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對是一堂美好的課——蘇格拉底把幾個學生帶到一塊麥地,說:「你們去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不久,學生們兩手空空、垂頭喪氣而又心有不甘地來到蘇格拉底面前,這位智者開始了他的引導:「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棵麥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根麥穗就是你們剛剛遇到的」。
蘇格拉底這節課的意圖是讓學生悟出把握時機的道理。毫無疑問,兩千多年前的這堂課,成了前人教育智慧的傳奇,更是教育之美的經典。
20多年前,一位老師接收了一個人人都不願意教的班級,因為他們成績差、表現差。面對這種境況,這位老師毫不退卻,直面困難,懷著一顆虔誠的心,用愛、善良和她的智慧,把這一群人人都嫌棄的「調皮蛋」調教成了分數不高但懂禮貌、文明、有孝心、懂感恩的人。
以至於20多年後,這些當年分數不高的學生個個滿面春風地來到學校看望他們的老師時,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教育的美好,那種溫暖的場面、愜意的感覺,不就是教育之美嗎?這事就發生在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老師之中呢。
很是慶幸我們那個時代的讀書,每天背著小書包,幾本書、幾個本子,無憂無慮地上學、放學,老師幾乎都不留家庭作業的,也沒那麼多競賽、檢查和才藝訓練,周末雖然只有一天,可絕對是自由自在的,該上學上學,該放學放學,該做操做操,該掃地掃地,老師就要求我們把話說明白,努力把題做對,把作文寫通順,把想法表達清楚,就是那麼平淡無奇,那麼自然而然。
可是,教育的這種美好,不知從何時起,慢慢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消失。是什麼偷走了教育的這種美好?
是人們缺失信仰偷走了教育之美。
如今,人們更多的是信奉功名利祿,更多的是以財富多少、權力大小作為成功與否的標準,於是傳遞給學生成功的標準就只有金錢和權力了。而在人的心靈深處卻沒有一樣可以固守的價值觀——信仰,結果沒了教育之美。
是家長、學校專注面子偷走了教育之美。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時刻都把面子放在第一位,是否讀名校、是否是名校比孩子的成長更重要,總和別人比面子、比排名、比狀元,什麼都比,於是心生浮躁、徒生煩惱,結果教育之美沒了。
是人們缺乏敬畏偷走了教育之美。
違背教育規律、不顧學生成長的規律,一個勁地追求高強度、高效率。殊不知,人如果沒有了敬畏,就不會守規則、就不會認真做事、就不會善待生活。沒有了敬畏,人就無法無天,我行我素,膽大妄為。教育都這樣做,哪還有美呢?
是人們缺少感動偷走了教育之美。
對世間美好風物的感動,是人之常情。感動可以洗滌人的靈魂,可以讓人在這個過程中升華人格,蕩滌心緒。然而,今天教育中那麼多感動的人和事卻很難讓人感動了。這些,有的是因為信任危機,有的是因為矯情過度,還有的是因為虛假泛濫所致。人一旦缺乏生活中的感動,就會如枯井一般,尤其是對教育的感動,一旦匱乏,人的靈魂貧瘠,荒草叢生,結果教育之美沒了。
是人們不知足偷走了教育之美。
俗話說「知足常樂」,可如今也都只是掛在人們口中自嘲而已。物質上追逐不疲,名利上慾壑難填,還美其名曰「至死方休」、「絕不服輸」。更有甚者,傳遞什麼「40歲掙不到400萬就是失敗」的成功價值觀,把趁早撈權、趁早找錢當成教育的必經之路,絲毫沒有滿足感,結果沒了教育之美。
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總的來說,生活最令人嚮往的目標是快樂,我們最好是通過在一切事物上的節制有度和文化的教養來獲得它」。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教育最令人嚮往的目標是美好呢?教育沒有了美好,哪會有人的快樂?
是什麼偷走了教育之美?我看就是我們自己!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的好:「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衡量教育的美好,太多的時候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尺度,這個尺度,就是德謨克利特說的「節制有度和文化的教養」。我們有嗎?有,教育會更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43354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