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和家長交流,以及聽家長們互相聊天,聽到最多的內容大多是關乎到孩子的學習。
「我們家孩子怎麼都弄不懂拼音,從幼兒園、學前班就學,到了小學還是不會,急死人了」;
「寫個字那叫一個難看,橫平豎直都不懂,非得我在邊上提醒,平、直,平、直……」;
「人家孩子門門都100,我們家都沒上過80,都在一個班裡,每天老師的簡訊我都不敢看」
「我就奇了怪了,我們小時候也是學的這些,怎麼現在的孩子,學起來這麼費勁呢」
想一想,還真是這樣。我翻看現在孩子的課本,內容是豐富了一些,要求也高了一點,但總體上來說,學習的知識點並沒有實質的增加。那麼,為什麼今天的家長,會覺得孩子學習起來,是如此的簡單,問題如此之多呢?
學習,應該是孩子學習
而不是家長學習
家長感到自己督促孩子學習很累,最大的一個緣由在於,家長根本不應該去干涉孩子的學習。
因為,學習的主體,是孩子,不是家長。家長過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等於自己去扮演一遍小學生,重新上一遍小學。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拋離成年人的思維,變成和孩子一樣,肯定是苦不堪言、痛苦萬分的。
而且,最關鍵的是。家長的這些行為,根本就是在干擾孩子學習的規律,甚至在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
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糾錯的過程。孩子在學習任何一種知識的時候,自己去發現錯誤,自己去糾正錯誤,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養成習慣,才是正確的學習規律。
同時,這也是孩子受教育權利的體現。孩子從這個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培養獨立思考,自信心和成就感。家長非要生生地把這麼一件快樂的事情,變成強迫的任務,所破壞的,絕不僅僅是學習本身,甚至會影響到孩子整個的成長。
與這些相比較,多少個100分,都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首先,我們要明白三個事情,一學習是長期的,不是短暫的;二學習是過程,不是結果;三學習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
這些道理,其實每個家長都懂,但是,他們之所以如此不淡定,大多都是眼睛既過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也過多地關注了其他孩子的學習。
現在,大多數的學校和老師,都已經承認,在知識的啟蒙階段,任何的排名次和互相的競爭,是沒有絲毫的意義的。但是,中國的很多家長,實在是思維定勢以及慣性的受害者。
當年他們是多麼痛恨排名次的,今天,他們就怎樣變本加厲地使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所以,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改革,不排名次,不留作業,遇到最大的阻力,竟然是來自家長。家長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自己的孩子不競爭,不寫作業,其他的孩子偷偷寫,那麼,我們的孩子不就落後了嗎?
我很理解這些家長的焦慮。但是,作為家長,要十分明確地知道,如果學習最終是孩子自己去獲得,是長期的。那麼,就算家長督促孩子每次每門都考100分,也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學習應在學校里完成,
而不是在補習班和家裡完成
很多家長還是不能釋然,「孩子的學習,咱不幫忙,但幫著做做其他的事情,讓孩子不要浪費時間,總是可以的吧」。
於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除了不能手把手幫孩子寫,什麼都幫孩子做了。比如,削鉛筆、查字典、看課表、收書包、看老師的簡訊、查學習的進度、分析錯題改正……這樣下來,當然是累得夠嗆了。
在這裡,我想說明一下,家長為孩子做事情的度的問題。如果是表達親子關係,幫孩子削鉛筆理書包什麼的,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把這些所有的「雜事」,變成了家長的任務,則是萬萬不可的。
在很多家長眼裡,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我覺得,這個思想,作為家庭親密感的表達,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放在孩子的成長上,委實是害人不淺。
直到今天,我們的大學裡,還有那麼多高分低能,毫無獨立生活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的「孩子學生」,就是拜它所賜。我實在是瞧不得,洗衣服要寄到老家,找工作要靠家人親戚,談戀愛要父母去相親……真到那個時候,真的是悔之晚矣。
那麼,從小就要明確,學習,就要在學校里完成。不是在放學後,把課堂又搬到了家裡。當孩子寫個作業,全家都不敢出聲,又是端茶又是送水;孩子某門課程跟不上,又是上一對一又是請名師;孩子成績好了,全家比過年還高興,成績差了,多少天都愁眉苦臉……
孩子的學習,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一個全面的過程。也就是說,書本上的知識的學習,是學習;削鉛筆,收拾書包,這些習慣的養成,也是學習。
孩子的學習,也只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部分。根本沒有必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學習上。
