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孩子買玩具了,這些玩具不要錢,還能讓孩子更聰明!

別給孩子買太多玩具了這個看起來非常普通的9歲美國男孩叫凱恩•蒙羅伊。

他花了一個暑假的時間,用紙箱、膠帶、舊玩具以及其他各種材料親手設計製作了一系列遊戲機,有投籃機、足球檯、抓娃娃機等,並在他父親的汽車配件商店內設立了一個遊樂場。

他還製作了專屬的名片、門票(一美元可以玩四次,兩美元可以買fun pass通票,一個月有效),而且每一台機器上還貼了個計算器,只要輸入門票上的號碼然後再按開根號,就可以驗證門票是否正版……

這位元小朋友的玩耍方式,被兒童大腦專家約翰•梅迪納稱為開放性遊戲。

就連藝人林志穎平時總會趁著沒行程的時候,陪伴兒子們一起到公園玩耍,或是在家玩玩具,27日時他突發奇想,拿著許多紙箱要DIY成兒子們的遊樂園。

林志穎過去曾公開家裡給兒子們玩樂的空間,七彩繽紛的大象圖案和圍欄,讓整個家增添了許多活潑的氣息

什麼是開放性遊戲?

就是沒有專門的玩法,完全是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玩出來的遊戲,能充分調動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梅迪納認為,開放性遊戲對兒童的神經發育很重要,能極大地促進孩子的大腦和思維的成長。

研究人員曾經研究過一群常常玩開放性遊戲的孩子,並且還找來了一群不常玩開放性遊戲的孩子做對比,經過長時間的觀察, 他們發現了經常玩開放性遊戲的孩子,在下面3個方面更有優勢:

1、創造力更強

常玩開放性遊戲、較少玩非開放性遊戲的孩子,他們在面對某個物品時,能想出的創意用法是對比組的3倍。這些孩子的思維沒有被限制,他們更喜歡天馬行空地想像,找到自己喜歡的用法,並且還由於付出努力而快樂,從而給這些孩子帶來了更多的樂趣。相比之下,非開放性遊戲,比如一個電動玩具狗,常常有固定的玩法,比如按壓一下開關,孩子就站在旁邊看電動玩具狗在跳在叫,孩子完全是被動的,缺乏主動性參與的過程。常常玩非開放性遊戲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會受到更多的限制,創造力難以被激發,甚至受到禁錮。

想起了我小時候的一塊石頭玩具。不能說是玩具,因為一開始它只是路邊的一塊毫不起眼的石頭。有一次,小夥伴們一起玩「過家家」,這塊石頭充當了總是哭鬧不止的「新生寶寶」,在一個個小朋友懷裡捂著。接著這塊石頭被小朋友當成客廳的「凳子」,後來這塊石頭成了我們的「枕頭」,再後來,不知哪個小朋友在石頭上畫上眼睛頭髮,被我們當成了一位兇惡的「老師」,給我們上課……

2、問題解決能力更強

開放性遊戲,孩子不經過行動或各種嘗試和「折騰」體驗不到樂趣,倘若這些孩子缺乏「更有趣」的玩具,那麼天生愛玩的孩子,就會想出各種辦法把「無趣」變得「有趣」。想想我們小時候,尤其是農村的孩子,他們由於缺乏玩具,一塊小石頭、一堆小樹葉就能玩幾天, 並且還不亦樂乎。正因為有「各種嘗試」的經歷,這些孩子掌握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困難會做各種嘗試,而不是一開始就放棄。所以,這些孩子也因此擁有了更多的韌性和堅持的品質。

3、記憶力更強

開放性遊戲常常吸引了孩子們的高度注意和投入,大腦的海馬區長期得到刺激,鍛煉了記憶能力。另外,開放性遊戲也需要孩子花很長的時間反復擺弄和琢磨,「重複」也帶來了記憶力的提高。並且孩子琢磨得越深,也能提高記憶的提取強度。開放性遊戲過後,孩子從中得到的樂趣和快樂情緒的情景,常常通過具體形象的記憶在大腦浮現。

具體地,哪些遊戲屬於開放性遊戲?

沒有專門的玩法,完全是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玩出來的遊戲,包括紙箱、石頭、沙子、木頭、一張紙、幾塊樹葉……也包括足夠簡陋的玩具,比如積木,都屬於開放性的遊戲。國外的小朋友尤其喜歡用紙箱做成各種好玩的東西,你不得不驚歎, 人家的創造力哪裡來的?看看人家小朋友的玩法:

難怪韓國教育專家朴民根認為,玩具越靠近大自然,越有利於孩子感知能力、智力和心理的發展。想起了芬蘭幼稚園的特色「森林活動」,孩子們每天要到野外玩3個小時,幼稚園規定孩子一定要跟森林裡的樹木、泥土、沙子、石頭、小草、小蟲子,甚至是雨雪接觸。老師們認為,孩子需要從開放的大自然得到智慧,這才是「真正的課堂」。這些幼稚園小朋友不僅喜歡上學,家長們也很認同。受此理念的影響,據說德國有超過1500所「森林幼稚園」,日本也有100多所,孩子們可以自由地在大自然探索和玩耍。

話說很久以前,西方古代有一位貧窮的媽媽憤怒地指責上帝:「上帝啊,我這麼虔誠,為什麼我的孩子只能用樹枝遮蓋身子、把石頭泥巴當玩具?」上帝說:「你的孩子擁有了大自然的一切,你還抱怨什麼呢?」所以,如果愛孩子,爸媽別買太多的非開放性的玩具了,多讓孩子玩玩開放性玩具和遊戲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75171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