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裡的科學自然角,植栽讓孩子看見大自然的生命力!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一貫主張讓幼兒走向大自然,因為它是一本「活」的書,萬事萬物容納於其中。那麼幼兒園的自然角就是幼兒認識自然的一個小小窗口嘍。

但通常自然角的「命運」是這樣子的:多數植物都是死一批、換一批,死一批、換一批……

其實,我們可以賦予自然角其他功能。

讓自然角成為教學的課前準備和課後延伸 就拿一節大班的主題活動做例子:

在大班主題活動《茶》產生和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和幼兒一起搜集了大量的實物擺放在自然角中,如茶、花茶、果茶等等。

各種各樣的茶引發了幼兒觀察的興趣,他們聚集在茶的周圍,有的看、有的聞、有的摸,還有的幼兒七嘴八舌地在討論:「綠茶是綠色的,我媽媽最喜歡喝」「胖大海是治嗓子痛用的」……

就在這種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幼兒初步感知了茶的種類及特性和功能。

在此基礎上,有條件的話老師帶著孩子們去參觀茶場;試著採茶;觀看和親身體驗茶製作的過程。

最後的主題延伸活動則將孩子們用陶泥製作成的形態各異的茶具陳列在自然角,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茶具的造型、色彩、圖案的美。

泡胡蘿蔔根、白菜根、大蒜這些接地氣兒的植物更能讓幼兒更詳細的感受它們的生長,為它們換水、記錄一周長了多高...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東西,都是真實存在的。

因為從花卉市場買回的植物都是已經長好了的,幼兒很難再感受它的生長過程。

自然角提高了幼兒的分類能力

幼兒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做一做等活動,學習分類、比較、歸類、判斷、對照等,豐富幼兒的科學經驗。

比如,不同的種子長出芽後慢慢地脫落,長出的葉子卻是一樣的,幼兒就不知道原來的種子是什麼,有的說是黃豆,有的說是綠豆,他們因為這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

大家商量怎麼辨別的方法:有的說把容器編號,有的說把種子粘在容器外。通過討論幼兒說出了很多分類方法。自然角讓幼兒學到、學會了很難理解的分類問題。

如果看膩了擺放在窗台上的一盆盆植物的話,不妨在裝飾和器具上來一點小創意,牆上的一抹抹綠色,使自然角更加生動。

根據季節不同創設自然角,引導幼兒主動探索 隨著季節的不同,自然角也隨之變化。經過幼兒研究,教師啟發,幼兒根據季節不同,以主題形式創設自然角。

春天,以「種子、芽、苗」為主題,把不同的種子種在裝有土、沙子、鋸末的小盒子裡,觀察種子的變化過程,並和放在水裡的種子作比較,並作記錄;

夏天,以「可愛的小動物」為主題,蝌蚪、蝸牛、金魚等,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為他們錄像、記錄;秋天,以「金色的秋天果實纍纍」為主題,觀察水果、乾果的變化;

冬天,以「瓶子裡的根」為主題,觀察瓶子裡生長的大蒜、蘿蔔、白菜等的實根、鬚根,了解根的向水性。

目前正是草莓新鮮上市的時候,所以,吃完之後,再種,一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吃之前 ,先把種子從表皮上用牙籤挑下來吧。是的,草莓上的那些小黑點就是種子。

選擇好種子後,均勻地撒在陶瓷盆土的表面,然後再覆蓋一層細土。澆足水之後,擺放在通風向陽的地方,盆土最好經常保持濕潤。大概2-3周之後就可以看到冒芽了,兩個月之後就長出了綠油油的葉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45189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