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從教師們的生命變得精彩開始

作者:

劉政暉

教改,從教師們的生命變得精彩開始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翻轉教育」,這幾年再熱門不過的潮流,從課綱、教學法、學生學習模式到整個學校制度(如:實驗教育三法),都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個趨勢不僅發生在台灣,歐美各國的教師,同樣面臨著類似的挑戰。

對於高中教師而言,2018年9月入學的普通高中新生適用的107課綱中,要求各高中規劃「特色課程」,以協助高中生找到自己興趣的政策,已在現有的高中課表中出現。然而,仔細閱讀課程名稱與大綱後,不難發現多數課程仍是包裝過後的傳統國、英、數、社、自5個科目。這除了再次證明台灣難以撼動的主流價值──「分數至上論」外,更點出教師在能力的侷限與固有的心態問題。

 

▋找回「學習的樂趣」

「你有多久沒有學習了呢?」

大家應該都認同,台灣既有的考試制度、師培制度,皆過度強調「知識性」的學習,對於在現實生活的運用是大大脫節的。再加上儒家「尊師重道」的思維,以及來自社會大環境的家長與學生壓力,教師們往往變得一直複製只想「追求標準答案」學生。此舉不但讓教師們常常困在自責自憐的心情下,更扼殺了台灣教育改變的可能。

要改變這一切,教師得先從「教學者」變身成「學習者」。

「學習一個新事物,過程是辛苦的,但成果卻是甜美的。」這是多數人成長過程中曾擁有的美好經驗,可是這段回憶,卻在進入中學、甚至國小時,就已經被學校體制給摧毀,這當然也包含了多數的教師。

 

如果一位老師能回頭重新找回學習的樂趣,無論是開始關注社會議題、學習新樂器與語言,只要跨出既有的舒適圈開始學習,在教學現場將會有更愉悅的心與題材與學生交流,除了讓舊有的教學生活增加亮點,也能透過自身「正在發生中」的學習經驗,增加與學生間感同身受的情感連結,發揮正面的影響與鼓勵。

在「身教大於言教」之下,有哪件事可比「教師也在努力學習中」,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呢?

▋活出生命的精彩

終身學習風潮入教育界,然而不諱言,多數教師繼續進修,仍是為了「增加薪級制度」而努力,甚至出現了「團報」某私立科大線上學位等行為。在這樣的心態下,無怪乎天天接觸的學生,其思維仍是十分「功利」,只要與前途、分數沒有直接相關的學習,通通都被捨棄。累積多年下來,台灣學界、產業界都出現缺乏創意、沒有突破的情況,也就不讓人意外。

 

幸好這現象正在改善中。

一位台北知名的國文老師,秉持著對知識的熱愛,在忙碌的工作之餘仍積極尋找資料,想為已逝的台灣文學家留下紀錄;還有一位新竹的熱血教師,考了好幾年正式教師都未果,於是她放下一切,一口氣花光存款環遊世界一圈,回到台灣後也進入了自己心儀的學校實現理想;另外一位教師,不但考取街頭藝人的證照,還把印度彩繪、舞蹈導入教學中,讓學生不想錯過任何一堂課;而近年來吹起的國際志工、打工度假風潮,更讓許多擁有國際經驗與視野的教師,投入偏鄉的教師工作。太多太多的精采人生經歷,正滋養著久旱的教學現場。

無論是深入探討婚姻平權、新移民權益、荒野保護議題,甚至只是延伸學習自己所教授的科目都好,當教師活出生命的精彩時,學生方能從教師身上學到那挑戰自己、尋找無限潛能的勇氣與行動力。

 

▋教師將被取代的未來

趨勢論者提出未來最有可能消失的職業列表,「教師」也名列前茅。這個結論不太讓人意外,畢竟在科技日新月異之下,來自印尼村莊的貧民都可上網修到哈佛大學教授的課,那只是抱著教科書、多年不願改變教育方式、視分數為依歸的教師,又怎麼不會被取代呢?

新時代的教師,應該要重新將自己定位為「啟蒙者」與「心靈導師」的角色。

具備「啟蒙者」能力的教師,將能讓學生體會因應未來趨勢而生的「學習的必要」,學會「如何學習」,點燃他們的「好奇心」,並保護他們的「學習胃口」別被打壞。不僅如此,在人與人之間關係因電子產品而疏遠時,找回人性的溫暖至關重要,此時教師則要變成「心靈導師」的角色;這些能力,都將是電腦永遠無法取代的。

 

制度是「人」制訂的,教改,需要改變的絕對不是只有制度而已,當每位教師都能開始努力找回學習的樂趣、活出精彩的自我,教師們能夠教授的科目與內容,就能跨出「國、英、數、社、自」5科的範疇,走向自由寬廣的教學之路,每一堂課自然成為「啟蒙學生」的「心靈課程」,「教改」的成功,就已經在路上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54028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