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的各個環節中,老師們最為關注、投入精力最多的活動就是教學活動了。雖然幼兒園裡「生活即教育」,但教學活動的確最能體現幼兒教師的專業性,每到評級總是以教學活動為重要參考。
今天,口袋研究院就來和大家聊聊那些幼兒園教學活動匯總常犯的錯誤,大家要注意規避哦~
本篇閱讀時長10分鐘
活動準備時的問題
01丨活動準備不充分
這一問題往往不是準備得不夠認真,而是準備過程中選擇了不合適的教具或沒有預料到活動中可能出現的突髮狀況。例如:
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設計了一個請幼兒品嘗點心的環節,實際教學時,幼兒卻開始爭搶餅乾,場面一度十分混亂。
建議:
1)教具的選擇要適宜:在了解幼兒年齡特點的基礎上,選擇形象直觀、經濟適用的物品、不會引起幼兒過分關注度的物品作為教具。
2)靈活處理突髮狀況:要根據突髮狀況做合理引導。
02丨活動內容完全按照教材
有的老師不允許幼兒對歌曲、兒歌進行修改,不跟著范畫繪畫......因為他們認為教學要完成按照教材走。
建議:
1)教學內容要貼合實際生活與幼兒興趣點。
2)鼓勵幼兒進行自主創編,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發布者:姚姚小盆友
讓孩子大膽創造吧,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
03丨活動流程過分按部就班
部分教師缺乏自主設計活動的靈活性,尤其是臨場應變的能力,幼兒一旦「答非所問」,很容易不知所措。
建議:
1)組織教學活動時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點。
2)開展活動前應該對幼兒的認知情況、興趣習慣做一定的調查。
04丨輕視幼兒的興趣
很多時候,幼兒會對很多教學以外的事物產生興趣,比如某部熱播動畫片、某種熱銷玩具。有的教師過分重視教學目標里的那些「知識」,選擇忽略甚至排斥幼兒的這些興趣。
建議:
教師應該學會將這些興趣與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組織教學活動,這為幼兒提供了展示自我、表現個性的機會。
發布者:H。

孩子們喜愛的動畫片變成環創也不錯~
05丨只提前準備教案,不提前試用教具
教具,尤其是那些固定出現在教室里的東西很容易被老師忽略,到了上課才發現問題,例如準備的圖片和教室里的白板尺寸不匹配等,或多或少會對教學產生影響。
建議:
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試用教具。
06丨提前彩排公開課
幼兒園中時常有公開課的任務,有的老師擔心教學效果不佳,會忍不住讓幼兒事先「彩排」一遍,以保證正式上課時有最好的效果。
建議:
1)端正對公開課的態度:要重過程、輕結果,敢於暴露自己的不足。
2)可以適當給幼兒進行一些經驗準備。
07丨追求格式化的作品
出於展示的目的,許多老師希望教學活動後幼兒的作品是整齊劃一的,這樣展示效果才好,家長看了才滿意。
建議:
1)讓幼兒自由創造是培養他們想像力最好的方式。
2)比起培養技巧,培養幼兒對創作的興趣才是最重要的。
08丨忽視幼兒的經驗準備
某老師要上一節關於木工房的集體教學活動,特地去借來了真的木工工具,可是孩子們看到了這些工具卻有些木然。老師又仔細地介紹了一遍工具的用法,孩子們還是沒啥反應。最終,這次教學活動進行得也並不順利。
木工對於幼兒的生活太遙遠了,幼兒沒有關於木工的已有經驗,活動開展當然順利不起來。
建議:
1)從幼兒的生活及興趣點出發做好材料準備。
2)在活動開始前做好經驗鋪墊。
3)在活動中創設相應情境,幫助幼兒理解。
發布者:雪婷

冬季孩子們對冰有興趣,不妨順勢開展活動
09丨剝奪個別幼兒參加公開課的權利
不知何時有一股風氣:一到公開課,就會挑選一半幼兒去上課,另一半幼兒留在教室里。這就導致了教師往往會選擇「乖孩子」,而調皮的幼兒就無緣公開課了。這顯然違背了為全體幼兒成長服務的教育宗旨。
建議:
1)正確定位公開課,公開課應該是常態課,而不是「作秀」。
2)合理分組,採取平均的方法來選擇幼兒。
3)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相信幼兒的可塑性是很強的。
10丨選材超出幼兒的接受能力
有時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對於幼兒來說難度過高,幼兒難以理解。如過難的舞蹈,音域過寬的歌曲等。
建議:
1)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來選擇教學內容。
2)注重教育行為的適宜性和有效性,把幼兒放在教育活動主體的位置。
11丨活動預設不到位
雖然活動的開展不能過分依賴預設,但預設不到位也不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某老師開展了一節分辨雞蛋清和水粘稠度的活動,展示出雞蛋清時,孩子們都以為是水,老師只好現場從保溫桶里倒了杯水做對比。但孩子們對比後認為一個是熱的一個是冷的,老師只好又去接了一杯冷水,才終於達到教學目標。
建議:
1)儘量進行全面預設,考慮可能出現的問題。
2)預設的同時為生成留下餘地。
3)活動前做好相應的經驗鋪墊。
發布者:雪婷

