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托整合後的首波幼兒園基礎評鑑於今年開跑,它的核心精神在於保障幼兒權益,家長選擇幼兒園時,務必要參考評鑑中的幾項重要指標。

鄒保祥
這是台灣第一次針對幼兒教育的體質進行總體檢。教育部以〈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以下簡稱〈幼照法〉)的「法律」高規格來全面改造、提升台灣收托二至六歲孩子的「幼兒園」體質。
2013年九月,幼托整合後的首次幼兒園評鑑正式開跑。這不是幼托園所第一次被評鑑,但此次的評鑑卻有三項重大意義:
1.評鑑有了法源依據〈幼照法〉,評鑑過程不再依據考評人員的「自由心證」。
2.評鑑的指標大幅從過去的一百多項,減化為四十七項,而且每項指標皆有明確的定義,可確實執行,以避免評鑑只是流於形式的「紙上作業」,而是可落實檢核的標準。
3.評鑑結果不再分等第,只有「通過」與「不通過」兩種結果。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及學前教育組副組長許麗娟說,不通過的園所,即是有不符合法規之處,限期六個月改善,後續的追蹤評鑑再不通過,也訂有罰則。
家長應該知道的幼兒就學權益
這波幼兒園評鑑定調為「基礎評鑑」,並由各縣市教育局處辦理。為幼托整合奔走數年、參與評鑑法案擬定的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系主任林佩蓉表示,「基礎評鑑」的核心精神在於:「既然是立案幼兒園,最基礎保障幼兒權益的部分都一定要做到,所有基礎的評鑑指標都必須要『通過』,沒有所謂的等第之分。」
新北市的評鑑委員之一、中華幼教協會理事長蘇傳臣也形容,基礎評鑑的指標都是幼兒園「不能打折扣」的基本面。什麼是基本面?依〈幼照法〉規範,包含了「設立與營運、總務與財物管理、教保活動課程、人事管理、餐飲與衛生管理、安全管理」六大面向。
大動作的全面體檢台灣七千多家幼兒園,除了藉「基礎評鑑」徹底改造幼兒園的體質,教育部也試圖透過評鑑的指標告訴家長,什麼才是適合幼兒學習與生活的優質幼兒園。例如,教保活動課程必須「統整不分科」、不得全日或半日或分科外語教學、每日應有三十分鐘以上出汗性幼兒大肌肉活動時間等。而一些法令要求幼兒園應有的公開資訊,例如招牌是否與設立許可證書名稱相符、教保人員學歷證書是否公開懸掛於園內等,家長在參觀幼兒園時可以一一檢視。
以進度最快的新北市所完成的評鑑結果來看,不合格率最高的兩項,一是課程設計必須「統整不分科」,二是聘用教保人員,必須符合〈勞動基準法〉的規定。
新北市有一千兩百多間幼兒園,居全國之冠,十一月底前已經完成第一學年、兩百三十一所幼兒園評鑑,各地區進度最快。根據其第一波評鑑結果,「各班課程應採統整不分科方式進行教學」、「教職員工均應辦理保險,且保費依歸定分攤,投保薪資未有低報情形」及「有依規定提繳勞工退休準備金」,這三項都有超過一成以上的幼兒園未符合,被要求改善。
留心英語教學的模糊地帶
另一項重要的評鑑指標,即是多年來一直有爭議的幼兒英語教學。〈幼照法〉規定了「不得全日、半日或分科外語教學」,林佩蓉解釋,其目的在「劃線管秩序」,先規範幼兒園,日後〈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以下簡稱〈補教法〉)才能同樣要求補習班業者。因為正在修法的〈補教法〉擬限制補習班招收六歲以下幼兒學美語。
修訂版的〈補教法〉仍未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因此不少標榜美語教學的學齡前機構業者,以補習班形式立案,招收六歲以下的孩子。
面對將幼兒送進這類學校的家長,林佩蓉呼籲,幼兒可以學英語,只是學習的方式必須符合幼兒的發展。從幼教專業的角度來看,半日或全日的雙語、全美語都不符合幼兒的外語學習方式,最佳的方式是「融入式的外語教學」。
這波幼兒園的「基礎評鑑」,涉及全台七千多家幼兒園,政府預計以五年的時間分階段完成。許麗娟表示,各縣市每學年的幼兒園基礎及追蹤評鑑結果,都將登錄、公布於全國教保資訊網(www.ece.moe.edu.tw),家長可以上網查詢通過評鑑的幼兒園。
即使政府大刀闊斧的展開幼兒園基礎評鑑,但目前私立園所佔七成比例,在市場導向的經營思維下,家長若對幼兒學習的正確觀念未建立,評鑑最終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變成流於形式的檢查。
因此,許麗娟呼籲家長,除了至全國教保資訊網查詢合格的幼兒園,也花點時間瀏覽網站的資訊,了解什麼是最適合幼兒學習的方式。
你家孩子讀的是「幼兒園」還是「補習班」?
