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升學應該獎勵興趣而非成績

語恩| 2017-01-25| 檢舉

台灣的高中生壓力很大,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念高中是為了考大學,而且不只是要考大學,要考好的大學。為了考好的大學,高中生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準備考大學,從高一開始。這個現象被我們叫做「考試領導教學」,並且有負面意義。

有些人企圖藉由高中教育改革,來舒緩考試領導教學的問題,不過我相信這種方案的成效註定有限,因為考試領導教學現象,是奠基於高中生(以及他們的家長)「非得上大學不可」的焦慮,而「非得上大學不可」的焦慮則是奠基於就業恐慌:

1.找不到好工作我就完蛋了。

2.考不上好大學我就找不到好工作。

3.不從高一開始準備考大學,我就考不上好大學。

4.不從高一開始準備考大學,我就完蛋了。

這些因素不太可能藉由高中教育改革來解決,只要勞動環境繼續糟糕、就業市場繼續學歷至上,學生和家長考大學的焦慮就不會消失,他們會繼續根據大學入學方案來擬定高中三年的生活計畫。 換句話說,如果想要在不改變就業環境的情況下讓高中生過得好一點,我們只能改變大學入學方案。 什麼樣的方案對高中生更好?

這得要看各種不同的方案各自慫恿高中生做哪些事情。 目前大學入學的方案,可以理解成是慫恿學生花大部分時間研讀高中課程的方案:不管是繁星推薦、個人申請還是考試入學,都必須參加統一考試,統一考試的內容來自高中學科,統一考試的成績,則通常很大程度決定學生是否會申請成功。可以說,目前的大學入學方案,是獎勵那些特別認真研讀高中科目的學生,給這些學生特別高的機會,去念自己想念的校系。 不該慫恿台灣的高中生花太多時間讀高中的科目 雖然這樣說有點違背直覺,不過我認為不該慫恿台灣的高中生花太多時間讀高中的科目。

我的理由主要有三個: 首先,在高中的科目內容當中,有許多並不實用:有一些在高中學到,並且賴以得高分的知識,一旦人從高中畢業,不管是在生活當中,還是在大學裡,都用不到。 考慮到這件事,我們當初花那麼多時間理解和記憶那些東西,似乎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夠並且願意靜下心來唸書,而不是因為學習了那些東西,能在生活上幫上我們什麼忙。 大多數的大學校系裡教授的內容,在高中找不到對應的科目。就算是中文、歷史這些看似「通用」的科系學生,往往也會抱怨,「雖然高中有歷史課,但是思考的概念跟大學完全不一樣,許多觀念要重新翻轉」。對於這些人來說,高中的同名課程帶來的阻礙,有時還比幫助更多。

再來,考慮到事實上大部分人念高中是為了考大學,上述情況就更顯得荒謬: 大學對於高中生來說很重要,但是高中生用來搞清楚自己進大學之後會讀到什麼樣的東西的時間,卻很少。 最後,上課加上補習,高中生的「工作時間」已經可以媲美目前糟糕勞動環境底下的上班族。在一些比較競爭的地區,恐怕往往還超過勞基法規定的每月加班上限(也就是說,總工時達到約214小時以上)。

基於上面這些理由,我認為,與其鼓勵那些認真於課業的高中生,大學入學方案更應該鼓勵那些花時間探索自己將來興趣的高中生,讓他們有比現在更高的機會進入自己想念的校系。這樣做的理由主要也有三個: 首先,我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快樂,讀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比起讀自己沒興趣的東西更快樂。 再來,興趣帶來學習動機,更高的學習動機讓大學生更認真,讓我們投注的高教資源更值得。

最後,我不確定是不是只有我這樣想,但是對我來說,提早找到自己「有可能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情」,對於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幫助。我更不容易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和目標,也更容易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讓自己更有自信。 基於以上這些理由,我認為我們應該藉由大學入學方案慫恿高中生探索興趣。然而我也可以想像,有些家長會因此感到擔憂。或許有些家長已經替小孩想好了未來的路,他們基於自己的社會經驗,判斷出哪些系所最有就業前景、最「值得」念。 不能否認,如果一個人就讀的科系能讓他更有機會得到穩定優渥的工作,會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然而我們也必須注意,當我們替小孩判斷怎樣的科系是這種科系的時候,我們是在嘗試預測未來,而這個預測有機會失準。

而失準的方向,至少有兩種: 首先,我們可能沒有錯估某種工作的穩定程度和薪水,但卻忽略了其它成本和風險。例如醫生和工程師在我的長輩眼裡是很好的工作,但是在年輕人眼裡,卻可能意味著壓榨和過勞。公務員就算到現在還是某些長輩眼裡最好的工作之一,但現在年輕公務員的就業環境不如以往,而年長公務員則面臨年金大刀。 再來,隨著社會和技術變遷越來越快,我們越來越有可能錯估職業前景。 某種訓練現在看起來很有用,但是十年後會不會一樣有用,是很難說的。或許再過二十年,唯一有用的訓練只剩下「如何快速學習新東西」的訓練。 要如何藉由大學入學制度來鼓勵高中生探索興趣(而不是專注於高中課業)?

老實說我不確定,因為我不是制訂教育制度的專家。不過我可以說明大概的方向。以我自己經歷過的申請入學制度為例,若要藉由微調而非大修來達到鼓勵探索興趣的效果,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明確:增加第二階段面試名額、減少高中學業成績和統一考試成績在最後結算中所佔比例。 當然,僅僅改變入學制度,不會減低高中生預期的就業壓力,也不會減低他們非得上大學不可的壓力。因為這些壓力最終主要並不來自教育制度,而是來自經濟結構。 經濟結構的問題該怎麼解決,我不確定,但可以預期的是,如果我們的下一代更快樂有自信,如果我們投注的高教資源被用在學習動機強的人身上,應該是好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40615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