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太多作業都是老師的錯...為什麼「家長群組」變成聊是非八卦的集散地?

語恩| 2017-11-12| 檢舉

有次,某個里要選里長,出現一位「黑馬」,跑出來挑戰那位任職多屆的里長。

 

這位黑馬里長候選人,是一位比里長年輕了20歲的年輕媽媽,她的「政見」也非常的不一樣,只有一句話:「和全里做、朋、友!」

 

別小看這句話,它很有說服力,因為這個年輕媽媽,多年來趴趴走各大樓公寓,不少人認識她,都覺得她「蠻能聊的」,大家都愛跟她聊天,也願意幫她助選。

 

於是,幾週後,這位黑馬高票當選,成了新任里長;接下來,她真的開始「和全里做朋友」。以前認識的三姑六婆,取代了老伯伯們,全面「進駐」她的里長辦公室,這些媽媽們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覷,新里長就這樣帶著她的舊朋友、新朋友,大家「一起」來「管全里」。

 

沒多久,這個里到處出問題。

 

該修的沒修,該報的沒報。

 

這位里長雖然找來很多「智囊團」,但不知道為什麼,七嘴八舌後,問題仍在──

 

於是,做不到半年,這位年輕媽媽自動辭去里長職,辭前她還大嘆:

 

「唉,還是『在野』比較好做事,我還是比較習慣『在野』!」

 

但,里民們更流傳的一句話是──

 

「傑出里長一個人拉高所有里民的素質,平庸的里長……只是全部里民的『平均值』!」

 

一句話徹底的說明:一個人「太愛交朋友」,看似好事,但也常常「壞了事」。

 

你知道嗎?新世代的兒少教育體系,最大的威脅,可能就是這個「交朋友」。

 

什麼意思?

 

想像,某天是「學校日」。

 

所謂學校日,就是老師第一次見到家長,也是家長第一次見到「其他家長」。

 

你知道老師最害怕哪個畫面嗎?

 

老師最怕的,就是自己一邊在台上講,一邊看到家長在台下開始私下「換LINE」。

 

老師更害怕的是,沒多久,一個「群組」就建立出來,家長們開始裡面互通消息,有的是哪個孩子作業沒帶回家,請另一個家長幫忙拍下作業;家長們互相提醒自己孩子明天要帶什麼,有的家長分享一些教育理念…。一天天過去,難免某一天,某家長突然開始討論,今天老師處罰某一個同學的事。

 

結果,家長們依孩子童言童語胡亂渲染,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那個群組就變成了老師施教的重大阻礙。

 

以前的媽媽喜歡群聚學校外面天聊地北,現在的媽媽直接「加群組」──這是新時代媽媽們特有的「新習慣」,因為這群組,一群媽媽因為孩子同班而彼此變成朋友,感情比孩子還要好!

 

群組,漸漸演變成下午茶俱樂部,兼八卦是非集散地。

 

然後,孩子開始被群組影響──

 

某日,某母親打電話給另一個媽媽,告訴對方,我們家孩子真的很混,上課在發呆,什麼都沒抄到,打電話來問問你們家孩子。

 

「喔,你們家孩子真棒,竟然都會寫,為何同樣在一班,我家的小寶,回家以後,傻傻的,笨笨的,什麼都不會?」

 

掛上電話,沒想到,小寶馬上放聲大哭!

 

「我哪有什麼都不會!」小寶哭喊:「你亂說!」

 

那是很無助、很無助的哭喊。

 

媽媽一臉錯愕──

 

「啊你在哭什麼哭?媽媽好不容易幫你要來的功課!」這個母親說。

 

小寶繼續哭。

 

母親顯然還不知道她剛剛那通電話如何傷了孩子的心,繼續說:「你怎麼換了一個老師,整個人呆掉了?都要怪那個新老師啦!新老師亂出一堆功課,寫不完,讓你變這樣!」

 

一連串下來,這個母親,雖然幫孩子拿到了作業,但也順便迅速的教了她孩子兩件事:

 

一、你和別的同學比起來,真的很糟(而且媽媽已經幫你告訴你同學的媽,明天,說不定傳遍全班了)。

 

二、你很糟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你的老師,出太多作業。你要生氣,就去對老師生氣,全部都是……老師的錯!

 

這時候,孩子也有兩種可能。

 

一、孩子不哭了,因為他感到釋懷,開始「理解」原來一切都是「老師的錯」。

 

二、孩子哭得更大聲,然後生氣的跟媽媽說:「你可不可以去交你自己的朋友就好?不要老是找我的同學的媽出去玩!」

 

但,喜愛社交的母親,通常不會接受這樣的「請求」,她往往會說,交朋友是她的自由,交朋友是在幫助孩子學習,或者,媽媽來個機會教育:「媽媽教你怎麼交朋友,你看,媽媽我可以跟38歲的,和83歲的,都變成好朋友。一個家的媽媽、媽媽的媽媽、媽媽的女兒(就是你同學)三代,都是我的好朋友!」

 

說著說著,電話來了,打來的正是孩子的同學的媽,要約一起出去玩。

 

孩子「卡」住了。

 

該去,還是不去?

 

若去玩,兩三個媽媽在旁邊,他一定又被講出去一大堆家裡的醜態八卦,同學間流傳。

 

若不去玩?媽媽就會說,她要自己去,然後威脅將孩子自己一人留在家裡自己找冰箱吃晚餐,你要選哪一個?

 

無論選了哪一個,小寶都知道—

 

對他媽媽來說,孩子並不是排在第一位,朋友才是。甚至別人家的孩子,都排在比自己還要前面,這就是他的媽媽、他的母親!

 

以上的情境,發生在許多媽媽身上。的確,媽媽通常真的都很會「交朋友」,媽媽一旦介入孩子學校,教孩子最多的,也的確是「交朋友」,然後,好像那位黑馬里長一樣,一起「平均」了孩子的教育素質。

 

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從一個媽媽踏進了一個不屬於她的地方開始—那是學校,是交友的禁地。孩子歸孩子,學校歸學校,請媽媽們收斂自己的「交友慾」,讓學校、老師與孩子們,回歸到它們該有的「清靜」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71139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