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帶著自己的個性和特質來到人世間,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和判斷都不相同;對事物的關注點、興趣點、能力點也不相同。這些不同就是孩子們的「材」不同,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關係到孩子一生的發展,是每位老師都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而區域活動就是能讓孩子根據自我覺知的「材」,去自主選擇適合自己「材」的區域進行活動的過程,這種活動能夠很好的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那麼,為了讓不同的孩子都能得到很好的學習和成長,區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都應該豐富起來。
然而,說起來容易,辦起來難啊!
不少幼兒園的老師們紛紛向大愛幼教社反映,他們撓破了頭也想不出很好的辦法啊!
沒關係,工作上有困難要找領導,專業上有困難一定要找大愛幼教社!
大愛幼教社釋放秘籍如下,需要的抓緊拿走哦:
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是孩子活動時的工具。老師們要根據活動主題、活動目標,以及幼兒發展水平提供相應的操作材料,要為幼兒提供多功能材料、給幼兒創造想像的空間。
材料投放得豐富、合適,可以提高幼兒活動質量,使幼兒盡興、盡情地投入到他們「研究」的世界。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個性,在不同的遊戲中存在能力上的差異,學習速度也不同。因此,提供材料時,既要考慮到「吃不了」的幼兒,還要兼顧到「吃不飽」的幼兒,要使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1、區域活動秀
01、烤羊肉串升級為烤各種串
從單一的烤羊肉串到烤肉串、蔬菜串、海鮮串、水果串、麵食串等的轉變。
老師在區域活動中設置了「烤羊肉串」的活動,孩子們一開始玩兒得不亦樂乎。但是沒多久,一個在區域活動中烤著羊肉串的孩子不高興地對老師說:「老師,烤羊肉串沒意思,還有沒有其他好玩的?」
老師在現場看了會兒孩子們的活動,發現羊肉串都是孩子們已經做好的現成的材料,只是翻翻烤烤,又沒有人來買,確實無聊。老師想起了燒烤店中的各種烤串,它們顏色、形狀、大小、價錢都不同。燒烤店裡烤的不只有羊肉,還有蔬菜、水果、麵食、海鮮等。何不投放一些廢舊報紙、彩紙之類的物品,讓孩子們根據日常觀察到的燒烤材料,用剪、畫、揉、撕等方法,自己製作燒烤材料呢?
於是老師投入了一些廢紙,要求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觀察、想像、理解,剪成不同形狀的材料串成串。當孩子們發現有新材料投入時,都躍躍欲試,有的剪、有的畫、有的串。最後,形狀各異、色彩紛呈、奇形怪狀的串串就在孩子們靈巧的小手中產生了。
孩子們的興趣點提高了,在區域活動區里又剪又貼,玩得熱火朝天。但是,活動一結束,一個新問題又冒出來了:活動過後,滿地廢紙。於是,老師們改進了投放的材料:用泡沫紙剪成長條並打上孔,用較硬的紙板和一些帶孔的物品等,這樣孩子們可以畫、串、剪等。
同時,老師在手工區放置了一個「廢紙回收站」,讓孩子們把剪下的廢物統一放在回收站中,這樣不但解決了衛生和環保問題,還可讓很多小物品重複使用,孩子們的積極性再一次提高。
手工做完後,就是出售環節。本區域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得意作品,出售給別的孩子;美工區、建構區、閱讀區等其他區的孩子完成任務後,可以到手工區購買肉串、菜串、水果串、海鮮串等。小朋友的烤串作品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其積極性、主動性、想像力、創造性越來越高。
02、布娃娃來參團
我們在班級區域中設置了一個美食坊,讓孩子們體驗在餐館就餐的經歷。但是,老師們發現美食坊的顧客之間交往比較少。於是,老師讓布娃娃來參團,讓孩子們和布娃娃之間進行角色扮演。
自己是怎麼過生日、怎麼唱生日歌的?自己是怎麼過六一和春節的?老師們讓孩子們開動腦筋,把孩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像力發揮出來。當孩子們對簡單的「吃吃喝喝」感到無聊時,就會帶上布娃娃寶寶一起進餐。孩子們把自己扮演成爸爸或者媽媽等角色,和布娃娃寶寶進行互動。孩子們專注地打扮布娃娃、交代布娃娃要好好吃飯、跟其他帶著布娃娃的小朋友聊天。
比如,老師們可以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聊天:「你的孩子幾歲了?」,「我的孩子一歲半了」;「你的孩子幾歲了」,「我的2歲了,今天是他的生日」。於是,孩子們開始一起給布娃娃寶貝做「蛋糕」、辦「生日舞會」等。
03、花樣翻新巧構思
在區域活動的時候,老師發現:益智區里的夾花生米比賽,孩子們在熟練之後便失去興趣了。於是,老師們把花生米換成更小、難度更大的豆子,增加了遊戲難度,也使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鍛鍊。
此外,老師們還發現:園裡的圖書角越來越冷清了,連以前非常愛閱讀的孩子也沒興趣了,為什麼?原來那些書孩子們幾乎都看過了。老師們發動孩子們在每周分享日的時候帶來新書,過段時間後再把原書帶回。圖書的不斷更換,激發起了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得圖書角不再是冷區域。
豐富、有效的材料是區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有了必備的材料,才能引發幼兒活動的興趣和願望。活動材料的投放工作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老師們要本著「多變才是硬道理」的原則,在幼兒活動中,認真觀察和指導,並針對活動情節的發展對材料做適當增加或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幼兒長時間的活動興趣,使區域活動更有價值。
2、區域活動大咖秀
建構區可以稱得上是區域活動的大咖,因其占地面積大,材料多,成果較壯觀,喜歡玩的孩子較多,是張揚個性、拓展思維、規範行為的大咖。
01、建構空間調整
班級里區域空間的布局雖然是根據需要設定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發現建構建區的長度夠了,但是寬度不夠。
原來的空間設置在地墊上面,只有120cm寬,裡面有一部分放積木,孩子們在裡面玩的空間很有限。於是,老師找來了一些廢舊箱子,寬度向外足足擴展一倍半,這樣空間就足夠了。
02、百說不如一做
建構區的搭建方法很早就貼在了建構區的牆上,可是老師們看到孩子們還是只會壘高平鋪這一種搭建方法。老師們就著急地告訴孩子們:「牆上貼了那麼多的搭建方法,你們可以學一學,嘗試一下。」但是,說過以後,效果還是不大。
為什麼?
