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與鼓勵,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語恩| 2017-02-14| 檢舉

在幼兒園常會看到一種情況:

老師:小A坐的非常端正,我要表揚小A.

小B:老師,我坐的好麼?

老師:你坐的也非常好。

小C:老師,那我呢?

小D: 老師,我呢,我坐的好嘛?

……

推薦關注「幼師寶典」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優質內容。

在我們的思維中,表揚孩子是對孩子的認可,還能為其他孩子樹立榜樣。可我們只看到孩子被表揚後的笑臉,卻沒有考慮表揚後的長期效果。

表揚有時會讓人上癮,他們需要別人來評估他們的價值、行為以及表現,從而漸漸失去了自我認知。讚美好比糖果,一點點讓人很滿足,但是太多就有問題了。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卡羅爾·德克博士研究發現:表揚會限制孩子冒險的精神,一個總是被稱讚為很聰明的孩子,長大後會選擇更容易更輕鬆的任務。他們不想承擔犯錯誤的風險。而卡羅爾·德克博士卻發現那些經常被鼓勵的孩子面臨選擇的時候,更願意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表揚與鼓勵不同嗎?什麼樣的語言才是鼓勵呢?為什麼鼓勵更有效果呢?到底什麼樣的語言才能從內在激勵孩子呢?讓我們一起跟著郭老師,學習一下表揚和鼓勵的區別,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激勵方式!

揚的前世今生

表揚到底從何而來?我們先來進行理論溯源。關於表揚有意識的使用,有三種動物促成了「表揚」在全世界的風靡。

身為生物學家的巴浦洛夫研究狗分泌唾液。當他敲鈴後就會給狗食物,當一段時間後,巴浦諾夫發現只要一敲鈴鐺,狗就會分泌唾液。這樣巴甫洛夫發現敲鈴對狗就產生了新的刺激。巴甫洛夫便嘗試敲鈴後不再給狗食物,一段時間過後,狗就不再分泌唾液了。

小白鼠

華生聲稱找到了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仿照巴浦洛夫,讓孩子也發生某種行為?於是華生帶了一隻小白鼠,孩子非常喜歡小白鼠。當孩子想靠近小白鼠時,華生就敲擊金屬,發生非常響的聲音,孩子就驚嚇哭了。每次孩子想靠近小白鼠時,就會聽到這種聲音,所以孩子便習得了這種恐懼。當聲音已經不存在了,孩子繼續保持對白色物體的恐懼。

鴿子

行為主義學家斯金納做了一個小槓子,每隻鴿子在鴿籠里,當鴿子無意中碰到槓子,就會有食物傳送過來,漸漸的鴿子就習得了當碰到槓子就會吃到東西,就會有獎勵!斯金納利用這個操作反射,得出了正強化的理論,就是我們現在班級用的表揚與獎勵。

正強化就是通過某種刺激,孩子不斷的出現我們想要的行為。

表揚的類型

Dr. Carol Dweck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表揚類型:固定思維、成長思維。

當表揚孩子固定的素質,孩子就形成固定思維。

當表揚孩子的非固定表現時,孩子就會呈現成長型思維。

比如:

「你好聰明」「你真漂亮」屬於固定思維的表揚,因為智商和外貌不會改變。比如小朋友考試考了100分,成人表揚「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小孩!」。假設下次小朋友考不到一百分是不是我有問題了?不再聰明了?被稱為「小神童」的孩子是那麼聰明,怎麼可能有不會的事情呢?長此以往,被表揚「聰明」的孩子會比較不敢嘗試新的東西,因為他們會害怕失敗。

再比如小朋友穿鞋子時,老師的鼓勵是:「老師發現你每天午睡醒了以後會自己試著穿鞋子,會仔細思考哪邊是左哪邊是右,還會仔細觀察其他人是怎麼穿的,你真的好努力,你學會穿鞋子了!」,相比之下,「你真棒」這句話顯然太過泛泛,並不能起到刺激正向行為的目的。

常見的表揚與獎勵

第一種:直接讚美

例如:

·棒棒,你真棒!

·今天表現好的小朋友會有喜羊羊貼畫哦!

第二種:通過我喜歡來讚美孩子

例如:

·我喜歡xx小朋友坐好的樣子。

·老師好高興你今天可以開開心心來上學。

第二種會比第一種略好一點,但是以上所有表揚,老師都是站在一個權威的位置。

在表揚之前,請思考一下這是否會引入競爭?引發孩子之間產生比較的現象。

例如:

·XX比其他小朋友做得都要好!

·今天,XX是第一名!

在表揚之前,請思考一下你期望的行為是對孩子有利還是有弊呢?

例如:

·老師看看誰的聲音最響亮!

什麼是鼓勵?

在描述「鼓勵」的定義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

有個老爺爺,在鄉間的小房子裡過著平靜的生活。可是近來總有一幫孩子跑來草坪踢球,把老爺爺吵得不行。終於有一天,爺爺想了一個辦法。

老爺爺等孩子們都玩累了歇著的時候,走過去說我特別喜歡看你們玩,來,每個人給五塊錢。以後你們每次來,都有錢!一群孩子樂瘋了,從來沒有聽說玩球還給錢啊!

