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No Waste, No Hunger】需要全民一起行動! 片中的小女孩,她無力改善拾荒爺爺貧困的現狀,但卻善用手上的有限資源,去做《愛與食物》的分享,這是良善的台灣民眾所樂見並竭力想要建構的溫馨社會。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以【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No Waste, No Hunger】為宗旨,將來自全省各地量販店、食品製造商、超市大賣場、公司行號、甚至個人捐贈的愛心糧食物資,進行妥善整理分類後,即時分配到最需要的人們手中;賦予那些包裝完整卻有可能被浪費報銷的食物更完善利用、更有意義的價值。

「飢餓就在你我身邊」
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2015年上半年度第二季低收入戶共有342,528人,而這個數字正持續在成長中。因此飢餓不僅僅存在「其他地方」,例如戰亂、饑荒、赤貧等國家,飢餓問題,正在你我身邊蔓延著。
你知道嗎?
53% 弱勢兒童長期缺乏含鈣食物 84% 弱勢兒童常以罐頭、泡麵、餅乾、糖果充飢 27% 弱勢兒童沒有天天吃早餐 14% 弱勢兒童沒有天天吃晚餐 每天有兩千名兒童三餐不濟 一年內台灣的獨居老人接受餐飲服務共 2,790,588 人次 全台目前有 5,050 名街友流浪在外 全台目前失業率 3.82%,失業人口近 45 萬人

食物銀行是甚麼?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透過同仁及志工們的努力無私付出與社會的熱心支持,於2016年度累計拯救了逾200公噸,市價超過台幣五千三 百萬的物資,數量則近57萬件,並轉發逾750個機構次,服務了逾十四萬的人次。這些數字代表我們成立的目標與理念,能透過具 體實際的措施,有效地連結資源及需要的人,建立效率穩定的資源傳遞,促使資源浪費最小化、效益最佳化。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特別之處,其一是我們以O2O方式將勸募得來的食物資源無償轉贈給全台近兩百家合作的中小型社福團體夥伴,使其得以應用服務個案。其二則是全民食銀也是國際上享負盛名的全球食物銀行網絡(Global Foodbanking Network) 在台唯一認證通過、並且獲得授權得使用其許可會員標誌之組織,這使得我們能在國際性的聯合組織中代表一個完整的會員國家。
按照上述的國際標準,收集到各界資源後,我們秉持宗旨「資源不浪費」,全民食物銀行不再是以傳統的公益形式,一味不分需求地發放相同物資,而是透過志工親身或合作的社福機構實地考核,針對不同家庭滿足各取所需的不同資源,同時我們也希望散播一種既創新又有效率的方式給社會大眾。

我們的原則?
其中,在資源募資、集合與分配的過程中,我們也秉持兩項原則如下:
第一:透過宣導的方式,呼籲大眾共同有效地減少資源的浪費;例如鼓勵捐贈即期品即是方式之一。
第二:依照不同的服務族群而提供所需的資源,如有老人的家庭除了基本食物及日常需求的配給之外,還多了銀髮族奶粉及尿布等;
同時,透過合作的社福機構之社工訪查,我們也特別重視服務族群特別的需要,像是有成長中孩童的家庭,將多配給營養素及營養成分高的點心等,我們深信,透過深入了解合作機構的服務內容及其服務對象,可以更明確體會受贈者的需求,並將有限資源做最理想的分配。
未來的目標?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努力的願景,短期內期望能夠與台灣島內各地的公益團體及學校合作結盟,有效率地將我們所收集到的資源送達各個機構,讓這些機構發揮轉運站提高效率的功能,再由機構配送給家庭及個人;在上述系統日漸穩定後,即開始協助建立台灣各地食物銀行分行,利用這些據點讓食品、生活用品的製造商或代理商能夠快速將物資送達到最便利的據點,重新分配,更快速的將資源傳達到需要的人手中。
長期而言,也希望可以與物流產業攜手,發展物資管理支持及宅配系統,並建立愛心廚房,期許提供弱勢貧困學童及獨居老人營養均衡的餐點;最終目標則是建立與世界各國共享資源的機制,發展完備物資及農漁展品整合系統,並與政府機關建構全台物資與救災服務網路。此外,還要推行我們「給人魚吃,不如教人捕魚」的理念,招募專業人士教導失業大眾一技之長,讓他們憑藉自己的力量脫離飢餓。
食物募集主要流向:
以服務社福機構為主。社福機構經由申請通過評核制度與全民建立夥伴關係後,全民得透過這些中間機構轉發物資,讓全省各地合作機構能夠在地化就近服務社區有需要的個案對象。目前全省合作的各種服務性質的社福機構近兩百家,並採區域性的發放站據點方式在北部、中部、南部、花蓮、台東等地均有合作單位就近服務。
服務項目:
1.輔導機制:輔導全國公益社福團體、機構、單位成立食物銀行。
2.需求平衡:提供網絡資訊平台,協調食物銀行互聯食物資源並迅速分送給需要的人。
3.教育訓練:協助各地食物銀行人員之教育訓練及理念推廣。
4.志工活動:協助各級機關團體、公司行號轉介志願服務相關活動。
5.國際接軌:與國際單位交流,彼此結盟互通有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6237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