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聚會。有記者問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兒園。」
記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麼呢?」
老人如數家珍地說道:「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俗話說:沒有好習慣,成功不容易;有了好習慣,失敗不容易。
什麼是好習慣?可以把好習慣這三個字分開來理解:
好,就是優秀的,有利於自身成長、發展的,對社會、他人有利的。習,其繁體字是習,上面是羽毛,下面是小身體,表示初生的小鳥要不斷地煽動翅膀,勤於練習,才能夠飛翔在藍天碧海上。慣,就是習得的慣性。
一個人如果在幼兒園時期養成了隨手收拾自己東西的習慣,他就不會在大學宿舍里亂扔東西。大學生宿舍的髒亂差,究其根源就是宿舍的學生們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幼兒時期壞習慣不斷被糾正的過程。幼兒教師的第一要務就是幫助幼兒養成好習慣。
著名兒童教育家、心理學家陳鶴琴教授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幼年時期,應當特別注重習慣的養成……習慣養的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的不好則終身受其害。
幼兒的習慣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慢慢的、不斷糾正、演練、磨合的過程,是由上千上萬次教導而形成的。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龐大、細緻入微的過程,是一場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需要的是耐心、匠心、大愛之心。
好習慣養成是目標
1、練習搬椅子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耐心的觀察,全面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特點。根據幼兒和幼兒之間在年齡、家庭教育環境、性格特點、個性品質等方面的差異,熟悉孩子們的個性和習慣,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兒發展的管理之策,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一日生活習慣。
制定目標要在孩子們現有能力的基礎上,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不能太難。要讓孩子們努努力就可以做得到,讓孩子們有成就感,滿足感。
比如:進餐流程中搬椅子這一環節:
小班時,根據小班教室的格局、特點。針對幼兒午飯後讀書這一環節,A幼兒園的三位老師共同商討出適合本班幼兒的布局,孩子們吃完飯後,有序地搬椅子壓紅色的線。老師一直不停地示範搬椅子的正確方法,不停地告訴孩子們小椅子要一個挨一個的擺放整齊,每天無數次的練習。在堅持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後,孩子們可以很有秩序地擺放小椅子。
升入中班後,教室空間足夠寬敞,孩子的活動空間大了。隨著孩子各種綜合能力的提升,老師們制定出以桌子為中心,搬著小椅子依次圍桌子順時針擺放的方法,來開展進餐流程。不斷的重複、要求、演練。因為有小班時期好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班的擺放小椅子的過程就簡單、快速的多了。好習慣的養成在幼兒園期間就收到了成效。
孩子們搬椅子的時候非常有秩序,大大減少了孩子們搬椅子時相互碰撞的危險,把這個階段的安全隱患降到最低。相信孩子們成年後,在任何場合都能夠做到有序、優雅、利人。
2、練習物歸原處
升入中班後,孩子們的區域空間和玩具的種類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孩子們的行動能力、觀察力等綜合能力提升很快。但是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區域活動後的物品擺放,不能夠做到物歸原處。到處亂放、交叉放置的現象讓老師們非常頭痛。
困難有,方法就一定有。雖然,如何培養孩子們養成區域活動後做到物歸原處的習慣,這是個大難題,但是,為了孩子們在未來走出幼兒園後,還能夠做到物歸原處,A幼兒園的老師們擼起袖子,干!
