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這是《規程》的基本觀點之一,也是幼兒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可見,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已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過去,我們在環境創設上過分強調整齊、美觀,這種環境是一種觀賞性的「死」環境,因為它缺少動態性、參與性和教育性。隨著幼兒園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我園在環境創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幼兒園的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環境,二是心理環境。牆面環境作為物質環境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園是如何讓它為幼兒發展更好的服務的?
一、牆面環境創設要符合 幼兒認知特點,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年齡小,缺乏最起碼的生活經驗,幼兒的認識最初只能是通過自身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因此,牆面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
1、在色彩上,應以色彩艷麗的純色為主。圖畫色澤宜單純,接近自然,這樣的色彩令純潔的孩子們產生豐富的想像:廣袤無邊的綠色草原、密密的森林、遼闊的藍天、飄浮的白雲、蔚藍的海洋和可愛的小動物們。這些單純、源於自然的色彩,易使閱歷淺短的幼兒產生共鳴、易於理解。便於他們欣賞、借鑑、表現。幼兒們喜愛明快的色彩對比,活潑好動的幼兒從中可以感受到色彩變化的節奏和共振。在為幼兒們創造色彩對比、跳躍的同時,應考慮畫面的整體美,採用較大淺色塊支撐,可使畫面既有局部美的變化又有整體協調感,能解決幼兒園一堵牆面內容多、色調不易統一的問題,使環境更藝術化。
2、造型上,應以稚拙、簡潔為主要表現手法。造型圓渾、墩實、稚拙、簡潔的美術最能吸引幼兒,因為尚未完全走出視覺模糊階段的幼兒,對圓渾的造型能淋漓盡致的感知。墩實、稚拙的模樣令他們產生更多的關注和憐愛,簡潔的美術造型,讓注意不持久的幼兒較快的感知。設計的作品在造型上如有一些出彩之處——一些幽默、活脫的細節,例如滴著口水的舌頭、咧著的大門牙、小的不能再小的鬥眼、張嘴的大頭靴會更令孩子們直愣著雙眼,久久不願離去。同時由於造型概括、簡潔,繪畫操作過程相對簡單易行,更適用於幼兒園布置環境內容多、更換周期快的現狀。
3、內容上,為幼兒創設熟悉的、符合心理要求的環境。幼兒往往對不熟悉的環境感到害怕,他們喜愛熟悉的環境。新生入園,看到自己的照片貼在活動室的牆上,他會認為老師早就認識他,減少了恐懼感,能很快的融入幼兒園集體生活中。我園的牆面裝飾畫不像有的幼兒園懸掛名人佳作,也不是耐人尋味的抽象畫,因為這些作品離幼兒生活太遙遠,幼兒不易接受。我們在走廊、樓梯懸掛的是幼兒作品,還有幼兒活動、演出的照片,教師的兒童畫等。這些作品被幼兒所熟悉,色彩鮮艷,符合幼兒心理特點,更能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而且,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幼兒更能增加一份成就感、自豪感。
二、牆面環境創設要注重年齡差異,以滿足不同年齡幼兒的不同需要。
福祿培爾說:「教育的任務要面向全體幼兒。」而幼兒有年齡、性別、個性及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不同幼兒對環境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如:小班活動室的牆上布置多種不同情態的擬人化的動物比布置山水畫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和喜愛程度。同樣是新學期,對於新入園的幼兒,我們把孩子的照片貼在牆上教師創設的「幼兒園」園景中,對那些有入園焦慮現象的幼兒,教師會指著牆面上的照片說「玲玲在幼兒園裡真高興……」並將這一牆面添加滑梯、草地等變成「我在幼兒園的哪裡?」並不斷改變照片擺放的位置,旨在促進小班幼兒願意說。中、大班的牆面以「我長大了」、「升班了」為主題,配以自己穿衣服、自己繫鞋帶等畫面,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班還針對自己班孩子的興趣、愛好,創設了「每日一句」,每天學說一句完整話或者禮貌用語等;「每天新聞」,講述自己發現的新鮮事以及最近國際國內的大事;以及根據幼兒一日活動中生成的內容開闢的「討論天地」等等。使教師在牆面布置中開始逐步轉換角色,由單一的決策者到傾聽者、合作者。這些多元角色的轉變使教師能夠更多的聆聽到幼兒的聲音,注意發現不同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和不同活動需要,使環境的創設更能促進幼兒能力和個性的表現及發展,促進每個人在自身水平上的提高。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