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出現的嗎?真的是這樣嗎?請看 ~

彥霖| 2017-02-15| 檢舉

我們是否!常常看到他人的成就和聽了一場精采的演講,而讚嘆鼓掌呢?我們可曾!發現到、因為別人的成就而來嫉妒,起了不好的起心動念呢?我們因為他人的成就而只有羨慕、嫉妒!而沒有任何的思考和作為嗎?譬如歌唱藝人,她雖有相當的福報,可是背後辛辛苦苦地練習排演,是相當辛苦的..如何編排舞步?如何穿著?如何與樂師配合好?如何把狀況調整到最佳狀態,這些等等…有時是不眠不休的,尤其在演唱會。

想來,成功並不是偶然的,在有成就之前,別人所下的功夫,定然付出了相當大的心血。除非您是「富二代」,傳承了相當的福報。

當羨慕別人的成就之前,有沒有想過,他的成就可能少了很多該有的興趣!也許在我們旅行和歡樂的場合,他總是缺席;也許、在我們已然入睡夜夢周公之時,他還在埋頭苦幹、鑿壁借光呢;也許、在我們輕輕鬆鬆喝著下午茶之時,他還是百轉千迴,不停地規劃,運籌帷幄呢。所以,有了思考就要見賢思齊,再來起而行有所作為才好。

在《論語.里仁篇》中有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給我們啟發、給我們引導和啟示。雖然現今的社會,可以說、是個大染缸,人與人之間交往頻繁,互相感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一再的薰習誘惑,導致「賢」與「不賢」,讓人撲朔迷離,分不清?甚且剪不斷理還亂了!因此!想窺見、深入聖賢之德業、經藏的奧妙!想必,就要有見賢的慧眼和「思齊」及「內自省」的功夫,。當我們為了某些事情,或者聽聞某些事蹟而來感動!這種感動是發自內心的覺起和欣賞的覺知,都是值得惕勵和分享。

小編認為:同理心,是進步的根源。如果我們能夠深深的探討,以同理心來覺醒他人的成功,除了我們的專業知識外、無外乎學習和效法別人的成功,見賢思齊別人的精神就是了。筆者在這裡整理了三句話,再和大家分享,這三句話是: 《三人行必有我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知恥近乎勇》。

積少成沙,積沙成塔。個人和國家一體兩面是為互補。這三句話都有一定或深或淺的涵義筆者認為~小至個人足以修身齊家;大至國家是個決策層(在位者&有識之士)的運用層面。這一點日本人做得最徹底!從模仿以致發揚光大足堪稱許…。日本從秦漢時期開始學習中原文化到隋唐時期更是遣唐使不間斷!天皇應運而生…明治維新全盤西化。日本的軍事學習當時的德意志共和國(德國)成為軍事強權,然而可惜的是雖然韜光養晦不足以掩蓋其鋒芒!日本明治維新打敗了清帝國的戊戌變法自強運動之後,有了自信心卻更加有侵略性…。

個人是個點、國家是個線、世界是個面。

強與弱在每一個人的內心心坎裡構築而成,民族的養成在於認同和團結,如果偏及一方,就產生封建的思想了。如果要在運用層面得當的話,如同亞聖孟子(近2500年前)所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點古聖人,堯舜禹是最為表率的。

時空轉移地球村關係著全體人類和萬物的生命繼起,人為的不當造成的遺憾是可怕的(如核子戰),善用核能是造福人類(如醫學、環保、科技等等),然而有人類歷史以來,總是帶給人們怵目驚心,那老百姓又是何其無辜!請看~美國為早點終結二次大戰&少點美國大兵在日本的犧牲,以兩顆原子彈讓日本人提早無條件投降,雖是終結了二次大戰。我們應該更明白的是,有因就有果(日後各國核子武器競賽)…起源於貪婪和對立,這是人類的不安和不幸!

我們修道修心我們辦道盡心…我們不與人家爭強鬥勝…聖人所言是心靈的撻伐和提升,這不是消極而是認同(個人)和團結(團體)。消極無以為家;積極是個作用;文化卻是根本。道!就是如此。聖人所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是。

有形無形!那《三人行必有我師》。

簡譯:三個人一齊走路,必然有一個是我的老師。

廣義: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除了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此句後、又特別強調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以上觀點,好、壞都是由真主人做主。六祖壇經裡有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意思。也可以這麼說:善與惡如同兩顆眼睛,如何明辨其真偽?人在其中央,當然由我們作主囉!

有形無形!那《人無慮必有近憂》。

簡譯: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規劃考慮,不久必然有眼前的憂患。

廣義:在《論語·衛靈公》中,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們之所以有今日的憂患,是因為以前沒有長遠的規劃考慮,即憂患意識。凡事有其因、必有其果。這個因,就是今日長遠規劃;這個果,就是未來的憂患。總而言之!誠如六祖所說的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就是這個意思。

有形無形!那《知恥近乎勇》。

簡譯:要知道羞恥,知道自己的過錯在哪裡,知過能改,就接近勇敢了。

廣義:(一)孔夫子在《禮記•中庸》篇裏頭有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這意思是說:好學的研究所學習的學問就接近智了、而能夠努力執行這個學問就接近仁了、且知道什麼是羞恥之心而勇於改過就接近勇敢了。能夠知道這三樣的人,就知道如何去修身了、知道知道如何去修自身、就知道如何去管理眾人的事、知道如何管理眾人,就知道如何去治理天下國家了。

廣義:(二)在《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夫子在《論語.子罕》篇有說:「有智慧行誼的人是沒有困惑的、而執行仁的人是沒有憂慮的,並且有勇敢的人沒有害怕畏懼的。」

綜合以上~彥霖工作坊 祝福您 ︿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42015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