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 :第7招 凡事都要與孩子商量 &

Faye Mi ...| 2017-07-21| 檢舉

 

第7招 凡事都要與孩子商量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對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適用或失敗時才用。要像一個善良的立法者一樣,不會因為去壓迫人而高興,而因為用不著壓迫而高興。

商量的魅力在於,使自己學會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兩代人的溝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就是學會商量。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商量非常重要。商量能夠讓人感覺到受尊重。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受尊重的需要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要。一旦這種需要無法獲得滿足,人就會產生沮喪、失落等負面情緒。

孩子也是如此,他們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父母喜歡與孩子商量,孩子就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 流,反之,孩子則會產生逆反心理,封閉自我。

學會與孩子商量,在子女的教育中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或不應滿足時,我們不應粗魯而簡單地拒絕:不行!不准你去!或者在父母提出的要求,兒女不同意時,你也不應簡單地採用命令方式:這事已經決定了!

父母學會與孩子共同商量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無謂的爭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和與人共事。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與人相處,分歧是不可免的。

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子女在喜好和興趣,甚至交 友諸方面看法都會與父母有分歧。這時父母對子女的一些喜愛與興趣絕不能簡單地禁止。而應在充 分尊重的前提下與子女商量,以求得共識或找出正確解決的途徑。美國成功學家卡耐基說過,用「建議」,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維持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人 樂於改正錯誤,並與你合作。

葛峰是一個喜歡與孩子協商的父親,對此,他非常自豪,他曾經在日記里寫道:

女兒小的時候,愛趴著我的肩膀走路,後來長大了,習慣搭著我的肩膀走路。她有時叫我爸爸,有時不經意便直呼其名,與父母如朋友般的親密令觀者很是羨慕。

女兒好像從沒撒過謊。因為她不必撒謊,在家裡可以無話不談,就是說得不好,也不會受到指責。我習慣和女兒商量她的事以及家裡的大小事。我們經常坐在一起聊天,而且我們的觀點竟是驚人的接近,很少有相左的時候。

「商量」這個詞,在父子、父女之間的使用率一般應是不高的,而我們卻是將其當作準則。面對任何事情,我不端父親的架子,她不使獨生女的性 子,商量的格局便形成了,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約定俗成。比如她看中了一個玩具,我覺得不妥,便和她商量可不可以不要,強壓她可不服,糊弄缺乏誠信,商 量是最佳途徑,她一般能接受,歡天喜地放棄初衷。

女兒似乎沒有瞞著我的內心秘密。她念高中的時候,有男孩子給她遞求愛條子的事都願意對我講。正因為有這樣寬鬆的環境,我的一些觀點便可以滲透到她的判斷中,她才不至於在個人情感生活中出現大的波折。

我家裡的所有抽屜都沒有鎖,女兒可以翻著任何東西,可以隨便拿到錢。她很小就盡知家底,我也不對她保密。信任是家庭寬鬆環境的重要因素。

我內心的不快也願意向女兒透露,我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樂於徵求她的意見,她還小的時候我便將諸如選擇購房這樣重大的事情和她商量。

喜歡與孩子商量的父母是民主 的父母。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漸漸會養成民主 的習慣,都願意主動與父母進行溝通,這樣的親子關係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運用商量來促進親子關係呢?

多些商量,少些命令

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比如,提醒孩子做作業時,你可以說:「你現在是不是該做作業了,做完作業就可以看會兒電視。」而不要說:「趕緊去做作業!」或「還不去做作業呀?」

請孩子幫忙做一件事情時,比如洗菜,你可以說:「你能幫我把菜洗一下嗎?」而不要說:「快來幫我洗菜!」或「趕緊把菜洗了!」

商量的語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孩子會認為你尊重他,關心他的感受,從而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促進親子溝通。

凡事都要學會商量

不管什麼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不要自作主張,要學會與孩子商量,取得孩子的同意和認同。

喜歡與孩子商量的父母是民主 的父母。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漸漸養成了民主 商量的習慣,都願意主動與父母進行溝通,這樣的親子關係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以商量的口吻處理親子衝突

當親子關係出現衝突時,父母總是不願意自己的父母權威受到挑戰,希望以父母的權威來壓制孩子,使孩子改變主意。實際上,孩子不僅不會聽從父母的意見,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惡化親子關係。

明智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要學會使用商量的口吻,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尊重,體驗到人格的平等,這樣,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意見時就比較順利。

衝突產生時,每個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尊嚴,不希望被他人壓制,孩子也是如此。只有父母放下架子,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看待,與孩子進行商量來處理問題,孩子才會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共同解決問題。 第7招 凡事都要與孩子商量

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與孩子商量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孩子的事情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父母不可替孩子包辦,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法,也要通過商量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見傳達給孩子,讓孩子權衡利弊後再作出選擇。

每一個孩子都會出現與父母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孩子們都希望父母能夠尊重自己的意見,畢竟,許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實現。如果父母忽 視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一味地用父母的威嚴來壓制孩子,孩子即使口頭上同意了,內心也無法產生努力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已經感覺簡直就是受罪,怎麼 還可能與父母和睦共處呢?

