的毛病——尿床。
多年醫治無果,竟是一位心理醫生將他治癒。
原來,從他4歲第一次尿床開始,父母就不停數落、羞辱他,有次還當著鄰居的面,在濕床單前打了他。
屈辱和壓力催生了強大的心理負荷和行為反覆,也嚴重影響了性格的良性發展,令人惋惜。
孩子很多生理上的疾病,也許病根在心上。
04
抱怨孩子
要不是因為你,我不會這麼累
要不是因為你,我們早離婚了
如果你聽話,我們家就不至於……
都怪你……
養孩子確實很耗費體力、心力,誰也不能保證每天面對孩子都是和顏悅色。
只是,再忙再累再負面情緒爆棚,也最好不要把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更不要讓孩子背負自責、內疚和負罪感。
否則,只會讓孩子不停壓抑自己,討好父母,戰戰兢兢地看父母臉色過日子,何其殘忍?
有個孩子,每次父母一吵架,他都會病一場。忙於照顧他的父母,也就忘了彼此間的矛盾。
原來,孩子偶然發現生病可以阻斷父母的爭吵,更不會遷怒自己,於是開始裝病。
不妙的是,裝病最後變成了真病,心理暗示讓身體產生了規律性的誤解。
圖片來源:《四百擊》
05
威脅孩子
再不聽話就不要了你!
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不喜歡你了!
我數到3……
有個媽媽跟我抱怨:「真希望孩子身上有個開關,一按就不哭,不鬧,不討人煩。」
那只能是機器人,可不是我們精力充沛、鮮活爛漫的孩子。
孩子一生的幸福都源於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建立的前提就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如果表現得好,父母就笑臉相迎;表現糟糕,就會冷若冰霜。孩子就會產生恐慌:我乖,才能得到愛;我不乖,就會被拋棄。
恐慌會嚴重破壞安全感。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們希望孩子滿載本領,展翅高飛,很多時候又在無意識中用這些口頭禪奚落他、打擊他、挫敗他,天底下,真是沒有比父母更矛盾的了。
知乎上有人問:
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麼體驗?
有個回答:在我傷心難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父母卻看著我說「發什麼神經」。
心裡的絕望,可以想像。
據某項調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
一個名為《語言暴力能造成多大的傷害》的教育短片,讓人看得心驚。
圖片來源:《語言暴力的傷害》
6名在看守所的少年犯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爸媽在我12歲時離婚了,我媽每天罵我,經常讓我去死。」
「說我沒用,說我是個廢物。」
「從來都沒誇過我,罵我最多的就是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
讓他們感覺傷害最深的詞是:豬腦子、廢物、就知道吃、丟人、是人都比你強、怎麼不去死!
最後,他們把這些語言變成了犯罪的武器:槍,斧子,水果刀……
「童年受到精神虐待是犯罪的重要原因。」短片簡單的總結,讓人深省。
被不停羞辱、否定、諷刺、挖苦、蔑視的孩子,內心都有一個大窟窿,盛放著破敗不堪的靈魂,脅迫他們用偏激的方式發泄創傷和屈辱。
心理學家說:健康的教養方式是不會把孩子的行為和人混為一談。行為是行為,人是人,要永遠給予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父母的態度里,真的藏著孩子的未來。
心理學上說:壞會比好更有力,更難忘。
那些負面的情緒、情感和記憶會比正面的影響更大。
科學家們發現,應激語言傷害會讓發育中的大腦發生部分永久性的改變。因語言暴力而造成的傷害,用愛是很難解決的,因為身體有記憶。
那怎麼辦?避免傷害的唯一辦法,就是儘量不讓它發生。
教育家顏元曾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這些孩子愛聽的口頭禪,父母們不妨多說說:
正面鼓勵
相信自己,你沒問題的!
試一試,成功不成功都沒關係!
多做幾次,會越來越好的!
父母的鼓勵,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也更能塑造樂觀、積極、向上、自信的個性。
給予尊重
你既然想好了,爸爸媽媽支持你!
爸媽尊重你。
我想聽聽你是怎麼想的。
孩子越大越不想被掌控,給予尊重,適當放手,不失為一種與時俱進的育兒智慧。
感同身受
這次沒做好/考好,你心裡也不舒服吧?
我知道你的感覺,它叫憤怒/難過/失望/不舍,我也經歷過。
如果你想哭,別憋著,哭一會兒吧!
多去感知孩子的處境、情緒和情感,給予共情,能讓親子之間的連接更緊密。
交出選擇權和決定權
這件事,你自己來決定就好了!
你可以選擇……或……
當孩子不想遵從父母的決定,給出幾個選擇可能避免溝通上的僵持。
給孩子中肯的建議
哭鬧解決不了問題,最好用道理來說服我。
我愛你,但不喜歡你這麼做。
如果再耐心點,相信會更好!
把意見放在肯定後面,會讓孩子更易接受。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塑造,目標永遠不是完美,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圖片來源:《墊底辣妹》
在電影《墊底辣妹》里,面對成績差、自卑又想自暴自棄的女兒,媽媽的支持讓人感動:
我希望孩子們可以茁壯成長,
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與全世界為敵,
我也要站在她這一邊。
在媽媽和老師的鼓勵下,女兒完美逆襲。
會說話的父母,孩子基本不會差。
因為從小被愛,就是一輩子的鎧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89214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