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獨立的孩子只需三句話!

孩子獨立是每個父母的願望,那麼獨立只要三句話就能做到嗎?是的。而且這三句話非常簡單。

第一句:孩子,讓我看看你!

這裡的看不是看孩子的眼睛眉毛,而是看孩子的情緒。怎麼理解呢?我就以接孩子放學這件事為例來說明。孩子離開我們在學校呆了一天,作為家長我們非常想知道孩子在學校過得怎麼樣,所以一接到孩子,我們就趕緊問:「寶寶今天在學校都做了什麼啊?」我們滿懷著期待,但孩子往往給我們潑涼水:嗯~不記得了。或者應付我們「晚餐吃了2個饅頭」,但回到家,也許就變成1個饅頭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主管人記憶的海馬組織雖然1歲開始發育,但到2歲多才能逐漸形成情景記憶,也就是記住自己經歷過的事情。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記憶正處在發展,所以記不住發生過的事是很正常的。

當然,如果孩子只是記不住幼兒園晚餐吃了什麼,家長還能比較淡定,但如果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我們就不能淡定了,一定會反覆追問:「到底是自己摔的還是別人推的?」「是他先打你的還是你先打他的?」「你吃飽了嗎?沒吃飽怎麼不和老師說呢?」一方面我們心急如焚,但另一方面孩子又一會兒說是一會兒說不是,急得我們去找老師,可老師也不能每分每秒關注到孩子的每一個細節,這樣一來誰也不知道「孩子在幼兒園到底怎麼了」,因為擔心,我們乾脆教孩子「你下次見到那個打人的孩子就跑」「他打你你就打回去」或者找老師多多關注自己的孩子,管好其他孩子。

但這是培養孩子獨立的方法嗎?不是。培養孩子獨立,是要培養他們積極面對問題、自己想辦法處理的能力,而請老師看好欺負人的孩子是在給孩子畫好保護圈,這是不現實的也不能長久,而教孩子打回去,也是替孩子在解決問題,如果下次孩子遇到沒教過的問題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從另一個方面講,被打的孩子感受也許沒有那麼糟,也許兩個孩子是好朋友,摔跤只是正常打鬧中的小意外,事情過去了孩子也不把它當回事,而我們家長卻把它當回事,強行參與進去可能就破壞了孩子間的友誼,最重要的是,家長的過度參與,讓孩子的思維模式產生了變化,孩子每天想的不是如何在幼兒園好好玩耍,而是要搜集各種證據來證明自己在幼兒園如何被人欺負,因為只有這樣,放學時才有豐富的素材來給家長交差。家長的這種做法,就完全違背了我們讓孩子上學,培養獨立性的本意。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雖然孩子的外顯記憶也就是能意識到的記憶還處於發展階段,但孩子的內隱記憶也就是意識不到的記憶從出生起就發揮作用。如果真正經歷了痛苦的事情,孩子的內隱記憶會讓他的表現和平常不一樣,比如無緣由的情緒低落,做噩夢等。這時候我們就知道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我們的重點不是放在問你經歷了什麼,因為一方面孩子真的說不清楚,另一方面,回憶的過程只能是讓孩子重新經歷一次不愉快的事。而應該去看他的情緒:也就是第一句話:孩子,讓我看看你。「可能是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讓你害怕了,來讓我抱抱你。在爸爸媽媽懷裡你是安全的。想哭就哭,沒關係的。」孩子只有在安全的港灣里,才能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發泄出去。

第二句:「孩子,接下來你想怎麼做?」

情緒發泄完了,事情就解決了一半,接下來的一半該怎麼做?這時候要送上第二句話:「孩子,接下來你想怎麼做?」把解決問題的權力交給他,因為這是他的生活,他才是主角,我們要做的僅僅是鼓勵他勇敢地登上自己的人生舞台。

從大腦的進化來說,也需要家長這樣做。看看我們的大腦,越往上能力越高級。最下邊的是腦幹,被稱為「爬蟲類腦」,它的功能是控制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比如呼吸心跳;再上一層是邊緣系統,被稱為「古哺乳動物腦」,控制著情緒;最上一層是靈長類哺乳動物才進化出來的新皮層,也被稱為「理性腦」,人類之所以能進化出這樣的大腦結構,是因為人類有高級的認知功能。所以我們培養孩子,不只是讓他們停留在吃喝拉撒和情緒的體驗中,更應該鍛鍊他們使用「理性腦」。

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父母效能訓練裡面就提出了一些建議:

1、讓孩子先說出自己的解決辦法。也許孩子想出的辦法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等下次我發現對方要生氣,還沒打我的時候,我先和他說對不起,這樣他就不生氣了。是不是比「他打你你就跑,或者他打你你就打回去要強呢?」

2、如果孩子一時想不出辦法,不要著急,給孩子一點時間,「不用馬上就一定要想出辦法,好辦法都需要花時間才能得到」;

3、之前我們習慣了直接給孩子答案,孩子也習慣了這種方式,這時我們不能一下子把他們推出去,而是應該給他們一些建議,但是,給完之後一定提醒孩子:這只是我們的建議,最終還需要你自己來決定怎麼做。既尊重孩子解決問題的權力,又提醒孩子:獨立,需要你自己去面對。

孩子第二天可能還是哭哭啼啼回來,上面的話不起作用?沒關係,繼續重複「孩子,你看上去有點難過,來到爸爸媽媽懷裡來。」等孩子情緒穩定了,我們再鼓勵他繼續想辦法「好辦法不是一天就能想到的,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會和同學鬧矛盾,我們也會難過,不過後來我們都想出辦法了。」成長,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

第三句:「孩子你解決了問題!」

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終於有一天孩子帶著笑聲回家。我們這時候就可以推測孩子一定解決了問題。這時候如果孩子不說,不要反覆追問,畢竟我們更應該把關注點放在第三句話上:「孩子,你今天看起來很高興,看來你解決了問題,長大了,爸爸媽媽也很高興!」孩子悲傷的時候我們共情他,孩子高興的時候,我們也要和他一起高興,不要吝惜我們的鼓勵。而且我們要反覆練習如何鼓勵孩子,因為孩子一旦自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他會勇敢地迎接接下來出現的其他問題。

回顧一下這三句話:

第一句話:孩子,讓我看看你,無論遇到任何事情。我們先去看孩子的情緒,理解他的感受,共情他的喜悅與悲傷,允許他表達各種情緒。當孩子在我們這個港灣里平靜了之後,他自然會生髮出力量去面對自己的世界。這時候我們就要努力推他一把,也就是第二句話:孩子,接下來你想怎麼做?孩子當下如果沒有想法,不要著急,給他時間,畢竟好辦法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孩子有了想法,不要評論,鼓勵孩子去嘗試。如果有些辦法實在不可行,可以給出建議,但一定尊重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當孩子帶著解決完問題的笑臉回到我們身邊時,不要吝惜你的第三句話:「孩子,我看到你做到了!」鼓勵,反覆鼓勵,因為孩子將來遇到各種問題還需要你持續的支持。

這三句話在生活中到處可以使用,孩子和別人爭搶玩具、孩子害怕獨自去探索、孩子遇到問題就退縮等等,有了這三句話,我們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以及推動,從而生髮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48147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