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老師要簽"生死狀"!一封校長匿名信被帶到兩會

語恩| 2017-03-10| 檢舉

校長的頭隨時會被達摩克利斯之劍穿頂、老師和校長要簽「生死狀」、老師為了看護學生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這些訴說,來自一封校長寫的匿名信,於他而言,學校教育的「不純粹」,讓教育者很難安心來辦教育。

這封信一發表便備受關注,很多一線教育者稱「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適逢兩會,這封信也被帶到了兩位兩會委員身邊,對此問題,他們紛紛作出回應。

一封校長寫的匿名信

相信現在不只是我,不少校長都感到校長難做,因為學校教育「不純粹」,校長很難安下心來辦教育。

1、老師和校長都要簽訂「生死狀」

在我們校長頭上,有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會一劍穿頂!這把劍就是校園安全事故。

一所學校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特別是小學發生校園安全事故,學校自然難辭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之咎,但近年來校園安全事故被社會無限放大漸成趨勢,家長糾纏不放,教育行政部門給予一票否決。

現在學校對學生安全問題過於緊張,校長和局長、老師和校長都要簽訂「生死狀」,甚至有些學校還和家長簽訂「生死狀」,一些中小學甚至因此停止了田徑運動會、春秋遊活動等正常校內外活動,老師一下課就要衝到自己的課間、課後安全「包干區」,有時連上廁所、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

對於學校安全管理邊界的模糊和無限延伸,我十分無奈。一旦學生出現安全事故,不管校內校外,學校都要承擔責任。

盡全力保護好學生安全是學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但一旦發生安全事故,能不能在法律框架內解決問題、公平公正保障各方合法權益?

2、學校教育「不純粹」

不久前,我們學校遇到過一位家長酒後到學校無理取鬧,導致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無法得到保障。這類事件讓學校如履薄冰、不堪重負。

事實上,不只校園安全,學校發展過程中,很多事情因為家庭、社會輿論的過度或不當參與,亦或是家庭、社會的責任缺位,讓學校很難安心按教育教學規律做事。

一方面,家長角色的錯位和越位讓學校教育無所適從。

不少家長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家長,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影響,既缺乏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把孩子的教育責任一股腦兒全推給學校,又習慣於完全站在個人立場理解學校教育,稍不如意便橫加指責、錯位干預。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的干預也讓學校不勝其擾,很多職能部門經常把很多非教育領域的事務性工作推進校園。

在輿論中,對學校辦學更是誰都可以品頭論足、指指點點。一種新的辦學理念、一種創新性的教學實驗想要落地,都得頂住排山倒海貼標籤式批評指責,才能走上正途,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因家庭教育異化、學校教育神化、社會教育弱化而帶來三者間的矛盾與邊界衝突,越來越成為困擾學校教育的一大癥結。

如何讓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真正實現互補、共贏、共生,而不是相互衝突、撕裂,是不少一線教育管理者在新學期的老困惑。

——廣東某校長

聽聞此匿名信,

兩位兩會代表紛紛作出回應。

家庭教育好了,學校教育才能好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1、決定孩子命運的是父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無疑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但現實中家庭教育卻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認為,「由於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關注的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的教育職責。父母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

在朱永新看來,中國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在教育子女上難免會出錯。一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使家庭教育偏離了方向;也有一些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轉而寄託於孩子來完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朱永新分析說,通常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後,總能找到溫馨和諧的家庭的影子。同樣,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衝突和矛盾的因素。

2、影響人一生的不是分數

然而,現實中不少父母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有高分就被看作是好孩子。只要成績好,孩子提什麼要求都答應,而對孩子出現品德低下等問題卻不甚關注。

「這樣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令人憂慮,家庭教育重要的任務是建築人格長城。事實上,影響一個人終身發展的因素中,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朱永新說。

有研究發現,在學習型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的,甚至是相互影響的。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朱永新建議,父母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能力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和獨立的性格。

「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樣的話,他即使考不上大學,也會有健康、幸福的人生。」朱永新說。