老師們先進行活動後物歸原處的示範、演練,然後和孩子們講清楚物歸原處的好處,並且和孩子們一起研討如何做到更好的物歸原處。
老師們和孩子們一起研討、協商。因為孩子們親自參與,他們接受起來就快得多,做起來的積極性還很高。為此,老師們還根據孩子的特點,選出了小小監督員、小小操作員等。
一次次的示範、強調,一個多月後,孩子知道了玩完的物品一定要放回原處。區域結束後,孩子都能夠按照區域標準進行擺放。相信,這些好習慣一經養成,就會滋養生命中的每一時刻。
好習慣養成,我有妙招
每個新的流程、常規開始執行的時候,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阻礙,要靜下心來一起研究、尋找最合適的方法,要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制定新的班級流程時,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討論研究方法,並進行正確的示範,請孩子們一起落實、實踐。流程實施的過程中,及時糾正並規範個別幼兒的行為。正面引導,示範,幼兒相互監督。班級老師,統一要求,(強調,重複)統一標準。
1、進餐
吃飯可是人生最大事件之一,有人要說,吃飯誰還不會,您還別說,如果有心可以留意一下,有些成年人吃完飯,他周圍總會有些殘渣剩飯灑落,並且會弄得自己身上也是。還有的人不會用筷子,吃飯時很笨拙,這就是孩提時沒學會吃飯。
進餐環節中,要求孩子做到五凈:嘴巴凈、衣服凈、碗盤凈、桌面凈、地面凈,不講話,正確地使用餐巾、勺子等等,還要試著學習使用筷子。
小筷子可是有大學問,需要五個手指協調配合,手拿筷子的高度、力度等。並且要給孩子們講清楚使用筷子的好處等等。
一般的孩子在家學不會使筷子和進餐五凈。因為家長一般認為孩子還小,並且怕孩子弄的到處都是,著急的家長嫌孩子慢等等,大都採取直接由家長喂的辦法。所以進餐的好習慣養成就落到了幼兒園老師們的身上。
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進餐,老師們除去每餐必須強調外,還進行相關的不斷練習。因為年齡原因,不可能要求孩子們一下子把這些要求都做好,而是一項一項、一點一點進步完成。
當孩子們都能夠做到順利的按要求進餐後。老師的要求又加碼了,開始教育孩子們進餐禮儀。例如吃飯的時候要細嚼慢咽,對於不小心弄灑飯的孩子不嘲笑、不圍觀等等。
文明、禮貌、有序進餐是伴隨人一生的高貴和優雅。這樣美麗的人生就是從幼兒園起步的。
2、值日生
多為幼兒提供「小主人」的機會,鍛鍊幼兒的責任意識,老師要擔當關注者、引導者的角色,觀察幼兒的表現,引導幼兒做出正確的行為。
一周五天,每天每桌都有不同的幼兒擔當小值日生的角色。每天小值日生自己帶上值日生的牌子,加餐環節結束後幫老師收拾清洗水果盤和垃圾盤。每個孩子都很樂意擔當這個責任,每次都做的非常的用心,有的孩子在把垃圾倒入垃圾筐時,不小心果皮掉在地上,小值日生都會及時提醒,清洗盤子時也知道把衣服袖子挽起來等等。相信家長看見孩子們主動收拾東西,把掉地上的垃圾放到垃圾筐中時,肯定非常高興。
做值日生的孩子積極性非常高,孩子們都盼著自己當值日生那一天。
小軒的腳受傷了,大夫說儘量少活動,小軒來到幼兒園見到老師的第一句話是:「老師,我腳受傷啦,請你找個小朋友幫我值日吧。」聽到這樣的話,老師心裡暖暖的,小小孩子就有這麼強的責任意識,成年人都應該向孩子們學習。家長們非常支持值日生制度。
合力養成好習慣
常規養成合力造,密切配合萬事興。
孩子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聯合行動,需要各方面相關人員的配合才行。
班主任要起帶頭作用,相關人員要抽時間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一起研討、協商。老師和老師之間,老師和幼兒之間,老師和家長之間要相互支持,配合,組成合力團隊。
大家通力合作,各項工作、常規有序進行。遇到問題一起坐下來協商解決。家長、老師目標一致:都是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就事論事,沒有任何私人情緒在裡面。
每年升班時,都會面對同一個問題:老師之間如何儘快地的磨合、了解?只有老師之間的關係融洽了,老師們才能夠把常規工作做好。三位老師愉快、默契地配合,才能保障各項工作有序進行。老師是孩子們的一面鏡子,只有老師配合著把工作做好了,孩子們才會學會相互配合。
示例:升入中班後,開始鼓勵孩子們午睡時自己穿脫衣服。大部分的幼兒都可以完成,有個別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欠缺,需要老師的幫助。老師及時和家長聯繫、交流、達成共識,讓孩子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中,給孩子機會鍛鍊相應的自理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
家長非常支持老師的做法,在家中,家長們也按照老師的統一要求,認真對待,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幼兒園,孩子們都要自己學著穿脫衣服,不能總是等著別人來幫忙,慢慢的全部的孩子都學會了自己脫穿衣服。孩子們的進步真快。
最後借用葉聖陶老先生的話作為結尾: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53922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