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家園溝通|美國教師與家長溝通孩子問題行為的18條技巧

我們知道,教師和家長進行合作,能最有效地糾正兒童的問題行為。那麼,當兒童的問題行為出現時,教師如何和家長就其孩子的問題行為進行溝通呢?如何正確應對家長和教師的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呢?且看寶典君帶給大家的分享。

當兒童的問題行為出現時

當教師注意到兒童出現問題行為時,如果此時幼兒教師和家長之間已經建立起了友好、積極的關係,那麼雙方討論這個問題會比較容易。當家長和教師能一起合作找出適宜的方法來鼓勵兒童的適宜行為時,所有的人,包括這名兒童,都能從中受益。

下面,我們就如何和家長討論兒童的問題行為,為教師提供了一些建議。

1.尋找一個單獨的見面地點很重要,教師和兒童家長在談話時不被打擾是關鍵的一步。

2.如果某個兒童的家長表現出對其孩子行為的擔憂,在這位家長接送孩子時,不要和他討論這個問題。告訴這位家長,你會私下找一個時間,好好地和他談一談。

3.在交談之前,做好準備工作。先想清楚你想談些什麼,你對兒童行為的事先觀察可以為你提供一些信息。

4.在交談時,從這名兒童的所有表現中引出這名兒童的問題行為。換句話說,愛打人的兒童也會表現出其他的一些行為,包括那些積極的社交行為。教師可以先簡單地談論一下這名兒童的優點、他所喜歡的活動、同伴關係及其擅長的方面。在這種背景下,兒童的問題行為容易被當成這名兒童行為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是主要的方面。

5.教師要帶著誠懇的態度和兒童的家長進行交談,雙方要知道對兒童來講什麼是最好的。教師和家長要積極樂觀地看待兒童的問題行為,並共同找到一個解決辦法來幫助兒童改變他的問題行為。

6.在和家長交談的過程中,教師要儘快了解兒童的這種問題行為發生的場所。例如,這種行為是只在幼兒園裡發生,還是在家裡和其他環境中也會發生?假如某種問題行為既發生在家裡也出現在幼兒園中,那麼就需要找到一種家長和幼兒教師能共同使用的解決策略,這樣才能最有效地改變兒童的問題行為。如果這種行為主要是發生在幼兒園裡,家長也需要持續地關注和支持教師的各種努力。

7.不要把責任歸咎於兒童的家長。家長和幼兒教師要用解決問題的態度來進行討論。

8.避免分析和過度解讀這名兒童的問題行為。討論要圍繞著教師所觀察到的事實。

9.千萬不要訓斥或者責備兒童的家長,也不要對他們進行說教。

10.認真耐心地傾聽家長。對於「這名」兒童,家長是「專家」,教師不是。教師的任務是以合作夥伴的身份和家長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11.在如何處理這名兒童的問題行為問題上,教師可能已經從書本上找到了一些方法。你可以適當地做一些這樣的準備,不過,千萬不要讓家長覺得你已經想好該怎麼辦了,現在僅僅只是在通知他們。你需要做的是和家長一起努力來找到合適的方法。教師要廣泛接納各種不同的想法,和家長一起討論,並最終找到大家都認同的好方法。

12.在和兒童的家長交談之前,教師可能已經嘗試了幾種處理這種問題行為的方法。如果是這樣,與家長分享你的努力並詢問家長是否在家裡也嘗試過相同的或不同的方法。

當家長和教師意見不一致時

上面所討論的和家長一起處理兒童問題行為的幾點建議都是基於這樣的假定,即家長和教師之間已經建立了積極互信的關係,彼此都贊同找到一個共同解決的方法。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都是這樣的。有時侯,家長和教師之間會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或者家長的態度使教師無法與之進行有效的交流。在一些不太理想的家長和教師的關係中,下面的一些方法可能會比較有效。

13.一定記住,家長的態度總是和別人如何看待他們的孩子緊密聯繫的。你要意識到,那些被告知他們的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出問題行為的家長可能會對你產生排斥心理,也可能會變得很敏感。

14.事實上,家長可能會否認自己孩子的行為是一種問題,並且告訴你,孩子的這種行為只會發生在幼兒園,是你或者其他孩子引發了這種行為。一定要仔細傾聽家長的觀點。除此之外,要儘量獲取家長關於應對這種問題行為的意見。

15.一些家長可能會很生氣、很有敵意,但是這種情緒可能跟你或者孩子沒有任何關係,可能是因為這些家長正在面臨其他更棘手的事情。這時,教師一定要沉住氣,同時給予家長同情和理解,這樣才能慢慢化解家長的敵意。

16.假如家長不同意你對他們孩子的評價,嘗試著理解家長的觀點。認真地、誠懇地傾聽他們的意見。使用有效傾聽的技巧能幫助你準確地捕捉到家長傳達的信息。

17.作為教師,你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因為自己的一些無意之舉降低了和家長交流的有效性。例如,不要期望和家長的交談能取得某一個特定的結果;要用一種開放的思維以及與家長一起努力來促使兒童出現積極行為的態度和家長進行交談。此外,不要給家長這樣的印象,即你是專家,你比他們懂得多。記住,家長永遠是最了解他們孩子的人。

並不是所有的家—園互動都是順利的、相互支持的。總是會有一些家長不和教師進行溝通,因為他們對這樣的事情沒有興趣,也不關心。不過,千萬不要因此得出家長不關心孩子的結論,這也有可能是家長不知所措的表現。 當家長不同意你的觀點或者和家長交流有困難時,記住上面所說的幾點是很重要的。越是交流有困難,越需要你有高超的交流技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60206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