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可以這樣帶班

醉小飛| 2017-01-23| 檢舉

/>老師不準時下課的原因

為何老師不準時上下課呢?原因很多,因為有機會進入中小學教室觀察,發現還有文化的因素在裡面。筆者進入教室後為了不干擾學生上課,通常會坐在最後排的學生位置上,而觀察師生言行之餘,也會看看教室布置、班級設備等等。有次觀察,忙著記下教室裡發生的事情後,猛然一抬頭,發現一個鐘掛在正前方黑板上面。這時筆者突然有個疑問浮現腦海,咦!鐘不是應該掛在筆者背後布告欄頂上給老師看,掌握下課時間嗎?為何會掛在黑板上頭給學生看呢?哦!難道是學生看了掛鐘,提醒老師下課時間到了嗎?還是老師通常手戴腕錶,學生則不一定,因此前面掛了個鐘,讓學生知道上課了。

這些原因都有可能,然而筆者卻看到了一個現象,當老師上課很起勁、滔滔不絕地講解授課內容時,通常不會太在意快下課了沒,只有當下課鐘聲響起,老師才回過神來做一些下課的動作,例如指定作業、交待預習範圍、提醒考試時間等,然後才下課。這些總結活動做完之後,時間大概已溜走五分鐘了,老師才真正下課。

普遍存在各校,形成校園「習焉不察」的常態,有些老師不知不覺成為「上下課都不準時」,最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緩衝的文化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認為這是文化現象,姑且稱此為「緩衝」。這種時間上的緩衝也出現在很多方面,例如:遲到,如果規定8:00以後遲到,那麼請問 8:01算不算呢?如果不算,那麼8:06呢?有位校長告訴筆者,所謂遲到是交通糾察隊進校門後才到學校的學生,這就是一種緩衝了。

不止在學校,校外時間緩衝的現象更多,最誇張的是喜宴用餐時間,明明喜帖上寫的是下午六時三十分(準時入席),但準時入席是對賓客的請求,絕對不可能準時開動的,往往已經七時三十分了,賓客望穿秋水,仍只見貴賓滔滔致詞,不見佳餚桌上來,而這現象早已司空見慣。還有研討會的開閉幕、電影入場與放映、搭飛機檢查(check in)與登機(boarding)、報稅的截止和開罰等,都有時間上的緩衝。另外還有空間上的緩衝:設置拒馬、城牆、護城河、萬里長城、路口淨空等;處理事情的緩衝,例如:立法從嚴而執法從寬、切割、設定停損點、官小的先下台等等。

緩衝的好處與壞處

緩衝的出現,有它的好處,菜根譚言:「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所謂:「事緩則圓」,如此做事有彈性,對人也是一種尊重。

但也有它的壞處。首先,因為「說的是一套」(明明打鐘了),「做的又是一套」(老師未進教室上課或下課),明示規則(explicit rule)和默示規則(implicit rule) (Wolcowitz,1984)不一致,學生很快就會知道規定是規定,實際上又是一回事,對老師不再「聽其言而信其行」,而是「聽其言而觀其行」,增添師生間的不信任。筆者曾經問過學生,上課鐘響老師還未進到教室,要多久才會開始懷疑老師這節課會不會來?答案是5分鐘、10分鐘、甚至有些大學生說20分鐘,可見學生都知道這種現象的存在,難怪有些年級較高的學生,下了課會儘量玩,上課鐘響才去上廁所、合作社買東西,爭取多一點下課時間,堪稱了解緩衝文化的「老鳥」。

再者,學生會想要測試老師的底線,如上述規定8:00到校,8:06緩衝不算遲到,那麼8:10呢?8:11分呢?學生會用他的行為去測試老師的底線,誘發不當行為的產生。

第三,為了因應緩衝,所以明明校規規定8:00到校即可,老師怕學生自己做緩衝,拖到8:10才到,因此提早十分鐘到7:50後算遲到,那麼7:55到校做何處理呢?按班規算遲到卻跟校規不一致,把事情複雜化、引發困擾。而工作期限為了緩衝,層層提早,也限制了可運用的時間,例如:教育主管單位規定30日交作業抽查,學校怕有班級延誤,就規定25日交;教師怕學生延誤就規定20日交,結果真正可以寫作業的時間大大縮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40505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