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好笨啊!小朋友打他,他都不會還手,站在那裡老老實實地任人揍」;「我的孩子好笨啊!別人來搶他的玩具,他竟然不會用力握緊,甚至還會拱手相讓」;「我的孩子好笨啊!明明看到小狗兇狠地朝他衝過來,他卻不會逃跑,只會定在那裡乾哭」;「我的孩子好笨啊!……」
科技越發達,孩子越聰明才對,可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笨了呢?遇到危險都不會逃,是笨了還是聰明了?
我上中專時,有一次正在上中醫理論課,突然好多同學感覺到書桌在輕輕地搖晃,老師一句:地震!幾十名同學,幾秒內全都衝出了教室,快速跑到樓下。從未接受過防震知識的我們,憑本能就是逃。試想,如果換到現在,老師說:「地震!」班裡會有多少同學無法挪動雙腿呢?
遇到危險,要麼戰鬥要麼逃跑,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逃,這是一種本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求生本能。早期的人類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危險,我們的祖先就是依靠「戰鬥-逃跑」這個本能才能避開或者戰勝那些危險而生存下來。
人類不斷進化,難道我們孩子的生存本能即將喪失?
聽到槍聲會蹲下、被火燙到會縮手、見到蛇會立馬跑開……這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是身體的一種自然的條件反射,可是,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孩子連自然的反應能力都喪失了?
我們先來看看,當危險的信息進來後,大腦需要快速做出決策,指揮身體做出跑的動作。當孩子看到危險卻無反應或者感知到危險卻無法挪動雙腿,這是哪裡出了問題?
王臻惠老師在其著作《有能力的愛》第四章『觸覺』第十五節『肌肉與骨骼的觸覺發展與影響』中提到,因為觸覺神經布滿全身,在肌肉和骨骼中當然也是存在很多觸覺神經細胞的,它們之間靠著充分的感覺刺激而形成網絡,並與大腦功能區連結,這使我們的大腦可以接受到來自肌肉和骨骼的感覺信息,而肌肉和骨骼也能在接收到大腦指令後,有能力執行相應的動作。反過來說,如果肌肉和骨骼的觸覺網絡是不足的,那麼,可能大腦是感知不到我們的四肢或身體的其他部位當下到底面臨了什麼情景,需要做什麼反應;或者,大腦能感知到我們的四肢或身體的其他部位當下面臨了什麼情境,也下了相應的指令,但是我們的四肢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卻無法把動作做到位。
簡單來說,就是肌肉和骨骼與大腦功能區無網絡連接,或是網絡太少,雙方處於失聯或半失聯的狀態,大腦無法指揮身體做出相應反應,這就是造成我們的孩子感知不到危險或是明明看見危險卻無法逃離的主要原因。
豐富的感覺刺激是神經細胞的養料,肌肉和骨骼中的觸覺細胞需要充分的感覺刺激才能連結,形成神經通路。孩子肌肉和骨骼中的觸覺不足,是因為被保護被限制過多,孩子自由活動太少,跑、跳、滾、爬等大動作太少,肌肉、骨骼和關節中的感覺刺激過於單一或不足。
那麼,肌肉和骨骼中的觸覺不足該如何彌補?
一是允許孩子按照生命自然成長規律來發展。三翻、六坐、七爬,一歲會走路,兩歲會跑會滾會雙腳跳,三歲會單腳跳……只要是地球人,只要是健康的孩子都是要這樣長大的。孩子通過不斷地運動來發展他的肌肉和骨骼中的觸覺,大人切不可自作聰明地違背生命自然規律,去限制孩子,去保護孩子,這種不科學的愛會讓孩子喪失未來保護自己的能力。
二是通過有針對性的感覺統合訓練來彌補。如果孩子沒機會按照人類正常發展的規律來成長,例如,在該吃手的時候沒機會吃、該爬的時候沒機會爬、該跑該跳的時候沒機會跑跳,那麼,請家長給予孩子機會,帶孩子做感覺統合測評,接受專業的幫助,在感覺統合測評師的指導下給孩子做針對性的訓練,儘早幫助孩子修復既能戰鬥又能逃跑的生存能力。
有家長問:我和孩子都很忙,每天感統訓練一小時,真的很難!我的孩子觸覺缺得最多,都說觸覺是所有神經系統發展的基礎,觸覺好,其他都好,那麼,我可不可以只做睡前按摩幫孩子補充觸覺,其他的如跑跳滾類的大動作就不做了?
這位家長的認識有誤區,認為觸覺細胞只在皮膚上,按摩皮膚就可以了。其實,觸覺遍布於身體的每個角落,如皮膚、肌肉、骨骼、內臟、關節、韌帶等處。如果只是按摩,是無法滿足身體里里外外觸覺發展需求的,按摩能刺激到皮膚和部分肌肉,卻難以刺激到骨骼、內臟、關節、韌帶等處,這些部位需要通過跑跳滾爬等大動作才能刺激得到。
肌肉和骨骼是我們在行動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組織,如果發展不足,不僅影響到一個人的自我保護能力,還會讓人笨手笨腳,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例如:明明在趕時間,但手腳卻沒辦法敏捷提速;知道踢到桌子很痛,但每次要離座時,總是無法調整好角度和距離而讓膝蓋碰到桌腳;知道走獨木橋時腳步要慢,身體要穩,但總控制不住地快速沖跑起來,造成更頻繁的摔跤。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笨手笨腳是因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會好。
怎麼可能長大了就會好?笨手笨腳,容易摔跤、跳繩學不會、爬竿爬不上、跑步跑最慢……個子越長越高,體積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重,家庭、學校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孩子僅有的那些稀少的感覺通路根本無法承擔,孩子將顯得越來越笨手笨腳。儘管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路地讚美孩子「你很棒!你最棒!」但是,孩子的身體卻殘酷地告訴他「我很笨!」。身體無法承擔,心理就無法承擔,心理壓力或心理問題將尾隨而來。
如何科學地愛孩子?如何給孩子有能力的愛?如何培養一個健康、快樂、自信又高能的孩子?這是為人父母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54028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