第二天,孩子們早早來到草坪,老爺爺先給了每人五塊錢。踢得更熱鬧了,喊得也更響亮了。

這樣過了一個星期,有一天,孩子們伸手要錢的時候,老爺爺很無奈的說,最近手頭有點緊,只能給五毛了。孩子們只能接受,但玩了一會就沒精打采的回家。再過了一個星期,老爺爺跟孩子們說:以後只能每人給五分錢了。帶頭的孩子扭頭就走:「才不為五分錢踢球呢」。孩子們走了,爺爺也得到了安寧。

同樣,假設我們許諾孩子兩張小貼畫,當獎勵出現遞減的時候,行為也會遞減或者消失。只有獎勵越來越多才能保證期望行為持續下去。

什麼是鼓勵?

鼓勵是激勵或者幫助他人,特別是讓對方相信他們可以通過努力找到解決方法,能夠克服任何困難。

鼓勵的精髓:

ENCOURAGE = EN(放進去) + COURAGE(勇氣)

給人勇氣,讓他自己可以有勇氣面對外界的困難,那他就不再需要

鼓勵與表揚的區別

1. 鼓勵是與被鼓勵者站在平等的位置,而表揚是從上而下的。

「女孩子嘛,這樣已經很好了」,當你同情一個人的時候,已經不是一個平等的位置了。

2. 表揚是外在激勵,鼓勵是內在激勵。

比如上文說到的踢球的孩子們,他們起初踢球是因為很喜歡踢球才去踢的,踢球讓他們快樂,但是老人的錢讓他們轉換了思想,當外界的刺激消失時,他們就失去了這種行為。「表揚」是外在激勵,「鼓勵」是從心而發的。

1.關注「所做的」比「做的如何」更重要:

即:關注好的方面,進行強化,而不是強化負面的行為。

(正確說法)老師注意到你給娃娃家做了一個交通燈指示牌,你是怎麼做的呢?。

(引導孩子享受過程,讓孩子產生「我可以解決問題」的自信感。)

(錯誤說法)你做的這個交通燈指示牌比我見過的都要好。

(會讓孩子不會關注他是如何解決問題的,而會覺得這個燈很棒,產生炫耀的傾向,而忽略自主性。)

2.當下比過去或者未來更重要:

即:針對當下,不要糾結以前怎樣,抓住當下的進步,進行正向刺激。我們關注什麼對方就會往什麼方向走,當成人指出了希望行為,孩子們也能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快樂。

(正確說法)你今天聽故事又安靜又認真,你應該享受到故事的精彩吧。

(錯誤說法)瞧,你以前如果能夠好好聽,就不會錯過這麼多精彩的故事。

3.事情本身比當事人更重要:

即:對事不對人,表揚具體的事情,而不是這個人。

(正確說法)謝謝你今天主動幫新同學整理玩具。

(錯誤說法)你真乖,你做的很棒!

4.努力比結果更重要:

(正確說法)你今天在積木區特別專注的搭這個城堡,有3次城堡倒了,但是你想辦法又搭起來了。你願意和老師說說你的城堡嗎?

(錯誤說法)你的城堡太壯觀了!你終於勝利啦!

5.已經學會的比沒學會的更重要:

(正確說法)你學會分類了。接下來你會發現這個技能對你串美麗的項鍊可大有好處呢。

(錯誤說法)你用了好久才學會分類哎…我們很快就要學習排序了。你要好好用功哦,要不然可不一定能學會。

6.做對的比做錯的更重要:

(正確說法)我看到你先把腳套進鞋子,後來用手扣住鞋後,終於把鞋子穿進去了。真不容易啊,是你自己穿上的。

(錯誤說法)唉,還是把鞋子穿反了。還是讓老師來幫你吧。

7. 內在激勵比外在激勵更重要:

(正確說法)你整個區角時間都呆在藝術區,做了你自己最喜歡的小扇子。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好開心啊。

(錯誤說法)你今天做的小扇子非常好,老師要獎勵你一個貼畫。

非語言的鼓勵方法

如果孩子太多呢?如果有些慢熱敏感的孩子呢?我們不能做到一一的語言溝通時,可以試試這樣做。

1.集體活動中的放射性眼神交流;(讓孩子們感到在看他,感到老師的關注和關愛)

2.點頭和微笑,配以溫和的眼睛交流;(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擁抱,可以試試更柔和的情感表達)

3.揮手,拍掌,肩膀上輕輕一拍,擁抱,輕重都需要拿捏,有時你只需要靜靜的陪伴;(孩子們有時可能更需要靜靜的陪伴,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一點點自立。)

4.默契的為區角活動的孩子提供適當的材料;(孩子有內向外向之分,默契地為孩子提供恰當的材料,也會讓孩子感受到鼓勵和關注。)

5.參與孩子的遊戲。

傾聽也是珍貴的鼓勵

真心傾聽孩子的各種故事,哪怕這些故事有點天方夜譚;(有意識的提醒自己不要著急,適當等待,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傾聽會讓孩子更愛表達)

耐心等待一個孩子努力完成某個工作,即便他有點笨拙;

慧心觀察孩子的情緒行為,了解行為表象背後的原因。

小結:鼓勵的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41870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