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剛知道一個新名詞——皮賊。是用來罵孩子的,形容一個孩子倔強、叛逆、大人說100遍都不聽話的狀態。不知道你們那裡會不會這麼說。
事情是這樣的:
不久前,我家樓下搬來了新住戶,兩位老人和一家三口。本應該是其樂融融的三代同堂,可是從搬來那天起,氣氛就不大對。每天早上和晚上,幾乎都能準時聽到大聲的訓斥和爭吵。
早上,是奶奶訓孩子。
奶奶:「快點吃,都幾點了,上學晚了昂!」
孩子:「哦」
奶奶:「你還犟嘴?我說錯了?說你多少遍了?聽過一次嗎?皮賊!」
孩子:「哎呀!你還沒完了!走走走,我吃飽了,走走走!」
晚上,是媽媽訓孩子。
媽媽:「把電視給我關了!我出去遛狗前就囑咐你練琴,你幹嘛了?」
孩子:「我就看一小會兒,這就去練,還不行嗎?」
媽媽:「趕緊的!人家秦老師天天跟我說,一塊練琴的7個孩子裡,就數你懶!」
孩子:「哎呀,我這就練!」
這樣的場景,大家都或多或少經歷過吧!不用說,每位家長希望孩子上進、學好,關心孩子的出發點是不容置疑的,可有時候也確實是頭疼:孩子就是油鹽不進,好說歹說就是不聽。
孩子為什麼越吼越不聽話?
(1)超限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現象,叫「超限效應」: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時間過長時,內心就會滋生不耐煩、逆反的情緒。
當我們第一次大聲斥責孩子的時候,孩子確實很害怕,會表現得很老實、很聽話。可是大聲訓斥的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就會習慣這些大強度的「刺激」,看似在聽你吼,其實注意力早已經游離到別處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吼什麼。
時間一久,孩子發現你除了吼,並不能拿他怎麼樣,於是就大膽起來,敢跟你頂嘴對著幹。
(2)大腦的逃生機制
當一個人感到強烈的恐懼、感到受威脅時,大腦會啟動緊急逃生機制,精神緊繃,時刻準備逃避災難。這是人類的本能,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大聲責罵孩子時,往往會觸發孩子大腦的這種逃生機制。雖然家長在大聲教育孩子,但孩子滿腦子想的都是:「別罵了,別罵了!什麼時候結束?」
最後,家長責罵完問一句:「以後還這樣嗎?」
孩子立馬表現得很老實,回答:「不這樣了!」
其實,孩子並不知道以後怎麼做,只知道家長狂風暴雨般的責罵終於結束了,可以鬆一口氣了。
怎樣不吼不叫地管理孩子?
(1)對孩子的要求,簡單幹脆
為什麼再刺兒頭的孩子,到了部隊里都服服帖帖?因為部隊教官的指令乾脆堅決,從不拖泥帶水。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
同樣是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一種要求方式是:
我跟你說過幾遍了,自己的書別亂扔!
一個小姑娘,整天邋邋遢遢像什麼樣子,多丟人!
自己東西自己做不知道麼?從小就得學會獨立!
一會吃飯了,給你5分鐘收拾書包,我看著你做!
大家覺得那種方式效果好呢?
(2)對孩子的批評,就事論事
我們在大聲斥責孩子的過程中,情緒會變得非常激動,於是常常借著孩子這次的錯誤長篇大論,甚至把孩子之前的舊帳翻出來。
同樣是批評孩子沒做完作業就看電視,一種方式是:
你看你看,沒記性!上次說的不是你是吧?
自己不知道自己這次成績多差是吧?沒點羞恥感是吧?
孩子,人要有點自制力,才能有出息!
5分鐘後,我要看到你坐到書桌前寫作業!要不然這一周都沒法看電視了。
對比一下,那種方式效果好呢?
(3)犯錯時,給孩子一個指導性選擇
斥責孩子時,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自己說,錯在哪裡了?……不對,重新想,到底錯哪兒了?」
家長們的想法是好的,企圖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可問題是,大多數孩子由於生活經驗有限,根本不知道自己犯錯了!孩子眼中一件無所謂的事,竟惹得家長那麼生氣,孩子也很蒙圈!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語氣堅定地給孩子一個正確的選擇。比如還是不做作業就看電視這件事,不妨跟孩子說:
作業不做完就看電視,是不對的,現在給你兩個選擇:
一是5分鍾後坐到書桌前好好寫作業,以後每天還能看一小時電視;
二是今天隨便看電視,但是接下來一周都不准碰電視了。自己選!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