許多家長或許仍不清楚,坊間許多「幼兒美語學校」、「幼兒國際學校」等多半不是立案幼兒園,而是補習班。家長若要判斷學齡前教育機構是否為幼兒園,可以要求檢視其幼兒園設立許可證明(規定應公開懸掛),名稱是否與招牌相符、設立地址是否為原址等。
由於學齡前教育並非義務教育,學齡前幼兒是否適合學美語,教育部有官方立場,家長也有自由選擇權。但撇開教育方式和學習效果,家長將孩子送托至日間長時間托育的學齡前教育機構時,除了學英文外,也必須思考以下問題:
1.政府補助、資源差異:目前教育部針對5歲就讀大班的幼兒發放幼兒教育券,就讀私立幼兒園每學期補助15,000元,而愈來愈多政府的公衛資源,也直接進入幼兒園提供服務,例如視力檢查、牙齒塗氟,甚至流感疫苗接種等。若孩子就讀補習班,就無法享有這些資源。
2.課程規劃:幼教法規中對於幼兒園的課程有許多規範,多半是基於幼兒發展理論所制訂。補習班若從事學齡前教育,則可以自由設計課程,教育當局無法以幼兒園標準介入評鑑檢核。
3.教保服務人員資格:幼兒園的教保服務人員,必須符合幼教師或教保員資格。補習班老師各有聘任專長,若從事學齡前教育需靠業者自律把關。
4.立案建築物要求:幼兒園招收2~6歲的學生,其建築物、衛生安全規格等,相關法規的要求都是針對此年齡階段的幼兒需求。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安親班)、補習班的設立雖然也有建築相關要求,但並非針對學齡前幼兒需求規範。
指標1 課程統整不分科
NG!
課程表中出現「語言」、「數學」、「美術」……的分科模式,將幼兒的學習切得零散破碎。
語文學習、生活數學、美術課、音樂課……在幼托整合之前,托兒所的課程安排並不受教育部所訂的課程綱要規範、引導,所以每週作息表中經常可見到這樣的分科「課程表」。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系主任林佩蓉說,大約九成五的公、私立托兒所都採用這種分科模式教學,或購買現成教材,許多園所也設有才藝課程,但都不符合幼托整合後的課程綱要精神。
新北市今年第一波接受基礎評鑑的兩百多所幼兒園中,也有將近一成五的幼兒園被評鑑委員初步認為不符合「統整式課程」,是所有幼兒園基礎評鑑指標項目中「卡關」率最高的。林佩蓉表示,傳統的教育就是不斷練習「讀、寫、算」到精熟,但其實學齡前孩子不適合以「學科」來教,因為抽離了生活情境;學齡前孩子的學習,應該是從自身生活經驗開始。
OK!