原來,老師說了很多,但是卻沒有做示範!對於牆上貼著的搭建方法,孩子們要麼看不懂,要麼不喜歡看牆上張貼的死板的東西。孩子們畢竟還小,他們需要老師的親自指導和一起搭建。
03、花樣搭建,創思無限
其實,在搭建的過程中,老師們也很茫然,有的老師搭的還不如孩子們搭的好。
搭建方法怎麼找?上網找!
老師們從網上下載一些搭建的成品,和孩子們一起欣賞,一起討論,擴展思維,一起搭建,比賽誰搭得更好、更美。在一起尋找搭建方法的過程中,老師和孩子們的思緒就飛揚起來了。在搭了一段時間後,老師們開始鼓勵孩子們甩開那些成品,讓孩子們自己來!
孩子們通過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由最開始笨拙的搭建,經過一點點的進步,到搭建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快,花樣越來越多,搭建方法和技巧越來越熟練,再到後來,老師們只有觀望的份了。如四板橫豎錯落架、三角形建構、多層覆蓋、間隔壘高、斗拱翻翹等,都加入了孩子們自己的想法。
04、借料、找料也要建
老師在關注孩子們搭建過程中,發現大班的長條積木比較少,而大班的孩子們用的卻比較多。為了解決整個問題,老師們開始動腦筋了。
大班的老師們想:小班的孩子們還不太會搭建高難度的建築物,看看是否可以協調一下,先借著用用如何?
大班的老師們帶著想法去和小班的老師們溝通後,小班老師們爽快地把長條形的搭建材料借給了他們。
借的總是要還的,於是大班的老師和孩子們就開始觀察日常生活中,什麼樣的材料可以作為長條建構材料使用。孩子們發現可以用紙盒子、易拉罐、等通過逐層拼接的辦法讓建築增高。大班的老師們不住地誇獎大班的孩子們,孩子們在受到誇獎後興奮極了!而家長們在看到孩子飛揚起來的建築熱情後,也給予了很多的支持,一些輔助材料日漸豐富、充實起來。
05、分類管理,無序到有序
曾經,幼兒園為了方便孩子們活動結束收拾物品,特意讓老師準備了筐子。孩子們可以把一些小塊的積木放進筐子裡,可是這樣卻導致如果要從筐子裡找到一個拱形積木,需要很長時間。
怎麼辦!!
答案是:分類管理。
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對積木進行分門別類。並且在筐子上、盒子上貼上簡單的圖形,指示孩子們,什麼樣的積木要放到什麼樣的地方,需要時從什麼地方取。這樣一來,孩子們在尋找材料時容易很多,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和搭建興趣。
06、分工合作,自然習得
當孩子們懂得了一些搭建技巧後,紛紛躍躍欲試,搶著到建構區玩。可是老師們卻發現,孩子們進入建構區後,你搭你的,我搭我的。就是5個孩子搭一個目標,也是各搭各的。
建構是一個分工合作的過程,就像建造一棟樓房,只有很好的分工合作,才能夠讓建構做得更好。老師們覺得這樣不行,但是也沒有著急去打斷孩子們的活動,打算先觀察觀察孩子們是否能逐漸主動地分工合作。
一天,正忙著的小軒對小雨說:幫我拿一個小罐子過來。小雨拿過去後,看到小軒應該是還需要小罐子,於是又幫小軒拿一個過去。逐漸地,小軒負責搭,小雨負責遞送小軒需要的材料。第二天,這樣的分工合作的關係又再次上演了。第三天……逐漸地,孩子們發現這樣的分工合作搭建起來又快、又好。孩子們在建構區玩得遊刃有餘,老師們更是驚喜不已。
小朋友作品賞析
怎麼樣?這篇文章是不是給了你足夠多的啟示?趕緊動手去把自己幼兒園的區域活動豐富起來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54028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