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幼兒園都對孩子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真正實現家園共育的目的,就需要家園雙方相互溝通,圍繞著孩子的發展經常聯繫,並達成共識。因此,教師如何和家長溝通就成了我們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一、與家長溝通的談話原則
1
切忌「告狀」式的談話方法
「告狀」式的談話會讓家長誤認為老師不喜歡甚至是討厭自己的孩子,從而覺得自己的孩子在班裡會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產生抵制情緒。
2
注意談話的策略性和藝術性
把談話建立在客觀、全面的基礎上。要讓家長相信我們,尊重並聽取我們的意見,要讓家長感到教師在關注自己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感到老師比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同時,要抓住時機向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以請教的態度耐心的聽取家長的意見,使家長產生信任感,從而樂意與教師進行充分的交流,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3
溝通時,要考慮談話地點
有些一般性的溝通,教師可以在家長接送時用簡短的語言在教室內與家長溝通。但是,遇到反映幼兒某方面的「問題」時,教師要注意地點,避開其他家長和孩子。人際溝通學中提到溝通主體會因溝通的地點而發生情緒、心理等方面的變化,影響溝通的效果,同時,選擇地點也是對家長的一種尊重,對孩子的一種尊重。
二、根據家長類型,確定溝通方式
包辦代替型
什麼都幫孩子做好,完全不考慮孩子的能力,這是包辦代替型家長。此種類型的家長容易培養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做事情自信心不足,不適應集體生活。
應對措施:
利用家長開放日,讓家長發現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差距。
與家長單獨溝通,讓家長了解此年齡段孩子應該掌握的生活技能有哪些?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教給幼兒生活方面的技能技巧,在幼兒園提供給幼兒更多鍛鍊的機會,幫幼兒樹立自信心,讓幼兒願意為自我服務,並把幼兒的成功及時反饋給家長。
望子成龍型
其實,家長對孩子抱以重任,「望子成龍」的心態過重,希望孩子樣樣都出類拔萃,遙遙領先,有些急功近利,卻往往造成孩子做事情膽怯,缺乏創造力。
應對措施:
與家長單獨溝通,讓家長了解此年齡段孩子應該具備的各種能力,討論過分管制孩子會造成不良後果的嚴重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教師在幼兒入園、離園時主動與他交流幼兒在園情況,多報喜少報憂,最好長話短說。
舒緩幼兒情緒,鼓勵其認真完成每件事,只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
漠視教育型
有的家長從不主動與老師交流孩子在幼兒園或在家中的情況。如果老師與他反饋幼兒在園情況時,好的方面他只是表示同意,不好的方面嘴裡說「配合老師,幫助孩子改正」,卻沒有看到他真正行動。這類家長其實是在漠視教育。此種類型家長會造成幼兒對一切事物產生無所謂的態度,不求上進。
應對措施:
先了解家長不交流的真正原因:是工作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配合老師?
與家長個別溝通,教給家長配合的方法,向其說明配合後會產生的效果。對工作忙的家長,老師可以以書信的方式與之交流,幫助家長解決教育問題。
向家長宣傳幼兒園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來,取得好成績後及時向家長彙報。
當然了,和家長溝通有的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但是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充分利用能夠和家長互動的機會,取得家長的滿意和信任,我們就一定能夠做好家長工作,真正實現家園共育的目的!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