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聽故事的孩子 和不聽故事的孩子有何區別?5年以後差別巨大

常識分享| 2017-09-07| 檢舉

睡前聽故事的孩子 和不聽故事的孩子有何區別?5年以後差別巨大

你家孩子怎樣入睡?是聽著故事入睡,還是父母哼著催眠神曲入睡?有的媽媽會問:只要把熊孩子哄著就算勝利,聽不聽故事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關係!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兒科學會呼籲,從嬰兒時期給應該給孩子養成閱讀床頭故事的習慣,這對孩子日後學習成績起著重要作用。

美國兒科學會兒童早期教育委員會主席、西雅圖兒科專家丹尼特·格拉斯伊博士認為,如果學齡前(6歲)孩子,經常聆聽父母讀睡前故事,直接影響孩子上幼稚園後的學習表現以及上學後的學習成績。為此,美國兒科學會新指南建議,對嬰兒而言,識字可以從襁褓開始。如押韻的打油詩、順口的兒歌、與孩子談話等,都適合對兒童早期詞彙量的擴大和溝通技巧的培養。

我們時常在美劇中看到,睡前故事陪伴著美國兒童入睡。那麼老美一定做得不錯了!NO,事實上,2011~2012年美國全國兒童健康調查結果顯示,

針對0-5歲的兒童,每天堅持給孩子讀睡前故事的美國家庭比率僅為33%。而越富裕的家庭,堅持讀睡前故事的比例,又比普通家庭的比例高。高收入家庭讀睡前故事的父母占到了60%。

這充分說明:越富裕的家庭越重視孩子早期的智力和大腦開發。

我們常說3歲看到老,很多父母不理解,0~3歲真正的任務是什麼?絕對不是早教班、提前學認字、學數學,而是語言的發展。

兒童心理學家將這種詞彙的差異稱作Word Gap,並認為正是兒童3歲時詞彙量的差距,導致了孩子成年後的差距。

那麼最好的早教是什麼——父母多和孩子說話,是最好的早教。

從兒童成長的角度來說,臨睡前是人類大腦的記憶最清晰、最牢固的黃金時間。而1~3歲為大腦智力開發最佳時間,如果在睡前給孩子講一段故事,也許是父母小時候的經歷,也許是媽媽改編的某個童話故事,真的能讓孩子受益終生。聆聽,是兒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獲取知識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睡前故事還有一個好處,則是培養親子感情。有媽媽問我:白天很忙,早出晚歸,怎樣和孩子更親密點?

我的答案是:給他講睡前故事呀。不要以為睡前故事就是簡單的講故事、打發熊孩子,

而是在細膩輕柔講述的故事中,傳達媽媽的情感,和孩子親子互動。

講過故事的媽媽一定有感受,孩子如果聽入迷了故事,會提出好多問題。這些都是傳遞價值觀、疏導孩子情緒的好時機。孩子入睡是一天中最黃金的時間段,如果沒有睡前故事,孩子的童年就少了什麼,就像身體缺了一位元元素一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6280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