3、學校教育,必須借力家庭

註:上文為兩會採訪,本段為朱永新文章節選

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學校教育

我每年都要走訪上百所學校,聽許多老師講述他們的故事。所有的老師幾乎都無一例外講到了家校合作問題。生命的成長,必須經歷四個重要的場域,依次分別是:母親的子宮、家庭、教室和職場。

家庭和教室是與學生生命關係最大的生命場。離開了母親的子宮以後,兒童就生活在家庭里,在父母的影響與養育下成長。

到了學齡階段,兒童來到了一個叫作學校的地方,在一個叫作教室的地方成長。教室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就是他們生活的家園。從此,白天在教室,晚上在家庭,上學在教室,放學在家庭。

教室離不開家庭,家庭也離不開教室。教室和家庭緊密相連。一間好的教室,一定會吸引父母的全力參與。父母的教育素養也直接導致家庭教育的品質,直接影響到學校教育的效果。

有時候甚至需要糾正父母

我經常跟很多老師講,孩子來到你的教室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半成品了。他的人格特徵,他的認知風格,他的行為習慣,他的很多基礎性的東西已經形成。

有一些孩子的基礎已經很好,你只要繼續呵護他,幫助他,給他更好的滋潤,讓他發展得更快。

有一些不是很理想,就需要你用心矯正,而這種矯正,有父母們的支持和幫助就一定會事半功倍,有時甚至需要矯正的正是父母。

因此,無論面對哪種類型的孩子,沒有父母參與的教育,一定是殘缺的教育,一定是不完全的教育。

家庭好了,教育才會好;父母好了,孩子才會好;家庭教育好了,學校教育就會輕鬆高效,這是一個非常簡單卻管用的道理,需要我們全力踐行。

政府和社會需伸出援手,讓教育者安心育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陶研會副會長顧久:

當校園欺凌、毒跑道等事件發生時,不少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常常覺得無奈,常有無力感甚至是委屈感。為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顧久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給予教育部門必要的幫助,讓教育者能夠專心按教育規律育人。

出了問題為什麼壓力全在學校?對此,顧久說:「教育只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但現在卻承擔了其他社會領域的壓力,被壓得太扁了。」

顧久說:「人才選拔可以有多種方式,但現在社會選人用人的壓力都轉移到了教育部門,教育在很多家庭看來,成為改變命運的途徑,受到了過多的關注。這使教育部門按教育規律運行的空間受到了擠壓,一些該乾的事都沒法兒乾了。」

「社會保障問題也是這樣。」顧久說,「社會保障的壓力使得很多家庭寄希望於通過教育謀求社保待遇,功利化的學習目標壓縮著教育生長的空間。」

除了兩會委員,一線的教育者也紛紛發聲,希望引起社會各界對該問題的重視,也希望學校教育承擔的壓力能稍稍減輕一些......

一位中學高級教師:

家長,老師不是媽媽

是的,我只是老師,我不是媽媽。

我們老師在學校里常常會說:「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就是一個問題家庭。」

在我自己的十幾年教育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孩子,無一例外後面都有著問題家長,問題家庭。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整個大環境的浮躁,離異家庭、問題家庭愈來愈多,讓問題孩子也如雨後春筍一樣愈來愈多……

在我1999剛畢業走上教師崗位的時候,我在一個地段不太好的學校任教,有一些來自社會底層的學生。

我遇到過一個女孩,她才剛剛讀初二,人長得很漂亮,穿衣打扮卻已經很性感,她很喜歡語文,文筆也非常好,我就讓她做了我的語文課代表。

班主任卻不喜歡她,我後來才知道她的家庭很特殊,她的媽媽和姐姐都是在KTV做小姐的。因為我喜歡她,從不會瞧不起她,她於是跟我很親近,她跟我說:「我將來一定不會像我媽媽和姐姐那樣,我想好好讀書……」

但是,初二升初三的時候,她就輟學了,聽說也是去做了小姐。我從此再沒有見到過她,她的名字我已經記不得了,但是她的模樣一直在我腦海中,異常清晰地記著……

我常常會想起這個女孩,會想起她跟我說的話,但是,我並不能改變她的人生,我只是一個教師。

是的,我只是老師,我不是媽媽。

學校教育從來都不是萬能的!