而且,要知道,學習的形式有很多種,讀書考試是學習,與人交談表達也是學習,獨自思考也是學習,觀察自然也是學習,任何一種學習的方式,都有可能比學校學習更為重要。越是隨著年齡的長大,步入社會,你就越會發現,書本學習之外的知識和能力,反而是覺得一個人成就的很大因素。
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能因為學習影響了生活
這和很多家長認為的不太一樣。很多家長理所應當地認為:孩子是全家最重要的,一切為了孩子,全家都應該為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讓步。
但是,仔細地想一想,這個看似合理的想法,似乎並不經得起推敲。
要知道,孩子是家庭成員的幾分之一而已。為什麼要成為核心成員,讓全家都圍著孩子團團打轉呢?是的,孩子在成長,需要全家人的關愛和特別的照顧。這些沒有絲毫的問題,問題在於,是否因為過度關注孩子,既傷害了孩子,也影響到了家裡的其他成員。
很多家庭,遇到任何好吃的,無論適不適合孩子吃,孩子有沒有胃口吃,都會讓孩子先吃一點;很多家庭,多少年不捨得生活上的開銷,卻給孩子買最貴的衣服玩具;很多家庭,給孩子報很多昂貴的補習班和興趣班,整天接來送去;很多家庭,為了孩子的學習,舉家搬遷,住在條件很差的所謂學區房……
這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但真的是,並非存在就是合理的。當一個家庭,為了孩子而嚴重地影響了整個家庭的生活的時候,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
首先是孩子,孩子被當作重點保護對象,就要必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壓力。既然給予了那麼多的資源給孩子,自然也就會期待有相應的回報。
「我們全家省吃省穿,送你上那麼貴的補習班,你就給我考了個這麼爛成績!」
「媽媽為了你,好好的工作不要了,每天為你做飯,接你放學,你要是不好好學,對得起我嗎?」
「為了你,考上好大學,去國外留學,我們全家砸鍋賣鐵,吃糠咽菜也也願意!」
「寶貝,你只要好好學習,其他什麼都不要管,不要分心,我們都替你做好!」
「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我們全家光宗耀祖,就靠你了!」
我真的不知道,這是在激勵孩子呢,還是給孩子的心理,壓上一塊又一塊的巨石呢?!
其次,我想不用我多說了,越是把孩子奉為核心的,家庭成員之間,就越容易爆發矛盾。很簡單,都關注孩子,就會因為每個人不同的觀點而爭執,這個說這樣對孩子好,那個說那樣才對孩子好。
同時,正是因為每個人都被忽略,犧牲太多,時間長了,就會積聚很多的負面情緒。比如,夫妻再也沒有一起獨處,外出過一下二人世界的機會,老人家再也沒有自己和朋友聚會聊天打牌的時間,這樣下去,幾乎任何一個小的導火索,都會引發家庭爭執。
寫到這裡,我真的覺得挺奇怪的。我們想讓孩子未來是一個講究民主自由的孩子,但我們卻按照一個獨裁者去培養;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自信、獨立、堅強、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品格,卻在實際的生活中,忽略甚至貶低身邊每一個家人的尊嚴和價值;我們都期望孩子過著自由、健康、快樂、幸福的生活,但是,我們卻告訴孩子,童年的時候一定要吃苦,為了成績要放棄快樂的生活……
最後,肯定有很多家長有一個疑問,就是,如果我們不去過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那麼,我們可以為孩子更好的學習,做一些什麼?
在這裡,我有幾個建議:
一、家長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看家長如何做,而不是聽家長如何說的。家長想讓孩子學到哪些知識,培養哪些習慣,自己都要一一做到。家長自己熱愛閱讀,喜歡思考,願意接受新生事物,經常動手做嘗試,敢於面對困難和挑戰,比整天督促孩子做這做那,要有效的多的多。
二、給予具體的鼓勵,而不是寬泛的表揚。
對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不要太泛泛和誇張的表揚,比如「你是最棒的」、「你太聰明了」、「你真是乖孩子」。這些表揚,不僅不會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做的好,還容易把學習當作贏得別人讚許的手段。
具體的鼓勵呢,就是要觀察孩子的學習的過程,並給予肯定「我發現你自己找到了乘法表的規律,真是擅於發現」,「你把課本按照課程表收拾得很整齊,又細心又有責任感」,「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查字典,你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給孩子「學習過程中」自然成長的時間。
這一點,非常考驗家長的耐性。就是,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了學習的困難的時候,不要太過於焦慮,要相信孩子,給予他自己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比如,學習拼音的時候,很多孩子都會用很長的時間,去理解什麼是拼音,如何找到拼音的規律。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營造一些環節,譬如玩一些使用拼音的小遊戲。但千萬不要著急,把擔心寫在臉上,讓孩子感到緊張。更不要就此覺得孩子笨,反應慢,接受程度差,於是就整天說,整天練習——這反而是把孩子自我學習的大門給關上了。
當你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然後耐心地等待。你就會發現,有一天,孩子已經把這些問題,都給一一解決了。更為關鍵的是,當你放手,孩子自己學到了學習的方法,也感受到了你對他的信任和愛。這才是孩子最為寶貴的財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