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飲食、良好的用餐習慣是保證幼兒健康的重要基礎。在幼兒園裡,用餐拖拉、偏食、浪費、自理能力差等現象並不少見。習慣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古人云:"食不言,寢不語。"古人的這一傳統美德在很多幼兒園也被奉為經典。我們常聽到幼兒教師這樣說:"乖孩子,吃飯是不講話的!"在進餐過程中,讓幼兒不說話、保持安靜是教師對幼兒的傳統紀律要求。
那麼,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到底是對是錯?幼兒進餐時到底該不該講話呢?
便於幼兒園管理。在一些幼兒園,"吃飯不講話"還是加強常規管理的一個手段。經常聽到有阿姨說:"孩子們早些吃完,趕緊把髒碗給廚房送回去,叫師傅早點幹完活,早點下班。"阿姨往廚房送碗很及時,偶有送不及時的,還會被廚房人員催促。
傳統美德的體現。中國是禮儀之邦,對於進食要求早有古訓,春秋時的孔子就指出君子"食不言"是地道的儒家傳統美德。因此從傳統觀念來審視,培養幼兒"吃飯不講話"還是好品德的表現。
雖然吃飯不講話有諸多好處,但在現實社會中,這一原則沒有得到世人的普遍遵從,人們喜歡一邊進餐一邊聊天,即使是幼兒園的教師在吃飯的時候也會互相交談。那麼為什麼人們喜歡進餐時講話呢?
據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齊克森·默海研究發現,人們在進餐時一般會情緒愉快、思維活躍,樂於接納新想法,富於創造性聯想,而嬰幼兒感知世界的主要器官是嘴,即使到四五歲,也仍然常常靠嘴去探索世界,食物在他們的生活中占的比重可能比成年人多很多。在幼兒園我們時不時能觀察到,幼兒在吃米飯時,會在飯下邊挖一個小洞,把它想像為藏東西的秘密處所。飯菜、糕點、水果的形狀、顏色、味道也能激發他們的豐富聯想。吃飯時的討論、聊天是開發幼兒智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抓摸的食物還能幫助孩子發展感覺器官的靈敏和協調,增強他們的好奇心。所以幼兒進餐時樂於講話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美國教育家們還認為,用餐時幼兒與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談,有助於幼兒感知和認識生活,使他們自然地學到很多常識,如識別各種飯菜的名稱、味道、顏色,學會進餐時的禮節等。
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那麼,如何既能使幼兒就餐時合理講話,又能形成良好的就餐秩序呢?我們不妨嘗試以下幾種做法:
餐前讓幼兒聊一聊。用餐前,教師可適當安排一段時間讓幼兒聊一聊,可以讓他們聽故事、聽音樂、看喜歡的動畫片,在自由聊一聊中滿足他們說話的慾望。大班幼兒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逐漸增強,在慾望滿足的前提下,用餐時教師再給他們講明道理,慢慢地,他們就會懂得什麼時候能聊天,什麼時候不能聊天。
用餐時教師和幼兒聊一聊。教師在幼兒用餐時如能用適合幼兒的方式和幼兒交流,幼兒會很開心。如每天用餐時,教師可向幼兒介紹菜名,然後讓幼兒說說這些菜有什麼營養,對於挑食和用餐速度慢的幼兒,教師可用故事性的語言鼓勵他。如:"你像大老虎一樣,吃得真快。""胡蘿蔔有營養,是小白兔的最愛,你們也要向小白兔學習。"幼兒吃飯時還常常會自言自語,邊吃邊說:"幼兒園的飯真好吃,比我媽媽做的好吃。""媽媽說讓我好好吃飯,她會第一個來接我。""老師,我今天吃飯第一名!"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讓幼兒盡情地表達出來,同時給幼兒以積極應答。適當的交流會使幼兒充分享受到"家"的溫馨和進餐時的快樂。
讓幼兒自己制定規則。中大班幼兒自控能力逐漸增強,已形成了一定的規則意識。讓幼兒自己來發現就餐時的問題會比教師直接指出問題更有效。如:"吃飯時大聲說話、嬉鬧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有的幼兒會說:"米粒掉得多了。""桌上和地上沒那麼乾淨了。"針對提出的問題,我們還可以組織幼兒自己討論怎樣才能保證既吃好飯,又滿足大家說話的需要。於是,教師和幼兒一起制定規則:嘴裡有食物時不講話,等食物下咽以後再說話;說話時聲音要小,不能大聲說笑;吃魚的時候不說話。幼兒在自主制定規則的過程中,就會逐步懂得遵守常規的必要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