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老師的條件- 願景‧計劃‧行動

語恩| 2017-01-06| 檢舉

(1996年教育特刊經典回顧)在科技與教改浪潮中,未來老師須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與特質?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全世界的老師如何運用最新科技進行教學?20年前,天下教育特刊報導了未來老師的條件,20年後,這些條件是否實現了?

老師的新舞台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西元前400多年,希臘雅典市中心的廣場上,一位肚大、眼凸、長著獅子鼻的男人,常常與人議論、閒談,他看起來從不像在指導別人,反而像是希望從別人那兒學到一點東西。他很少給答案,卻老愛提問題,他是西方的孔子——蘇格拉底。

2000多年前,蘇格拉底就為資訊時代的老師立下了角色的典範。蘇格拉底的母親是個產婆,而他常常比喻自己的角色就像個產婆,幫助人們生出自己的智慧。

2000多年後,教育的場景從雅典的廣場,移到了電腦晶片上的網路世界。美國紐約達頓小學六年級的教室,正利用電腦網路進行一堂社會課。學生分成三至四人一組,每一組學生都會拿到一份地圖,他們的任務是要透過電腦網路找出這個地方、分析他們在該地找到的工藝品,然後根據這些線索寫出一份有關這個地區自然、人文特色的報告。在這場發現之旅中,孩子們透過實做,不僅學習運用科技,也學到了許多地理歷史的知識。

在美國另一個初中教室裡,英文課有了新的上法。學生分成小組,各組在電腦前進行莎士比亞作品中馬克白夫人的特質研究。他們尋找劇中人的影像、服飾、時代背景、相關的音樂、電影、評論,然後一起完成報告。當學生工作時,老師則在一旁協助學生擬出問題並尋找答案。老師的角色主要在支援與引導,而不再以講授內容為主。

在澳洲阿德雷得的未來學校(The School of Future),正在進行一系列線上虛擬教室(virtual classrooms)的教學,透過這個虛擬教室,偏遠地區的學童也可獲得豐富的教育,並在線上與老師討論課業。

以學生為中心

科技的發展與教改的浪潮,把學生推向了教室的中心,也將老師從講台推向了寬廣的專業舞台。未來老師需要什麼樣的能力特質?彈性、創意、專業、運用科技、團隊合作、終身學習將是關鍵。

根據美國多位教育學者的研究,透過遊戲、實驗與團隊合作的學習效果最好。在遊戲中將引發一連串比較、判斷、預測、想像的心智活動,進而促進學習與了解能力。在實驗裡,提供學生在實際狀況中,設計、演練與實驗構想的機會,並獲得具體的回饋。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相互指導、共同解決問題與達成共同目標,學生將不再視同伴為競爭者,而是可貴的學習資源。

不論是遊戲、實驗或團隊合作的教學,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child-driven learning environment),已逐漸成為教育的主流。

在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彈性,是未來老師最需具備的特質之一。老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指導學生創造自已的學習模式,在學生的遊戲、實驗與團隊合作中,幫助他們跨出第一步,並適時給予指引協助。這時老師的角色會像個企業經理人或顧問,需要有更大的彈性來扮演更複雜的角色。

當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老師便需成為一個良好學習環境的營造者,同時必須是個有創意的課程設計者。資訊時代的老師不是把學生丟到電腦前就可以了,他們必須設計吸引人的問題讓學生去尋找答案。於是老師必須視自己是一個創意的工作者,並且是一個善於將新科技運用到教學上的終身學習者。

幫老師跨出第一步

沒有一個時代的老師比現在面臨更大的挑戰,與更高的期望。現在的老師該如何跨向未來?

