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犯錯的小孩,真可憐
女兒四歲了,異常調皮。那天外面下了很大的雨,院子裡地板太潮,滑得很。可她偏要穿新買的小螞蟻豆豆鞋,因為那種鞋子不防滑,我就和她說:現在雨很大,地上濕了,會很滑,巴拉巴拉講了一大堆。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表情嚴肅,但眼神里卻是渴望和好奇,晶瑩的小葡萄一樣,看看雨,又看看我。
果不其然,做飯的時候,我聽到她哈哈大笑,就知道小丫頭沒聽我的,偷偷出去了。她還大聲喊我,讓我看她轉圈圈,就在這時,不防滑的鞋子刺溜一聲,她摔倒了,嘭得一下,她開始一邊疼得哭,一邊忍著疼痛,偷偷地看我,不哭那麼大聲。
我沒有說話,也沒有馬後炮地說:早就告訴你了吧。而是默默地蹲下,遞給她一隻手,牽她起來,換了身衣服。然後她自己就開始說:媽媽一定有辦法讓鞋子不滑。我隨口附和:嗯。有的,寶寶可以動下腦筋。然後接著做飯。結果沒想到她把平時不用的幾個防滑墊都拿了出來,墊了一小塊地盤,說這個不滑,然後又給我轉圈圈,笑得無比燦爛。
看著她開心幸福的笑臉,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不管她摔倒時候我有多擔心,又要在她面前表現得多耐心,在她玩得天馬行空時,我要多擔驚受怕,我覺得都值了。
作為父母,我們都不希望孩子犯錯,總告訴他們「對的」是什麼樣的。可是一個不犯錯的孩子,真可憐!想著女兒剛剛明明很疼,還要忍著疼痛,不敢大哭的樣子,比她摔疼了身體讓我更心疼。這麼小的孩子不犯錯,她要承受多少自己本不該承受的情緒呢?你是希望她早熟,心疼你?還是希望她因害怕被罵而小心翼翼?顯然,這些,我都不願意出現在我女兒的童年裡。
孩子能犯自己的錯,在一件件小事中冒險,這是孩子的幸福。我們常常自詡為成人,並告誡孩子不准犯錯,可我們忘了犯錯本身,也是一種嘗試,是一種體驗世界的方法。
更何況,寶寶犯錯時她自己是知道的,從她的眼神、哭聲、動作里都能表現出來,你要做的是當一個敏感的媽媽,了解她,然後理解她,而不是指責和恐嚇。事情無傷大雅時,不妨讓孩子試一試。
2、錯誤不是自己的,教訓就永遠屬於父母。
犯錯有時候並不是壞事,它讓我的孩子敢想、敢試。想起女兒兩快歲時,對熱水瓶特別感興趣,會跑會跳的小屁孩一不留神就想看看熱水瓶里到底裝了什麼。最後我想了個辦法,我和她說,你在旁邊試試,我在旁邊保護你。
於是她像得了獎勵似的,欣喜地拿起瓶塞,也是這一瞬間她感受到了開水的熱氣,趕緊丟了瓶塞。從那以後,她就記住了,說:「這是熱,不拿,寶寶不拿。」
我們總告訴孩子怎麼樣做不對,就好像自己的童年是從沒犯過錯誤就走過來的一樣。其實很多時候,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儘管明知不對,仍會犯錯。這時候不如讓他錯一次。人不犯自己的錯誤,真的很難記住教訓。
3、即使是犯錯也會讓孩子更有信心
在兒童遊樂場會有兩種家長,一種是處處小心,處處維護孩子,生怕孩子受一點點傷害(哪怕那有時都稱不上傷害)的家長。還有一種比較隨意,視野範圍內,讓孩子自己玩。
前者,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式的家長,他們年紀並不一定多大,但是思想很老舊。他們往往是外在強勢、內在很小心的人。孩子有一點點磕碰就上來吹一吹,孩子跟別的孩子鬥嘴了,恨不得上去幫忙掐架,孩子堆沙子怎麼堆都堆不起來,就趕緊用自己的經驗說,沙子這樣堆是堆不起來的,要怎麼怎麼玩才對。
我通常覺得這種家長好可憐。既然是玩,哪有什麼對錯,憑得就是個開心啊!如果按照所謂「對的方式」來玩,孩子本身卻沒有感受到應有的快樂,那又有什麼意義呢?連玩耍都要按你的方式,請問那是你在玩,還是孩子在玩呢?是你陪孩子玩,還是孩子陪你玩呢?