課程設計從孩子生活經驗出發,以「統整」方式實施,讓孩子在活動中學到整合的知識。
為了幼托整合,教育部公布了〈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明訂幼兒園課程的六大領域,包括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而〈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規定,在設計課程活動時,應以統整方式實施,不採分科方式進行。
林佩蓉說,最適合幼兒的活動就是「遊戲」,提供適合幼兒遊戲的環境,像是蒙特梭利的工作區塊或是角落學習都算。孩子透過玩積木、合力蓋房子,不但學到空間、數的概念,也運用了人際溝通技能。
實際案例:台北市私立陽光寶貝幼兒園
整個學期都在「開飯了」!
「有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沒灑化學農藥,蟲還比較少?」這些都是陽光寶貝幼兒園中大班「泥土家」的孩子們,在參觀土城一處有機農場時,好奇詢問農夫爺爺的問題。
這學期的課程主題是「開飯了」。泥土家的孩子對於餐桌上的食材來源很感興趣,在老師的協助與引導下,他們一路「追本溯源」,從認識各種食材、幫忙廚房阿姨處理食材、上菜市場了解學校廚房裡每天的菜是從哪裡來,一直到參觀有機農場,見識到不用農藥的菜到底怎麼種出來。
過程中,孩子除了認識食材的相關知識外,也學會了協助廚房阿姨剝豆子、切杏鮑菇等準備烹調的工作;訪問農夫爺爺時,則運用人際互動溝通的技巧。老師不會直接給答案,而是先讓他們去觀察、去想、去發問,養成孩子們思考與探究知識的習慣。藉由每一次的探索,孩子學到整合性的知識。
主題教學,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九年前,陽光寶貝由五位對幼教懷有理想的夥伴創辦。創辦人之一的陳世玲,曾為信誼實驗托兒所(現為幼兒園)負責人,在幼教界有二十多年的經歷。陳世玲說,當十多年前全美語園所興起後,他們看到學前教育被扭曲,也希望辦一所非蒙特梭利、非華德福,而是擁有本地特色的幼兒園。
品格、生態、傳統文化、創意等,是幾位創辦人希望澆灌學齡前幼苗的養分。因此,這間隱身在大安區高級住宅巷弄間的幼兒園,不教英文,連節慶活動都依循農民曆。
陽光寶貝主要採「角落學習」和「主題方案教學」法。陳世玲說,年幼的孩子透過在不同角落的探索,可以滿足好奇心,學到基本能力;中大班的孩子探索知識和思考能力較強,在主題教學裡,孩子逐漸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主題教學沒有固定教材、進度,學習內容都由師生一起決定。這裡有八大主題課程,如開飯了、左鄰右舍好厝邊、大樹與小草等,每學期全園走同一主題。每週四放學後兩小時是全園老師例行會議時間,學期開始前,老師腦力激盪,討論出想帶自己班的孩子探索哪些知識;學期開始後,依照孩子實際學習的興趣,隨時檢討、調整教學;期末,也會有回顧與檢討,做為下次設計的參考。
今年陽光寶貝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肯定,陳世玲說:「其實我們不特別,只是回歸正常化。」她覺得,語言只是工具,當有一天孩子面臨國際化的時候,擁有對自身文化的美好與深刻經驗,才能和別人分享。
學校小檔案
立案:2005年
學生人數:約70多人
生師比: 小中大班10:1,幼幼班5:1
指標2 融入式外語教學
NG!
學校以補習班立案、聘請不具幼教專業的外籍教師,進行全日或半日的幼兒外語教學。
法律規定,幼兒園不能聘用未取得國內教保人員資格的外籍老師,也不能進行半日或全日的外語教學。
但是,因應「家長需求」,坊間仍有許多美語機構招收學前兒。常見情況是,業者同時擁有兒童課後照顧班或補習班、幼兒園的立案,補習班聘用的外師白天教幼兒園,晚上教補習班。有些機構則僅有補習班立案,卻招收學齡前幼兒全日上課。
政府並非渾然不覺這些現象,教育部長蔣偉寧十一月底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近期將公布修訂〈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嚴禁補習班「偽裝」成幼兒園或課後照顧中心。
但補教業者認為政府「管太多」。科見美語市場開發部門主任侯光宇說,幼兒學英文是否造成孩子立即或不可磨滅的危害,政府或學界應拿出證據向家長解釋清楚,否則,「需要立法禁止嗎?是否違反〈憲法〉保障人民自由的精神?」他反問。
不過,教育部站在幼教專業立場,仍主張學齡前幼兒的語言學習應該是「母語優先」,而且教育部曾委託學者做過大型研究,研究證據也不支持「英文愈早學才能學好」的說法。
OK!
