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每個人都必然走過無數個歲月,有的人走得轟轟烈烈,有的人卻平淡無奇,
甚者,在家庭、在學校、在各個領域都有舉足輕重的腳色,我們扮演甚麼?需求的是甚麼?
生、旦、淨、末、丑各個演排,不管如何!適得其所,是恰當不過的事!
然而,成長的過程,難免跌跌撞撞,現在生活應對的一句話來做為省思和進取,這一句就是『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
出自《論語.先進篇》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註:師,是指顓孫師,即子張;商,是指卜商,即子夏。

釋義: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比較賢能?」孔子答說:「子張做事過度,子夏卻有所不及。」
子貢又問:「那麼子張比較賢能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及,同樣的不好。」
衍義:
孔子認為謹守「中庸之道」才是最適合的。後來「過猶不及」被用來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處。
我們且拿教育子女這件事來說,現今社會變異太大,現代人因以民主衡量自由,因而善與真的角度,
已偏離「中庸之道」。太嚴格不好,太鬆弛管教又不對。甚至、溺愛子女不覺得不好,太過保護子女也不覺得不對。
孩子們,因為網路良莠不齊的衝擊誘因,思想早熟、易投機取巧耍小聰明。...讓現今父母,養兒育女更加棘手呢!
解析:
孝道不彰、生活態度、思想汙染、破壞破壞,科學帶來了工業,工業帶來了污染,再加上社會道德的淪喪!
種種怪現象叢生,似是而非的破壞人倫典章,是與不是欲蓋彌彰,讓人措手不及,當然、這考驗人類的智慧行誼了。

【 小故事大道理 】
我們以『過猶不及』這句文化教材之例,讓我們來看看以下,這篇小故事大道理 ~
※買東西,為何不說買南北?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 在未出仕前,家鄉有叫盛溫和的好友, 此人亦是博學多才的人,
有一天兩人相遇於巷子內,盛手中拿著一個竹籃!
朱熹問他說:你要去那裡呢?」
盛回答說:「我要去買點東西 。」
朱熹是一位格物致知窮究一切學問的理學大師, 他聽盛的話,很是好奇,
馬上問說:「你說買東西 ? 為什麼不說買南北呢?」
盛溫和反問朱熹:「你知什麼是五行嗎?」
朱熹答:「 我當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嗎?」
盛就說:「 好的,你知道了就好辦,現在我說給你聽聽, 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
我的籃子是竹做的,烈火會燒掉,裝水會漏光, 只能裝木和金,更不會盛土,所以叫買東西,不說買南北呀 ?」
朱熹聽後,感嘆的唉了一聲說:「原來是這樣!」

從這小故事大道理得知,當我們窮究學問之時,應了解天地中不變的真理,故事裡的事、說是不是也是...
萬丈高樓平地起;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
重點是 ~ 您明白了嗎?
祝福您,一切美好,心想事成 ^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