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布置親子作業?請聽一聽幼師的心聲!

幼兒園為什麼要布置親子作業?

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夠在幼兒園解決,有些體驗性的、拓展性的內容,還需要課外補充加強;

孩子在幼兒園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而任務意識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老師想要的不僅僅是孩子帶來的作品,更多地是要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

同時親子任務也是給忙碌的父母一個絕好的機會,靜下心、放下手機來和孩子待在一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究竟做了些什麼,共同感受,陪伴成長!

「我女兒從上幼兒園開始,就一直是我接送。每天晚上回到家,我和他爸一起在廚房做飯,女兒就在旁邊給我們講幼兒園的趣事。晚上的時間,不管老師有沒有布置親子作業,我、老公都會和孩子一起做做手工、看看書。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做點什麼事,是我們家庭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把這看成是生活的調味劑,非常享受。」

的確,幼兒園老師對孩子有教養的責任,他們會藉助幼兒園環境及一日活動,讓孩子獲得全面協調及個性化的發展,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情感態度、行為舉止、思維習慣等也有著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感染,其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產生著極大的影響。那些聰明的父母明白,任何時候家長都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長,他們會巧妙地安排工作與生活,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契機,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

幼兒園親子作業正是實現高質量親子陪伴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能讓家長在業餘時間科學地陪伴孩子,增進親子溝通,還能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成果,見證並參與孩子的點滴進步。

聰明的家長這樣完成親子作業

利用親子作業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秋冬季節,落葉可以變廢為寶啦~

讓孩子主導。找材料、查資料、收拾整理等孩子可行範圍內的事都放心給他來做主、想辦法。

尊重他的作品。每份親子作業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出來後,不與其他孩子的作品作比較,鼓勵其享受過程的快樂。

激發無限創意。引導孩子發揮創意,完善作品,收穫自信。問一些引導類的問題,如,上次我們去江邊見到的風箏有哪些形狀呢?

滲透著父母對人對事的態度

還記得超級認真過萬聖節的「無臉男」萌萌嗎?媽媽的用心她一定感受得到。

用心對待每一次。通過自己的全情投入和細緻追求,讓孩子看到什麼叫努力,什麼叫精益求精,一次又一次地逐漸影響孩子對事的態度。

傳遞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和挫折,少一些空洞的抱怨,多一些實際的解決辦法,會引導孩子也建立起積極樂觀的心態。

享受溫馨的親子陪伴時光

享受過程。親子作業,重在「親子」,樂在過程,製作過程中的一顰一笑、默契配合、大功告成的瞬間都會成為你和孩子共有的美好回憶。

享受陪伴。平時工作太忙,好不容易擠出時間陪伴孩子,更加珍惜這段時光,一分一秒都彌足珍貴。

達成目標後,與爸爸擊掌慶祝!

早在1927年,陳鶴琴先生就曾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必定需要家庭和幼兒園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園合作也是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它不僅要求幼師更新教育理念,積極組織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多渠道的家園活動,家長也應與此相適應,積極配合,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實踐,與幼兒園形成一股教育合力,為幼兒一生的成功奠定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78438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