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與德國朋友正上高中的女兒安琪聊天,她感慨地說:「我太懷念幼兒園的生活了,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她把幼兒園的生活用一個「玩」字概括,然而在記者的印象中,德國人還是提倡以科學的方法儘早發掘孩子智力的,如果在幼兒園裡只是玩耍,那德國的孩子豈不都「輸在起跑線上」啦?帶著疑問,記者採訪了柏林的佩利坎幼兒園。
「放養型」幼兒園
佩利坎幼兒園與德國絕大多數幼兒園一樣屬於「放養型」,而且是大小年齡混班,孩子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園裡每個房間都布置了各種各樣的興趣角,廚房玩具角、建築角、圖書角、生物角等等。孩子在興趣角的活動可以獨自進行,如獨自搭積木,玩布娃娃,也可以自由結伴,或疊紙,或拼圖,有時能拼出一個複雜的圖形。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包括繪畫、唱歌、做手工、會話和帶領孩子接觸大自然。
這所幼兒園在室外有一大片活動場地,草坪、沙池、水溝以及花草樹木基本上都是原生態的,孩子在幼兒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自然中盡情嬉戲。記者看到,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猶豫。從他們的玩耍中可以看出,孩子們是自由的、放鬆的、充滿探究慾望的。老師們往往是站在遠處觀察,即使孩子們玩得渾身沙泥,也不會去限制或斥責。
「隨意教育」正流行
「隨意教育」目前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趨勢。這種教育非常強調孩子在遊戲中學習的方式,注重孩子興趣的培養,鍛鍊孩子在玩耍中的觀察能力。如房間角落主題布置方式的情境教學,通過廚房玩具角、建築角等情境的接觸,增強孩子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直觀地體驗自然過程。孩子在熟悉各種玩具的使用過程中,獲得集體生活中必須具備的技能。幼兒園還經常組織孩子們去實地參觀訪問,如參觀警察局,觀看警察的工作,了解如何報警,遇到壞人該怎麼辦;參觀消防隊,看消防隊員如何滅火,了解躲避火災的常識;去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到了郵局、又如何被分發投遞出去的;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看這個為他們服務的市長是什麼樣子。教師每個月都要帶孩子們去一次附近的森林進行教學活動。他們在森林裡認識動植物,探究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感受四季的氣候變化。通過觀察周圍環境,訪問不同的機構,孩子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樂趣以及與自然親近的美好感受。
注重動手能力培養
記者採訪時正趕上孩子們吃中飯。只見孩子們三三兩兩地來到餐桌旁,老師把飯盤放在孩子面前,大點兒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年齡小的孩子就用手抓著吃。大多數2-3歲的孩子都能自己吃飯。有幾個看起來更小的孩子一會兒看看這兒,一會兒看看那兒,老師耐心地用手勢啟發他們自己吃飯。可是,這幾個孩子呆呆地坐在那裡,而老師卻絲毫沒有要喂他們的意思。老師解釋說,德國人基本不喂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的。這幾個孩子現在不會自己吃,下次就會了。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
在玩耍中學習
德國幼兒園並不主張在幼兒園時代就教孩子學習寫字或者算算術,幼教專家認為這樣會破壞孩子上學時對學校的新鮮感,並且造成對學習的厭倦。但這並不意味著德國就不進行幼兒教育。記者從柏林市教育局負責人博克爾那裡了解到,柏林市有一部幼兒教育大綱,它對幼兒教育的目的、內容和必須掌握的知識有較為詳細的規定。
教育內容有6個方面,
一,身體素質,要求孩子經常在戶外活動,保障孩子的身心建康。
二,語言交流,孩子要學會正確的語言表達,具備相互交流能力。
三,孩子要具備一定的繪畫能力,通過繪畫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四,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音樂能夠影響孩子的心靈,緩解恐慌和緊張情緒。
五,具備基本的數學知識,學會數數、認識鐘錶、了解年月日和長方圓等概念。
六,掌握一定的科學與自然知識,懂得小鳥為什麼會飛,電燈為什麼能亮等常識。
佩利坎幼兒園園長普雷特納是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她強調,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非常強調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幼兒教育並不採取那種直接教給孩子某種知識的傳統做法,而是給孩子們提供活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玩"去接觸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常識,達到自我發現和個性發展」。
在德國很少有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幼兒園輕鬆自在又有很多小朋友,為什麼不去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53355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