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單元的王阿姨來我家串門,手裡提著一大籃水果,笑容都堆成褶子了。
「央老師,你們學校有很多未婚女教師吧,我兒子要娶媳婦了,我們商量著給他找一個老師當老婆。」坐定下來,王阿姨說明來意。
「你兒子條件那麼好,什麼樣的找不到,為什麼要找老師?」
「這還用說嘛,我兒子那麼忙,以後哪有時間管教孩子啊,找個老師對子女教育好啊。」
我表面上嘻嘻哈哈應酬著王阿姨,內心卻一片吐槽:原來找個媳婦,就是要讓她來生孩子養孩子啊?教育孩子,不應該是兩個人的事情嗎?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男性對伴侶職業的選擇傾向,教師是居位前列的。
其中理由之一就是,對教育孩子有好處。大概就像王阿姨說的那樣,爸爸們很「忙」。
網上有很多文章,說媽媽要有格局,媽媽要會打扮,媽媽會讀書等,這些文章把女人推到一個不可推卸的位置,讓女人誠惶誠恐。
媽媽要有格局,媽媽要多讀書,媽媽還得會打扮……你是媽媽,你就得什麼都會,你得昂首闊步走在前面,最好能上天入地,因為你的腳印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誠然,媽媽們很重要,可是爸爸們就可以偷懶嗎?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爸爸去哪了?
學生王宇是個「問題」學生。學習不用功,行為習慣也不好,沉默少語,總是一副桀驁不馴的模樣。
作為班主任,我通常會在私下找他聊天,試圖開導他,但一開始他是拒絕和我溝通的,不管我說什麼,他都不語,眼神總是游離在別處。
有一次,他跟同學發生了口角,打了起來。
場面有點難看,我大喊停下來,他不聽,繼續與對方僵持著,掐著對方的脖子,眼裡帶著殺氣。我見情況不妙,只好走上前去把他們扯開。
勸架之後了解到,他們打架的原因是,對方嘲笑王宇是個「沒爹」又沒人要的孩子,他不服氣,便與人打了起來。
而據我所知他是有父有母的,並且家庭條件還不錯。對此,我深表疑惑,找來他問了問究竟。
王宇告訴我,他跟同學都說自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他說,他恨爸爸。在他的成長中,爸爸一直是「缺席」的,從小到大,爸爸一直很忙,忙著賺錢,忙著應酬,甚至忙著他手機的朋友圈,就是沒有時間陪他。
有時候王宇的媽媽會和爸爸吵鬧,希望他多親近和管教兒子,可是王宇爸爸說:「我在外面累死累活,你連一個孩子都不能管好嗎?」
「知道我為什麼越來越壞了嗎?因為我以為我變壞了,他就能注意到我,會關心我。」說這話時,王宇居然哭了,像一隻受傷的小狼似的嗚咽。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很多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的運行模式,教育孩子的責任更多地扛在媽媽身上。可是,媽媽再多的愛也不能彌補父愛的缺失。
相反,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會相對健康很多。
我的朋友,是一位市重點中學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頗深。平時教學任務很重,還要負責學校的教研任務,再加上自己常進行國家級的課題研究,是一個大忙人。
可是,在教育孩子這一塊,他從來沒有閒著。他和孩子一起踢球,陪孩子閱讀,帶孩子參加孩子真正感興趣的興趣班。
趁著暑假,帶著他十一歲的兒子自駕去旅遊了。
說是旅遊,其實是重走司馬遷壯遊路,進行文化考察。
七月,陽光炙熱。可是朋友卻激情滿懷:「趁著暑假,趁著年輕,趁著陽光正好。」
「天氣這麼熱,自駕不容易,再說,十一歲的小孩,能懂什麼叫文化嗎?」
「讓他開闊開闊視野也是好的。」他一臉篤定。
小朋友雖是小小年紀,卻是圍棋五段小高手,畫畫也似乎很有天分,學習也是一流的,最重要的是,他性格開朗,是個陽光大男孩。
很多父母會罵自己家的孩子:「你瞧瞧別人家的孩子!」但又有幾個家長會自我反思:「你瞧瞧別人家的父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從源頭上找問題,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家庭教育對孩子是至關重要的。健全的家庭教育,離不開媽媽的細心教導,也需要爸爸的引領教育。
父親是向孩子呈現外在世界的關鍵性人物,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往往更外向樂觀,勇於表達自己,自信大方。
而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往往藏著孩子未來婚姻的模樣。男孩會把父親視作未來發展的楷模,女孩則通過觀察父母來學習男女的相處之道,父母的婚姻相處之道決定了孩子如何選擇另一半。
大導演李安曾經說過:「我做了父親,做了人家先生,並不代表說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們尊敬,你每天還是要來賺他們的尊敬。」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孩子的尊敬是父母的努力賺來的,一個長期缺席的父親是無法贏得孩子發自內心的愛和擁護的。
今天你在父親的位置上偷懶,明天你就會成為可有可無的陌生人。
總有一句療傷話能夠說到你心坎里,學著為自己療傷,慢慢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64005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