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薪資凍漲、高學歷高失業、起薪二十二K……埋怨聲中,高薪、穩定的工作究竟在哪?其實,台灣還有許多看似不怎樣,但薪水高、有前景的好工作。這些工作需具備什麼能力?歹時機下,又要如何成為搶手好人才?
碩博士的所謂「高」學歷、搶破頭的所謂「好」工作,真的高、真的好嗎?
台灣實質薪資十幾年不漲,許多碩博士動輒待業一、兩年找不到工作;許多搶破頭的工作,起薪也才兩萬多。穩定又高薪的工作,到底在哪裡?
法國電影《逆轉人生》當中,擔任看護的男主角原本顧慮別人的眼光,也嫌看護工作很髒。
「沒有不能做的工作,只有不想做的工作,」冷眼旁觀的女管家一語點醒,他改變了態度,盡心盡力照顧主人,還和主人成為一輩子的莫逆之交。
許多高學歷的畢業生,待業多時。想要的工作找不到,找上門來的工作被嫌棄薪水不夠高、公司不夠體面、職稱不夠響亮。
東海大學經濟系、政大幼教研究所畢業的艾瑪,在朋友介紹她去帝寶做「豪門保母」時,也曾有過這樣的掙扎。
當時正值九年金融海嘯,沉重的學貸壓力,讓她沒有選擇。
結果她發現,在研究所學到的幼兒發展理論,全都派得上用場。她也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小孩。
當學貸還掉大半,艾瑪辭掉薪水高達五萬七的保母工作,學歷和經歷,讓她不怎麼費力,便轉到蒙特梭利幼稚園展開專業職涯。
陸客來台熱,許多公車司機跑去開遊覽車,公車因此爆司機荒。「月薪五萬元耶,找不到人。所以我們公車駕訓班學員一結業,就被各家公車公司搶光了,」台北市職訓中心主任楊建基說。
此外,航海員、打版、塗裝、模具鏟花、精密拋光技術員、焊接、鷹架、水電木工、汽車修護、物流等工作,都在喊缺人。
一技在身 企業搶著要
這些聽起來「不怎樣」的工作,其實都是月入五萬以上、穩定的工作,航運公司的航海員甚至是月薪十一萬起跳。
還有一些名稱新奇、也嚴重缺人的高薪職務,是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創造出來的新工作;或是工作內容複雜,需要有多項技能的組合,如品油師、雲端工程師、app程式設計師、會展策展人等。
大學普及化,技職生也輕技術、重升學,導致「需求量大、中間層級的技術實務人才和服務人員都空了,但這些工作卻不能沒人做,因此僱主願意花高薪聘請,」勞委會中區職訓中心主任蔡孟良分析。
主計總處數據顯示,從十二年前開始,專科學歷失業率便開始低於平均。而自二五年開始,大學及以上學歷失業率就高於平均值。
「如果從一開始就認定自己要走技職這條路,且專心投入,反而會有更高的成就,」台北市職訓中心主任楊建基指出。
「其實,技術學院的學生,最好大一就來我們這裡接受技術養成訓練,把基本功打好,拿到乙級技師證照;二、三年級回到學校學習;第四年再來這裡集訓,畢業前拿甲級證照,」楊建基建議。
從七年開始,中區職訓中心與虎尾高工、台中高工、勤益科技大學等學校,合作「三加四」計劃,與中部的機械產業密切合作。
高職生第二年到中區職訓中心,進行整年的密集訓練;第三年到企業實習;到了技術學院,持續以早上工作、晚上學習的方式,取得扎實的技術與文憑。
今年二十八歲,外表斯文、彬彬有禮的蕭誌瑋,就讀虎尾高工時期,就到精密機械廠實習做鏟花。二十歲當完兵後立刻投入職場,連同年終獎金和紅利,他的年收入近一百萬元。這樣的收入,很多碩博士白領打拚十年,還不一定能達到。
「像德國,高技術的人才在社會上,和高學歷的人才受到同樣的尊重,」蔡孟良指出,「台灣要改善失業和薪資凍漲的問題,就要重視技術。愈技術密集的工作技能,薪水愈高,企業搶你都來不及。」
台塑六輕發生工安事件後,就因找不到高級焊接工,而和中區職訓中心開了保證就業的焊接專班。三十個學員一畢業,馬上就以四萬五的薪水聘用,待滿一年,薪水馬上調升至五、六萬。
目前,台北職訓中心與糕餅公會、大金空調、十一家公車公司,都建立類似的合作關係。而烘焙料理、飲料調製等課程,基本上一開放報名就「秒殺」,中西餐飲、物業(水電、瓦斯、空調)、汽車保修等人才都非常搶手。
鼎泰豐開新分店時,跟職訓中心要人,「但我們那期中餐料理班結業人數只有三十幾人,根本不夠他們用,」楊建基說。
職訓中心除了教育、訓練與職能檢定的功能之外,也積極去發掘有潛力的技職人才,加以密集訓練,參加世界性的技職競賽。
今年才二十歲的卓閩宸,在南強工商念汽車科時,老師發現他很有潛力,也肯埋頭鑽研提升技術,因此推薦他到台北市職訓中心特訓,果然過關斬將拿到全國冠軍。去年又代表台灣到英國比賽,拿下被視為「技職奧運」的國際技能競賽板金項目的銀牌。
德國奧迪「只認馬祥原」
卓閩宸的父母在濱江街開汽車修理廠,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對機械修理非常有興趣。
「我們本來也希望閩宸可以念高中,然後升大學。但他功課不好,國中輔導老師建議,還是讓他選擇有興趣的高職念,」卓媽媽說。但卓閩宸卻證明,專注自己熱愛的汽修,一樣能實現父母的心願。他因為比賽得獎,直接保送師大工教系。
「我大學畢業以後,想當老師,訓練更多汽修高手,」靦腆的卓閩宸羞澀地說。
三十歲出頭、白淨帥氣,苗栗育民工業家事職業學校畢業的馬祥原,已走在卓閩宸的夢想之路上。
他曾經在特訓的車子旁打了半年地鋪,每天睜開眼睛就鑽研板金技術,連家都不回。
二十歲那年,馬祥原在南韓首爾奪得國際技能競賽個人與團體雙金牌,保送師大工教系。大學畢業、服完兵役,他把技術金牌的光環擺一邊,從汽車大廠基層實習生幹起。接著,他在上海擔任汽修培訓師,「就憑著一股不認輸的心,」白天上課,晚上留在辦公室上網進修世界最新技術,自己動手實驗,研發更尖端的板金技術。
原先只想和父親一樣,開個小修車廠的馬祥原,憑著領先別人一大截的技術水準,和硬著頭皮熬出來的說話、教學、電腦簡報等培訓功力,在大陸闖出了自己的路。
德國奧迪汽車把中國大陸四百個服務網點的汽修培訓合約,獨家簽給馬祥原在今年初和五個汽修專業夥伴,一起在北京成立的旭豐教育諮詢公司。
奧迪還表明,他們只「認」馬祥原,馬祥原到哪裡,奧迪的合約就跟到哪裡。這群自稱為「放牛班出身的小孩」,創業資金僅新台幣三十萬元,第一年的營收就將超過人民幣二五萬元。
只要擁有獨門技,何來不景氣?當馬祥原成為年輕人偶像之日,應該便是二十二K魔咒被打破之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41357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