學校從來就不是教育的誕生地,更不是教育的主導者——只有家庭才是!老師從來都不能負責孩子的全部教育,更不能掌舵孩子的成長航行——只有媽媽才能!

作為媽媽,既然把孩子養下來,你就要愛他,就要盡到母親的職責,而不是不管不問,以工作忙等等理由為自己開脫,等到孩子出現了各種問題,又企望學校教育去解決。

有句話說得好,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母親的素質決定了世界的未來。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實施的教育都是「顯教育」,而更貼近教育本質、更具重要作用的「潛教育」卻時常被我們忽略。

童年是「潛教育」的最佳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甚至能將他們所聽到、見到的東西分毫不差地「複製」下來;而媽媽則是最好的「潛教育」大師,因為她們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她們的一言一行無不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如果媽媽的言行是適當得體的,那麼孩子必將受益匪淺。

所以,真正的教育專家不一定是擁有淵博學識、懂得很多育兒理論的人,但必須是最了解孩子、從心底深處愛孩子的人。常言說:「知子莫若母。」最了解孩子的人無疑是孩子的媽媽,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優點、哪些缺點、需要什麼;從心底深處愛孩子的人當然也是媽媽……

所以,媽媽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選,媽媽才是教育孩子最專業的專家!

教育局原局長:

學校的責任,該有一個明確的界定

文張曉冰,湖北省監利縣教育局原局長

如果把責任全都推給學校,一是學校無法承擔,二是對解決問題於事無補。

現在,全社會對教育越來越重視,越來越關注,但卻出現了一種趨勢:教育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由學校來承擔。我並不是說學校不應該承擔這些責任,而是說如果把責任全都推給學校,一是學校無法承擔,二是對解決問題於事無補。

2008年,我還在縣教育局局長崗位上的時候,我們縣是江漢平原上的血吸蟲病疫區。當年全市要向省里申報「消滅血吸蟲病急性感染市」,我們縣也要配合控制急性感染的病例。

為了配合,各校都請了專家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講課、宣傳,並編印防治知識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帶回家向家長宣傳。我們還對此進行了檢查,看各校的這些措施是否落實到位。

可到了暑假,還是有1個學生到有釘螺的水域去游泳而發生急性感染,這樣就影響了全市的申報進度。在暑假後的一次督辦會上,市委書記針對有學生急性感染一事,在會上說這是教育局的責任,要處分這個縣的教育局局長。

我當時真的感到憤憤不平。如果學校沒有做工作,做得不紮實,則應該處分。但有螺水域不歸教育局管啊!為什麼不在疫區水域前立標誌,或者派人守候水域?有螺水域管理不好的責任怎麼能推到教育局頭上?我認為,這是領導在工作中失誤之後推卸責任的做法。

現在,學生的安全問題對局長、校長來說是責任重大。

他們晚上睡不著覺,電話一響就提心弔膽。根據規定,學校不能代買學生意外傷害保險,但發生安全事故卻要學校負全責。

特別是學校發生的死亡事故,家屬會不由分說到學校大吵大鬧,動輒上十人甚至幾十人、上百人到學校打砸,毆打校長和教師。

維護秩序的是警察,警察也是人,為了息事寧人,有些警察便勸學校多賠幾個錢算了——反正是公家的錢。

孩子出了事,誰的心裡不痛!可賠償沒有法定的標準,誰鬧得凶就賠得多。現在,演變到不在學校發生的,與學校沒有一點關係的事故,家長也要找到學校折騰,要學校賠償。

學校的責任問題,一直都困繞著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領導和學校校長。學校的責任有多大?應該有一個明晰的界定。我們說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現在教育法有了,學校法也應該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4436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