因此,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事情交 給孩子自己處理,父母的意見只能通過建議或者商量的方式傳達給孩子,幫助孩子全面地認識問題。

和孩子約法三章

對於孩子的問題,尤其是孩子的不良 行為,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商量後制定規則,並約法三章,使孩子遵守。不過,父母千萬不可自作主張制定規則讓孩子遵守,這樣的規則對孩子來說沒有什麼約束意義。

與孩子約法三章,僅僅是因為孩子缺乏自制力,規則是幫助孩子約束自己的,而不是懲罰孩子的,父母們一定要認識到這個問題。因此,規則一定要孩子內心認可的,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商量後再制定規則,避免產生親子衝突。

總之,父母凡事要學會與孩子商量,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相互之間的理解,避免許多無謂的爭吵,而且還能夠教會孩子為人處世,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第8招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

日本作家森村誠一說過:「幸福越是與人分享,它的價值便越會增加。」所以說,「分」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實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享」的人是快樂的,因為他感受到了真愛和友誼。

分享是快樂的大門,學會分享,你就進入了快樂的城堡。

獨享是痛苦的大門,只去獨享,你就走進了痛苦的泥潭。

分享的回報在很多時候都是生活的驚喜,分享的習慣除了擁有朋友,擁有關懷,還擁有不一樣的體驗和經歷。分享的時候讓我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份純粹的快樂和一種回歸的質樸與真誠,與這個浮躁的社會相比,分享的過程讓人彼此心裡充滿陽光。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理體會,當自己有何喜怒哀樂時,總想和人一起分享。我們成年人,有和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樣,孩子也需要人與他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因此,父母要注意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有利於協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讓孩子感到父母在關心、愛護他們,從而取得孩子的信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信 任可使子女感到他們與父母處於平等的地位,從而對父母更加尊重、敬愛和親近,並樂於向父母傾吐心聲。這不僅增進了父母對子女的了解,而且能使父母對子女的 教育更能有的放矢。

反之,若父母對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夠信任的態度,就無法了解孩子的願望和要求,這樣,他們對父母的信賴也勢必減弱,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勢必會大打折扣。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孩子處於孤獨、痛苦時,父母若能及時發現,與孩子一起分擔他的煩惱、痛苦,對孩子加以引導幫助,則可以使孩子更快的從痛苦中走出來,讓孩子快樂健康的生活。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有利於給孩子一個快樂健康的家庭環境。父母與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不但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與信任,而且可以教會孩子為人處世,促進孩子身心的良好發展。

在這個分享交 流的平台上,父母常常扮演著三種角色,一是傾聽者;傾聽以獲得更多信息,傾聽成為孩子的親密朋友。二是指導者;隨時隨地調整、 引導、提醒。對孩子施與正面影響。三是幫助者;幫助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順利成長。這三種角色並不一定同時進行。有時只需扮演一種角色,父母只需仔細 傾聽孩子的談話就可以了。

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分享孩子的點點滴滴,並能夠或多或少參與進去,無論喜樂煩惱,對於父母來說都是一種幸福。

蘇慧穎的女兒文文發現姥姥每次炒出香噴噴的菜後,總要先用小盤盛出來一些。

「姥姥,為什麼要單獨盛出來一盤呢?」她好奇地問。

「留給你媽媽呀,她還沒有下班呢!」姥姥說著,同時把飯鍋蓋嚴,「文文,你盛過飯後要記得把蓋蓋緊,不然等你媽回來飯就涼了。」女兒仔細一看,發現留下的菜又多又好。

有一次,她神神秘秘地跑來告訴蘇慧穎:「媽,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吧!在姥姥家,誰晚回家吃飯誰合適!」

「分享」,對於幼小的她原本是一種「新發現」,到了後來,習慣變成了自然。

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的一件小事蘇慧穎至今難忘:「六一」聯歡會上,老師發給每位孩子一份節日禮物:兩塊巧克力。