瞧瞧老師準備教案多認真呀!活動開展時的問題
12丨用預設答案限制幼兒的獨特見解
有些教師喜歡用預設的答案作為「標準答案」,但用預設答案去限制幼兒無疑對幼兒的自尊心造成傷害,也會扼殺幼兒的想像力發展。
建議:
教師在活動中要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想法、接受幼兒合理的想法、引導其他幼兒為他人不同的想法而喝彩。
13丨在教學活動中扮演權威者
有的教師將自己定位為權威的管理者,而幼兒是被管理者,喜歡在教學活動中指揮幼兒。這樣的教育理念是傳統陳舊的,是不尊重幼兒的。
建議:
1)成為幼兒參與活動的支持者:為幼兒創造寬鬆和諧的氛圍,支持幼兒參與教學活動。
2)成為活動的引導者:指導幼兒在課堂上應該怎麼做。
3)成為幼兒的合作者:從幼兒的角度參與活動,與幼兒合作。
14丨個別教育不當,對幼兒產生誤導
有時教師不當的個別教育的結果會讓人哭笑不得,例如:
某老師讓孩子每人帶一種喜歡的餅乾來品嘗,有個孩子主動分享小熊餅乾給老師,老師誇他:「恩,這麼好看的餅乾一定很好吃。」結果第二天孩子們都吵著讓家長買小熊餅乾帶來幼兒園。
顯然,這是表揚的方式有問題,應該夸的是幼兒分享的行為而不是餅乾呀!
建議:
教師要對幼兒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但要注意在表揚的同時與其他幼兒說清楚為什麼要表揚,想要大家學習的是什麼。
15丨將個別問題視為共性問題
對於個別幼兒的偶然行為,有的老師會大肆宣揚,把它當做共性的問題。由於幼兒好模仿,說不定經過這麼以教育,個別問題真的變成了共性問題哦!
建議:
1)對於個別問題進行個別教育。
2)集體教學時多進行正面引導,減少「反面教材」。
16丨教育中忽視對幼兒心理的保護
每個班上總有幾個發展得較慢的幼兒,有時在教學活動中會搞不清教師的要求,提出一些「幼稚」的問題,例如:
某老師上課時讓孩子舉左手表示正確,舉右手表示錯誤,有一個孩子提問:「老師,我分不清左右怎麼辦?」其他孩子哄堂大笑,而老師說:「你這個都忘了嗎?好好想想吧!」引來了孩子們對他更多異樣的目光,他只好害羞地坐下了。
顯然,孩子的自尊心已經遭到了傷害。
建議:
關注幼兒的心理,對幼兒自尊心、自信心加以保護.
17丨指導語不恰當
有時教師在教學活動時選用的指導語並不恰當,會直接影響到活動效果,例如在探索活動中不經意地直接將結果告訴幼兒。
建議:
1)指導語要為活動目標服務。
2)多用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幼兒自主思考。
18丨操作示範不到位
有些老師在進行示範時,自己本身沒有做到位,幼兒也難以觀察學習。
建議:
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才不至於在示範時「露馬腳」哦!
發布者: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科學實驗活動離不開老師的正確示範
19丨只關注能力強的幼兒
教學活動時,有的老師總請能力強的幼兒回答,用他的思維代替全班的思維,這是不利於其他幼兒思維發展的。
建議:
1)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能力的幼兒回答。
2)觀察幼兒的需要,給內向的幼兒機會,也適當控制部分幼兒過度的表現欲。
3)創設公平的師幼互動情境,在平等的師幼關係中支持幼兒發展。
20丨總是口頭承諾
「你的秘密可以下課再來告訴老師,現在先聽故事哦。」、「等下課時間老師再來和你們一起想還有沒有更多的玩法,好嗎?」這些話你是不是也經常對幼兒說呢,可是你真的實現你的承諾了嗎?如果你承諾給孩子延伸活動,那就一定要做到哦,你不想幼兒變得言而無信吧!
建議:
1)在延伸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延續和補充。
2)在延伸活動為缺乏自信的幼兒提供表達的機會。
3)用回家的延伸活動加強親子關係。
發布者:COCO
用美工活動作為繪本的延伸
21丨輕視學習習慣的培養
幼兒園是幼兒人生中經歷的第一個學段,學習習慣的養成才剛剛開始。而有的教師卻不注重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某老師提問後,一個孩子衝上來就要回答,老師說:「請你坐到位子上,坐好了我再請你。」可他坐好了之後,老師卻請了另一個坐得更好地孩子來回答。
顯然,老師打擊了他們養成良好習慣的積極性。
建議:
1)抓住契機,以同伴的榜樣示範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2)放大正確的做法,用旁敲側擊的方式糾正錯誤的做法。
22丨使用封閉式的提問
許多教師在教學時習慣封閉式的提問,如回憶式的提問、單一式的提問,這很容易使幼兒喪失對教學活動的興趣。
建議:
1)用啟發式提問代替回憶式提問:講完故事問故事裡有誰先告訴幼兒角色,讓他們帶著思考去聽故事。
2)用綜合性提問代替單一性提問:開放性問題往往隱含著事物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係,能有效幫助幼兒提高思維的邏輯能力。
3)創設豐富有趣的情境,激發幼兒的回應。
23丨忽視幼兒的探索過程
一次好的教學活動更多的應該是讓幼兒自主進行探索,而不是老師一味地灌輸。否則幼兒很難真正地理解知識。
建議:
1)設置問題情境:讓幼兒在情境中通過探索解決問題。
2)及時呈現材料:探索的過程中提供對應的操作材料至關重要。
3)少說,多引導:教師要避免直接告訴幼兒操作結果,這是用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兒的智慧,要引導幼兒通過探索自己解決困難。
發布者:熊貓綠草
提供幼兒充分自主探索的機會
24丨誘導幼兒得出結論
與注重預設答案類似,有的教師發現幼兒得不出自己預設的結論時,會「誘導」幼兒得出結論,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某老師想要讓孩子感受不同材質觸覺上的不同,準備了木板和塑料板讓孩子觸摸,可是材料的選擇並不嚴謹,孩子們摸完之後感覺都差不多。老師明顯面露難色,通過語氣和語言的引導,讓孩子說出了「塑料滑,木板粗糙」的結論,但顯然孩子並沒有真正地理解。
建議:
1)教學要尊重事實,引導幼兒自己求證得出結論。
2)如果結果與教師預設不一致,教師應該及時進行反思並調整活動。
25丨用「鎮壓」維持紀律
尤其到了大班,幼兒很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教學活動中一個問題下去,幼兒就七嘴八舌收不住了。面對這樣的狀況,有的老師會選擇用「鎮壓」的方法,「請你們都安靜,不要說話了!」你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呢?效果又如何呢?
建議:
1)教師要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加強平日的規則教育,設計活動時能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可能的突髮狀況。
2)可以說:「把想到的答案先藏在心中,等會兒老師再讓大家分享。」
3)多表揚遵守發言紀律的幼兒,為其他幼兒樹立榜樣。
26丨提問缺乏嚴密性
某老師把紅、黃、藍、綠四輛小車排成一排,問孩子:「哪輛車在左邊?」孩子們都說:「紅色的!」老師又問:「哪輛車在右邊?」這次孩子們有些不統一了,黃色、藍色、綠色都有。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左右是相對的概念,教師原意是想問最左和最右,卻沒有問清楚,幼兒自然一頭霧水了!這就是缺乏嚴密性的提問。
建議:
1)提問時注意邏輯嚴密。
2)提問之前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
3)有啟發性提問開闊幼兒的思路。
27丨分組後忽視對組內分工的指導
有時出於教學目標的考量,需要讓幼兒分組進行一些活動,但有時教師分組前不注意明確幼兒們在分組後的分工,導致分組後幼兒要花費大量時間「爭搶」組內的工作,影響教學。
建議:
1)分組前提出具體要求,明確組內分工。
2)分組後觀察各組情況並及時指導。
28丨評價幼兒作品方式單一
評價幼兒作品的方式,你知道幾種?許多教師不注重對幼兒作品的評價,總是用那麼幾句話對待所有幼兒。長期以往,幼兒也會對教師的評價失去興趣和耐心。
建議:
1)評價內容多樣化,如傾聽習慣、整理習慣、過程中的專注等方面,這需要教師的仔細觀察。
2)評價內容趣味化,提升幼兒興趣。
3)和幼兒一起評價,也可以引導幼兒主動評價。
發布者:壞孩子