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玩,哪怕這不是「傳統」玩法,只要傷害不到孩子,不違反道德,就要鼓勵孩子的想法。孩子是天然的發明家,他們的話語、動作、行為方式,都是天然的,會突然間給你驚喜。她第一次叫媽媽,她第一次自編兒歌,她第一次拿著倒頭的書胡念亂讀,很有意思;她手拿泥巴捏成小蚯蚓,她把毛巾剪了說要給娃娃做新衣,她在牆上畫你看不懂的畫,也很有意思。
這是他們獨有的探索這個世界、認識這個世界、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比起一天給她洗三次衣服,我更害怕的是我的孩子沒有認識新鮮事物的激情、沒有敢嘗試的心,沒有親近生活的本性或者沒創意。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在孩子有好奇心的時候,滿足他的好奇心,在他敢嘗試的時候,保護他的勇氣,而不是在「你不可以」、「你不能」、大吼大叫的咋呼、恐嚇中把一個有天然勇氣的孩子變得畏首畏尾。
4、還一個問題或許我們應該搞清楚,孩子「犯錯」的時候,到底是誰在害怕?
記得一個故事,說一位媽媽很害怕蟲子,有一天她的孩子拿著一條蟲子,想過來和她分享發現蟲子的快樂,於是這個母親就不得不懷著最大的恐懼用自己的掌心,托住了她最怕的蟲子。高中時候的故事,卻給我深遠的影響。
我覺得那位媽媽以後肯定還是會害怕蟲子,但是,她卻呵護了孩子的勇氣,如果她當時嚇得歇斯底里把孩子趕緊抱走,那她就用自己的膽怯剝奪了孩子勇敢的權利。孩子的勇氣在天性里,我們通常會因為孩子在跳高跳遠時覺得他們做不到,怕他們摔倒而大驚小怪或者呵斥孩子老實點。但這只是我們以自己的角度做出的判斷。
還記得懷女兒的臨產前我還逛街爬樓,仗著身體素質還不錯,天天得瑟。這把閨蜜嚇壞了,每次出去,總是小心翼翼地照顧我,我和她說沒事也沒用。後來她懷孕,五六個月了自己爬高上低擦空調打掃衛生,我嚇得咋呼著讓她別做了,說完我倆都笑了。想起來,其實對於懷孕的人本身,真的沒感覺,只是旁人看來,你不行。
在對待孩子的「出格」行為上,道理是一樣的。在我們眼裡,孩子小手小腳小臉小鼻子,肯定特別脆弱,於是不自覺生出時刻保護,絲毫不放鬆的心理。其實,這種心理要有,但實際反應不用那麼大。
做父母的,要分清楚,在孩子做所謂的「錯事」時,她是僅僅在玩還是真犯了什麼錯。如果她只是在玩耍,那麼到底在他「犯錯」時,是他更害怕還是你更害怕。
我不明白為什麼很多父母強調讓孩子學會害怕,害怕很容易被觸發,勇氣哪有那麼容易培養?孩子會因為父母對一件事情的反應,來定義這件事到底是可怕的還是值得鼓勵的,你的過分保護,會殺死孩子的膽量。
幸福的孩子會唱歌,並且天生有幸福的能力,聰明的父母不是在孩子沒犯錯時候,一味地告訴他前面的路有多難走,讓他失去「犯錯」的能力,而是在犯錯之後,告訴他,要多麼勇敢地前行。想起女兒轉圈圈時哈哈大笑的模樣,我深信,比起讓她永遠對,我更期待她永遠笑。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