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以「融入」方式,如歌謠、說故事、玩遊戲等,讓孩子接觸外語。
有今年受基礎評鑑的幼兒園委屈反映,評鑑委員檢查教學日誌、會議紀錄後,指著「Linda老師」、「Mary老師」等英文署名,質疑該幼兒園教英文。
國教署副組長許麗娟回應,教育部不會限制幼兒園老師取英文名字,也不是禁止幼兒園教英文,而是主張外語教學應採「融入式」教學。
根據教育部的〈學齡前幼兒英語教育政策說帖〉,園所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採「融入式」教學、以「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為目標者,或在課後安排英語才藝課程,以聆聽歌謠、說故事、玩遊戲等適合幼兒學習的方式,讓幼兒有機會接觸英語者,不在禁止之列。
實際案例:台中市私立愛彌兒幼兒園
不要求「純美語」
在台中經營幼兒園三十二年的愛彌兒董事長高琇華說:「幼兒對世界的認識,是透過自己的母語和文化。」因為這樣的信念,愛彌兒的英語教學活動中,絕對不會要求孩子「No Chinese」,孩子可以使用他熟悉的任何一種母語回應,不會產生溝通不良的挫折情緒。
在台中擁有四間分校的愛彌兒,十多年前也受到「全美語」類型機構的衝擊,學生開始流失。高琇華從老闆轉型成「研發長」,親自投入研究幼教課程,和學者交流、出國兩百多次觀摩、採購教具,見到好的教學方法,立刻帶回來給愛彌兒的孩子。
高琇華說,站在多元文化的觀點,不該禁止孩子接觸不同文化;但是全世界任何非英語系國家,都不可能接受「全美語教學」這種可能消滅母語、母文化的做法。
每週一天不「授課」
愛彌兒的「融入式」英語課程沒有固定教材、沒有作業、不強調精熟練習。上午是自由學習區(Free Play)時段,孩子依照自己的興趣在教室內各個角落探索,下午的「早期英文體驗」時段,英文老師以團體方式帶領孩子閱讀英文繪本、童詩、韻文,素材多半是配合當週學習主題。
愛彌兒的英文老師每週必須和帶班老師開會,討論本週課程該如何搭配,並挑選相關教學素材。例如,帶班老師帶孩子參觀高鐵車站、回來引導孩子用積木搭蓋出高鐵站,英文老師便會尋找和鐵路、火車相關的繪本、歌謠等,帶領孩子用另外一種語文認識鐵路。
有些主題則先讓孩子透過母語構築知識基礎,再加入英語素材。例如帶班老師先引領孩子認識「圓」,有了基本認知後,英語課才逐步帶入圓的歌謠、形狀的繪本等。
去年起英文老師每週一天不「授課」,直接和孩子在學習區用英文「玩」。高琇華觀察,孩子會更主動用簡單英文和英師溝通,英師也能直接看到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回饋到課程裡。
園內也有豐富的中英文繪本,供師生教學及借閱,每月並請語言、兒童發展學者為英師「充電」,讓老師的教學創意源源不絕,這些都是愛彌兒英文教學的活水。
學校小檔案
立案:1981年
學生人數:4校學生共約545人
生師比: 小中大班15:1,幼幼班8:1
指標3 教保人員聘用符合勞基法
NG!