科技已經進入教室,網路時代已經來臨。美國總統柯林頓的教育2000年目標,預計在21世紀來臨時,把全美國的每一間教室都用電腦網路聯結起來,通往資訊高速公路。在歐洲、澳洲、新加坡……,類似的計畫都在發展中,但科技本身並不能帶來改變,改變的關鍵在老師。

和台灣的教育工作者一樣,全球的老師都面臨追趕新科技的壓力。但有越來越多人體會到,投資到老師身上,就是在投資未來,教師改造工程需要軟體、硬體、基礎建設與老師本身的全面整合。

為了幫助老師因應科技的衝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提供300萬美元支持史帝芬學院主持一項名為「網路教學訓練課程」的計劃。這個計劃將幫助紐澤西州500個學校接上網路,並訓練3500個種子小組,做為進一步推廣教育訓練的先鋒。根據他們的計劃,5年之內將有30萬名老師、教育行政人員、圖書館員接受訓練。

美國教育部的一項研究報告,也提出了老師邁向資訊時代所需要的五大基礎建設:

1.協助老師規劃科技的運用與軟硬體的取得。

2.提供使用軟硬體的訓練。

3.提供教學範例與指導,協助老師將科技運用在教學上。

4.當使用軟硬體發生困難時,能提供及時的協助。

5.提供基本的維修協助。

除此之外,有人建議學校能設立專職的科技指導人員,協助老師發展課程與教材,並解決技術上的難題。

讓老師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師資的培訓與職業生涯規劃,也應相對的配合。運用科技的能力應該從師資教育時就開始訓練,而且在教學生涯中持續下去。為了更進一步提高老師的科技能力,美國一些教育學者還提出了許多具體的策略。例如,將運用科技的能力,列入升等與調薪的考量中;或是培訓出一批專門協助其他老師運用科技的師資。另一個值得參考的建議是,讓老師與校外的團體做更緊密的結合。例如,自然科的老師可與科學館的研究人員合作教學;社會科的老師可以和博物館的人員合作。

企業扮演重要角色

運用科技絕不只是一種時髦,一所曾經破敗、問題叢生的美國中學,在老師與校長的努力下,結合企業的資源,利用科技,改造了學校的命運。

幾年前,哥倫布中學學生的成績遠低於水平,學生翹課嚴重、轉學或被開除的比率居高不下,整個學校幾乎要關門大吉了。一直到貝爾.亞特蘭大(Bell Atlantic)公司,在93年贊助這所學校進行為期兩年的科技運用訓練計劃,一切都改觀了。

貝爾公司為135名七年級的學生與老師的家裡都裝上了電腦,這些電腦可連接上學校與社區的資料庫。老師在線上接受電腦訓練,受訓過的老師,回過頭來訓練學生和家長。透過企業的協助,與老師們的努力,學生的成績衝到前茅,轉學、翹課的情形少了一半。

企業參與教育改革已經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美國許多通訊公司如US west、PacBell、Bell Atlantic投入上千萬美元提供電腦硬體與師資訓練。結合企業資源,提升師資與教學品質,成為資訊時代中,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關鍵。

建構學習網路

除了結合企業資源,老師更必須能結合社區與各教育團體間的資源,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互助支援網路,而這也是為甚麼未來老師必須具備團隊合作的能力。

在網際網路上,各種教學資源網站已紛紛設立。全球各地相距十萬八千里的老師,可以在網路上進行討論。澳洲的老師已經在網路上推廣全球教室計劃,每一個科目的老師可以在網路上蒐尋到最好的教學範例。只要會運用網際網路,許多教學寶庫近在咫尺。

而各校發展出來的教學課程與軟體,也可以更進一步結合推廣。美國達頓小學便提供該校的網路教學內容,給一些公立學校。他們甚至希望,將這些教學資源推廣到市場上。

願景‧計劃‧行動

「教育者必須是個創造者,更須是個推動者與撼動者,」美國教育部科技顧問羅伯特(Linda Roberts)指出,學校不能坐在那裡等待好事情發生。教育者須要有願景、也要有計劃與行動。

當科技愈先進,老師的本質反而回歸到愈純粹的面貌。光鮮的電腦網路交織出來的,可能是柏拉圖古老的夢想——理想國,在那裡,學校教育的目標,不在於知識的學習,而在於把握住一生追求智慧的方法。未來老師的最大挑戰,不是科技,而在於是否有熱情擁抱住這個理想的夢,並且讓它實現。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39218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