這幅畫,你會怎麼評價呢?
29丨否定幼兒充滿個性的表達
幼兒有時常常會有出乎意料的表現,黑黑的太陽、藍色的蘋果......有的教師習慣性否定這些,認為是不合現實的,但這無疑是對幼兒創造力的打壓。
建議:
1)重視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避免只注重表現技能或結果。
2)充分肯定幼兒的作品,學會傾聽幼兒的構思。
3)學會用童心去看幼兒作品,發現幼兒作品的新奇和有趣。
發布者:(∗ัᴗั∗)芒果果

藝術創意無限,何必拘泥與於現實
30丨提問游離於教學目標
某老師在上一節關於「秋天的顏色」的集體教學活動,向孩子們展示了一幅秋景的圖片,孩子們一下子誒迷離的景色吸引了。老師於是提問:「這麼美的景色里,你最想做什麼呀?」孩子們也紛紛回答:「想玩皮球」、「想放風箏」......
然而,這樣的提問好像與教學目標沒有關係呢。
建議:
1)圍繞活動目標來設計提問。
2)提高提問的針對性,減少隨意性。
3)根據幼兒的回答來做針對性的引導,不要被幼兒回答中的其他信息所牽制。
以上,就是口袋研究院總結的教學活動中常見的30種問題,希望各位老師能在教學活動中注意這些問題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78301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