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德國幼教我們大概聽到最多的關鍵詞是關係、興趣、環境:與孩子們建立親密關係;由幼兒的興趣主導絕大部分活動;環境既是課程內容又是課程實施手段;教師是陪伴者。
那麼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應該如何實施?怎樣與課程內容相結合?
今天,我們再為大家分享德國一所歷史悠久的福祿貝爾特色幼兒園,看看它們如何踐行「一個好的幼兒園環境就應該是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無聲教科書」。
· 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 用自然、低結構材料進行自主建構活動
· 孩子是環境創設的直接參與者
· 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
· 「關係」也是環境的重要元素

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幼兒園始建於1971年,走過接近半個世紀,目前有252個1-6歲的孩子。園長Frau Kerstin 自1982年就在這幼兒園工作,培育和見證了兩代人的成長。
正如它的文化底蘊一樣深厚,這所幼兒園環境創設處處做到了以孩子為中心,富含人情味和感染力,溫馨動人。

初走進小孩的活動區域,仿佛是走進了《格列佛遊記》童話世界裡的小人國,一切東西都小小的,矮矮的。
有迷你的小廚房、矮矮的洗手台、衛生間、操作台、餐桌、椅子、外套掛鉤、玩具、書籍、水壺與杯子、創作空間與物料。
所有活動空間的設置都是兒童伸手所能觸及的,孩子就是裡面的主人。


在這裡,兒童所有的活動完全可以自主選擇、自給自足,想要什麼就自己拿,幾乎不需要老師的協助。
每天的午餐是以自助餐形式,老師會把準備好的食物分類放到取餐檯上,孩子們要一個個輪流自取食物;吃完後要收拾乾淨自己的餐桌並把餐具放到歸類的地方。
牆上的幼兒園守則里以第一人稱寫著「我們自由決定和誰玩、在哪裡玩」,「我們玩過的玩具,自己收拾」,「我們自己動手取吃的水果和喝水」等(見下圖)。

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兒童廚房:一個可以做飯的真實的廚房,電磁爐,烤箱,洗碗機,各種餐具一應俱全,只不過裡面的櫥櫃都是縮小版的,完全根據孩子的身高來設計。
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可以自己利用食材來烹飪食物、製作創意的蛋糕、餅乾等,這也是他們課程的一部分。
園長和教師要半蹲下身子才能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貼身體會孩子的需求。幼兒園從環境創設方面充分體現了對兒童的尊重,也培養了兒童的獨立性。



用自然、低結構材料進行自主建構活動
整個幼兒園幾乎看不到有深度加工的教具產品,大部分的教具用料都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天然材料。
有的還是孩子從生活、自然環境里收集回來的材料,例如秋天的落葉、樹上掉下來的栗子、河邊的小石頭、衣服上的小紐扣、晾衣服的夾子、紙筒……
這些東西被孩子賦予豐富的想像力後,經過老師和孩子的能工巧手就能變成一個個極富創意的藝術品來。並且,這些藝術品也成為了他們點綴幼兒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其他不方便從自然直接獲得的教具材料,幼兒園也只是提供基本結構的物料,孩子們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運用這些基本的材料創作、搭建自己的想要的模型。
一方面,沒有經過加工的物料不會在孩子認知自然中帶來干擾性,另一方面,低結構的物料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自由創作的需求。


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在創造的過程中既發揮孩子的想像力,也鍛鍊動手能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還去區分哪是課程、哪是環境創設呢?自然而然就完成了所謂的教學目標。

孩子是環境創設的直接參與者
福祿貝爾曾經說過,「大自然中有著孩子所需要學習的內容,他們應該在陽光下愉快地長大;花開的時候,孩子應該在園丁的呵護中發現美好。」

幼兒園裡的環境創設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四季、節慶而變化。
去認識自然、感知四季的變化,是孩子重要的一課;不僅讓孩子走進自然里,還把四季的元素帶回園中。

到了春天,在老師的陪伴下,孩子們去收集花瓣,觀察光禿禿的樹枝長出新芽;
在夏天,去河流邊記錄雨季河流水高的變化,培育和觀察生物的成長;
在秋天,去收集樹上掉下來的果實和繽紛落葉;
在冬天,去戶外堆砌雪人、用聖誕老人的禮物點綴教室……

節日更是幼兒園環境創設非常重要的環節。圍繞著狂歡節、復活節、萬盛節、聖誕節等幾大節日及地方性節日,在節日前一個月左右,老師就開始帶著小孩去準備過節的東西,共同把節日元素加入到幼兒園布置里,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氣氛。
隨著節日一天天靠近,老師會以節日為主題引導孩子去認識節日背後的故事、習俗、文化,孩子們儀式感十足地期盼著節日的到來。


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
幼兒園所到之處,每一組孩童,每一個空間,每一角落……都能讓孩子看到一年四季天然的綠植和美麗的色彩,聞到各種花草的香味,潤物細無聲般促進幼兒的視覺、嗅覺、觸覺的發展。

所有房間根據不同季節特徵的牆飾布置,也讓幼兒了解時令變化和自然世界之間的關係,無形中幫助了幼兒增長知識、發展智力。

老師組織孩子利用廢舊物品搞小製作,安排養育和觀察蝸牛的成長等,無處不是在培養孩子關心集體、勤儉節約的品質和善於動手動腦的生存能力。

Frau Kerstin 園長再次強調「一個好的幼兒園環境就應該是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無聲教科書」。

「關係」也是環境的重要元素
環境不止包括物的環境,還應包括「人」:師生關係、小夥伴間的關係、幼兒園與社區的關係。
· 培養孩子的多元文化素養
園內國際生比例高達40%,老師們同時會德語、俄語、英語的很多,都能雙語教學;順應園內孩子文化背景的多樣化,多元文化啟蒙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不分膚色、語言、宗教等文化背景的孩子們從一入園開始,就被平等對待分到各個組別。

園長和老師會有意識地引導不同膚色的孩子玩到一起,並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們認識到這個世界由不同膚色的人組成,大家都是平等的。
孩子們在集體活動過程中,通過感知、體驗,慢慢對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有初步的理解,也逐漸形成「欣賞、理解、尊重、友好地與人共處」的意識。
園區所有小孩在混齡安排中可以提出並互相串門到另外一個空間,跟其他組孩子老師認識,一起玩耍,互相照顧。所有的一切都是以過程為導向,特別重視過程「玩好」!

在這樣多元文化啟蒙教育下,孩子很早就認識和適應人類膚色、語言、宗教、國籍等的多樣化,也培養了他們尊重、接納世界文化的胸懷。
從孩子們跟入園陌生人的交流中,處處可見有全球意識的「世界小公民」,多元文化啟蒙在這讓孩子們真正的全面發展。

· 與社區的密切互動
另外,幼兒園還通過與外界密切的互動,多方位培養孩子的能力。
園裡會定期組織家園共育的活動,讓家長參與到其中來;也邀請附近的小學生定期過來陪孩子一起做一些富有創造力的活動;周邊的幼兒、青少年協會也是幼兒園的常客……

寫在後邊的話:
我國的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曾這樣說:凡是兒童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這一思想在今天這所德國幼兒園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以前在這裡上幼兒園的孩子,有些長大後又回到了這當老師,有些又把自己的孩子送來這上幼兒園,而且這種現象不在少數。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裡的園長、老師和孩子都把幼兒園當作自己的家,並且熱愛著這個家,每個人都對這個家有份特別的感情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