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桌是科學角的主體,要想吸引孩子去學習科學知識,就一定要使它散發出魅力才行。這種魅力單單靠裝飾和擺設是不夠的。我們要讓觀察桌「活起來」,發揮出最大功用,讓孩子們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下面讓我們以觀察石頭為範例,看看觀察桌的正確使用方式吧~
準備材料!
石頭:簡單易得,請孩子們收集他們認為漂亮的奇特的石頭,再加上幼兒園礦石標本的儲備就完全夠用啦!
放大鏡和手電筒:可以有最常見的手持放大鏡,有條件的幼兒園能找到台式放大鏡就更好了。台式放大鏡可以使鏡片和標本之間保持科學的距離,更方便孩子觀察。手電筒的光線幫助觀察石頭的質地、小孔、縫隙等細節。
標本盒:有的幼兒園已經有了較為正規的石頭標本盒。沒有的話也不用擔心,製作起來很容易。普通紙盒、分格的小盒子、雞蛋盒都可以用。把需要觀察的標本放在一個個小格子裡面,貼上數字標籤或簡單的文字說明即可。
開始觀察吧!
一、感受什麼是「石頭」。
儘管石頭很常見,但對於幼兒來說也許只是個模糊的概念。讓我們按照步驟把這個名詞全方位具體化吧!首先從外形開始,讓孩子們觀察顏色、形狀、質地,對比深色石頭和淺色石頭,圓形石頭和有稜角的石頭,光滑的石頭和粗糙的石頭。
難度升級:將眾多小石子按照重量和尺寸的「小-中-大」區分開,放在相應的格子中。
在認識石頭的大小、形狀時可以用網球等做參照物。
「壘石塔」小遊戲:哪些形狀的石頭容易壘起來?哪些會很快倒塌?讓孩子們發現其中的規律,然後比一比誰的石塔壘得高。
二、使用放大鏡,觀察小細節
讓孩子們去注意石頭的顆粒、小孔,引導他們思考這些顆粒和小孔是怎麼形成的。孩子們會發現世界上沒有哪兩塊石頭是相同的,每個石頭都有自己的故事。
按照觀察結果給石頭們分類。
從形狀、顏色、質地、光澤等幾個方面描述一下都觀察到了什麼。結合老師剛剛講的有關形成過程的小知識,編一個「石頭誕生」的小故事吧!
三、為石頭量身材
輪到觀察桌上的小尺子、小天平上場了。從規則的小石子開始,測量它的最長直徑和厚度,練習讀取尺子上的刻度和初步的數據記錄。
用小秤和天平為體積相似的石頭稱重,想想為什麼會出現體積相似重量卻不同的現象。老師不必急著引入密度等概念,能夠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我們教學的目的就達到啦!
讓孩子們學會把抽象的數字和具體的實物聯繫起來可以說是實現了一個飛躍。剛開始可能有點難,但是慢慢來,讓觀察桌的使用成為一個長期的習慣,你會發現一切都水到渠成。
經過一系列的觀察,孩子們對石頭應該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除了石頭,植物標本、木塊等各種小物件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學習。慢慢體會觀察桌的樂趣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47218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