拿到巧克力,女兒就飛快地跑來找蘇慧穎:「媽媽,給,禮物,分你一半!」說完,把一塊巧克力塞在蘇慧穎手中。

「好!謝謝你!」當著她的面,蘇慧穎立刻把巧克力放進嘴裡,「好吃,好吃,真好吃!」

女兒樂著跑回座位上。

蘇慧穎身邊的一位媽媽羨慕地說:「看你多幸福啊!你瞧見前面那個小胖子了吧,就是我女兒。你看他一個人吃得多香啊,居然瞅都不瞅我一眼。」聽了這話,蘇慧穎覺得女兒懂事了,懂得了分享。

很快,女兒上小學六年級了。記得一個周末的下午,蘇慧穎正在單位加班。女兒突然從姥姥家打來電話:「媽,你今天下班回姥姥家好嗎?有好事!你早點回來!」

「哎!」蘇慧穎答應得特痛快,手裡加快速度幹活。

一個小時過去了,「媽,你怎麼還不回來呀?」女兒又打電話來催了。

蘇慧穎抬頭一看錶,快7點了。「好!我很快就回去。有什麼好事呀?可不可以先透露透露啊?」「我不告訴你!等你回來就知道了!」嘿,女兒居然還賣關子。

時間飛逝,又一個電話打來,活還沒有幹完……

等蘇慧穎回到家,天早就黑了,女兒已經睡了。「你這女兒真沒白疼,」母親說著,把蘇慧穎領進廚房,「你看看,這是你寶貝女兒親自下廚炒的黃瓜蝦仁。她一直等著你回來,想和你一塊吃,可你老不回來!你看,都給你留出來了,全是大蝦仁。小的她自己吃了!」

看著女兒的傑作:一小碗蝦仁!每個蝦仁的脖子上套了一片黃瓜!整道菜竟然五彩繽紛:白色、粉色、綠色,真美!想像得出,女兒在製作這道菜時是多麼用心!她是想和媽媽共同分享這藝術的傑作。

12歲的女兒,以一顆與人分享快樂的愛心,親手製作了這份禮物,並以「家傳」的分享方式,留下了她一份小小的心意。蘇慧穎充分感受到了,一個幼小的心靈,誠摯地樂於把自己創造的快樂,無償地奉獻給別人。

品嘗著女兒炒的菜,又甜又咸。甜的是蝦,鹹的是蘇慧穎感動的淚水……

這就是分享的幸福。就這樣,「分享」,成為了凝聚蘇慧穎家人的力量。

這個案例說明:「分」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實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享」的人是快樂的,因為他感受到了真愛和友誼。

所以,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讓孩子在分享的快樂中健康茁壯的成長。

許多父母都想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但在具體的實踐里卻往往做不到,不知道該如何做?那麼,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來做做看。

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父母要儘可能多的增加和孩子的相處。父母之 愛是其他任何一種形式的關愛都無法取代的,甚至最慈祥的祖父祖母和最稱職的老師也不行。

多和孩子進行情感交 流

經常的交 談與愛撫是親子間情感交 流的重要渠道。你除了詢問孩子「吃飽了嗎」「還想要什麼」之外,還要學會用「今天你感覺怎麼樣」,「你是怎 麼想的」,「你高興嗎」等問句提問,讓孩子表達出對一日不見父母的思念之情,並且學會認真聆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甚至,在你真的不得不忙於其他事務時, 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歉意的撫摸。

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

例如:在孩子不願意去學校時,不要因為上班時間的臨近而粗暴地把孩子交 給老師,任孩子大聲啼哭。那會加重孩子的被拋棄感和分離焦慮。當孩子不願隨老師離去時,你不妨蹲下身子,仔細聽聽孩子敘述他內心的不安,因為這時孩子更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傾聽、安慰和撫摸。

讓孩子投入夥伴當中

父母要建議和鼓勵孩子與夥伴一起遊戲。這是讓孩子感受同夥之愛的好機會。另外,和夥伴的友好交往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和父母、親人暫時分別的焦慮和孤獨感,學習 分享愛。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而敏感,沒有任何理由足以讓孩子去獨自承受孤獨。你不能一味的責備孩子們表現出的叛逆、孤僻,因為此時的他們其實在渴望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懷——尤其是源自於父母的不可替代的愛。

總之,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不但有利於家庭之間的協調和睦,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因此,父母一定要記住,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5753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