學校沒有依法為教職員工投保、提撥退休金,導致教師不能安心工作,也無法穩定照顧幼兒。
在幼兒園基礎評鑑項目中的「人事管理」類,評鑑委員須查核園方是否依規定,為教職員工辦理保險、分攤保費等,並且依法為教職員工提撥勞退準備金。
根據部分已開始基礎評鑑的地方初步統計,這些〈勞動基準法〉中賦予勞工的基本保障,許多私立幼兒園基於經營成本考量,並沒有依法辦理為教職員工投保、提撥勞工退休準備金等,比率高達一成。
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系主任林佩蓉指出,台灣的私立幼兒園約佔七成,常見的狀況是,老師薪水高薪低報、財務不透明,沒有為教職員工提供基本保障。
幼兒園若不能提供教保人員基本權益保障,教師不能安心工作,也無法穩定照顧幼兒,這就是基礎評鑑中將之列入查核項目的原因。
OK!
依法為教職員工投保、保費依規定分攤,並提繳勞退準備金。
林佩蓉表示,政府應該要協助幼兒園經營者,將教職員工的薪資、福利制度化。而目前許多私立幼兒園仍未全面採取銀行轉帳方式處理薪資、學費收入等金流,林佩蓉說,理想的狀況是幼兒園能採取銀行轉帳發放薪水,監管查核才有憑據。例如,目前幼兒就讀大班政府有學費補助,若幼兒園聲稱成本高、要調漲學雜費,只有採取銀行轉帳,主管機關才能查核是否合理。
目前幼兒園教保人員適用〈勞基法〉保障。據了解,教育部目前也正在研擬〈教保人員服務條例〉相關辦法,未來幼兒園教保人員相關權益與勞動條件等,也將在此條例中規範。
實際案例:新北市私立翔祥幼兒園
把老師趕出去充電
新北市翔祥幼兒園幼教老師黃美香,過去在其他園所服務。她說:「我來這裡才搞懂,原來勞保費不是自己負擔七成,而是園方要負擔七成。」當時剛畢業、不清楚法規的黃美香就這樣被「騙」了許多年。
翔祥幼兒園園長江束其實很清楚同業「降低人事成本」的各種手法,包括一年一聘教保人員,可省下年終獎金;給老師補貼金讓他們到工會投保,一年可省下數十萬元保費負擔等。但她認為,老師是幼兒園最重要的資產,要能提供老師們安心、有保障的工作環境,老師流動率低,才是孩子的福氣。
翔祥在幼托整合前是托兒所,在江束鼓勵與要求下,園內八名教保人員在任職期間,配合法規修改方向,不斷進修、檢定,陸續取得幼兒園教師、教保員等資格。
鼓勵進修,不怕老師跳槽
許多幼兒園業主並不鼓勵老師在職進修,擔心影響工作、增加人事成本等。但江束為了提升園內師資的專業,主動告知園內老師進修、申請獎補助機會。
江束說,自己過去受僱於其他園所時,也曾遇過僱主資訊不透明,因為怕老師取得資格後就跳槽。「現在家長學經歷都高,老師也要提升自我能力與自信,才能教孩子,」江束秉持著這個想法,不斷把老師「趕出去充電」。她也以身作則,除擁有教保員、園長等資格外,還有職業小客車駕照、丙級廚師證照,目前在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進修碩士學位。
當第一線老師和家長溝通發生障礙時,江束也願意當老師們的後盾,親自出面和家長談。黃美香說,江束不像其他幼兒園老闆,遇到事情「只會給老師臉色看」。
翔祥老師流動率低,在林口流傳出好口碑,近幾年幾乎都滿額,雖然每位家長要接受園長「面試」達三個小時,但排隊等明、後年入學的學生還是大有人在。堅持符合法規的翔祥人事成本比重高,降不下來,但江束說,幼兒園是良心事業,錢少賺一點沒關係。
學校小檔案
立案:1996年
學生人數:81人
生師比: 小中大班13:1、幼幼班6: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