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篇狼性文。。。成功一定要具備狼性嗎?我沒有狼性是否註定失敗?

語恩| 2016-12-08| 檢舉

引用:

開學前先用微信查同學身家、10分鐘搶光整學期上台時間,一個台灣女孩在北京清華的震撼教育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班/幸仁雅

今年六月,畢業典禮和大學的課程終於都告一段落,不像大部分的同學,未來的學校和工作早已塵埃落定,才剛收到錄取通知的我,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頭,但還沒來得及慶祝告別大學生涯,隨之而來的又是一陣手忙腳亂,準備迎接我的,是一段陌生且未知的生活—北京清華大學研究所。

以制度和選課方式來看,兩岸在高等教育上的模式幾乎一模一樣,學期時間、週間、學分制度都跟台灣沒什麼差別。雖然如此,我還是在第一天去學校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震撼,不說環境大小跟資源,最大的差別還是在「人」。

雖然以前就聽說,大陸的學生很積極;但到了現場「親自體驗」,才覺得他們積極的程度,遠比自己以前想像得誇張。

先講「主動積極」吧!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兩岸學生的不同,也可以說完全在不同的境界。

初次見面,許多人不但熱情打招呼,像許久不見的老朋友,還有很多人在還沒見面前,就已經從班級的微信群組裡,把所有的成員都加好友還默默了解你的背景了,不少人也會自己私下主動去加老師、助教、領導等的微信。

平常在台灣我們總是習慣有點交情以後,才會進一步去加好友,這裡在這方面確實不太一樣。雖然不熟,然而很多人在路上還是會很親切的和你打招呼,也常常主動問要不要一起去吃飯,班裡即使還是會有幾個比較少講話的同學,然而一到台上,或是私下交談時,就會發 現文科的班級裡,幾乎每個人都還是能言善道、侃侃而談的,沒有真的內向的人存在。有些平常沒什麼講話的人,私底下其實對自己追求的事物比平常看似活躍的人還要積極,這讓平時有些怕生,甚至慢熟的我真的有點不習慣。

還有一個現象讓我大開眼界,大家對於「幹部」、「助教職缺」、「上台發言」這類機會,真的是以「快」、「狠」、「準」的態度在搶的。第一天班會,學長問起是否有人願意擔任班長或其他幹部,大家靜默幾秒,接下來竟然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的舉手。幾次微信群裡有人公告助教或相關機會,幾乎過「一、兩分鐘」後就會看到,報名踴躍已經找到人之類的消息,十分驚人!有時候可能才剛看到訊息,沒多久就被大家熱烈的回覆給淹沒了。

最誇張的一次,應該是我修了一門政治學課程,助教請大家用微信回覆他個人想上台報告的時間,先回的人可以優先選擇自己想要的日期,想不到在短短十分鐘內,全班四十幾個人就把一整學期所有時間都搶光了,而且真的都是「秒回」,感覺每分每秒都有人在高速回覆,還在狀況外或是沒注意到訊息的人,就只能撿大家剩下的時間,當第一個或最後一個報告的人,例如我....(慘痛)。

校園中比較經典的還有圖書館的座位。那時正值八月底暑假期間,還沒開學,起了一早,想說九點到圖書館正好開啟美好的一天,結果一進去劃位系統,斗大的字顯示「全部滿座」,對當時天真稚嫩的我來說,實在有如晴天霹靂五雷轟頂。後來觀察一下,發現九點對清華學子來說已經算相當晚了,平時宿舍裡面,六、七點多同學們就已陸續起床,到八點幾乎都出門了,九點以後,樓裡幾乎已空無一人。學校裡好幾棟圖書館也不光只有暑假期間滿座,幾乎是每天都會滿座,這已是這邊的常態現象。很多同學在圖書館還沒開門,就已在門外躍躍欲進,沒有位子的人為了等圖書館的位子,還會在劃位系統或走道旁念書,一有人離開就馬上出手把座位一掃而空,因此,圖書館也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每個人都是用洪荒之力在搶位子。

印象很深的是一位教授曾在課堂上告誡大家:「若研究所的兩年內沒辦法讓學院所有的師生都認識你,記得你,那就算是一種做人上的失敗。」仔細思索這句話,便能理解為什麼大家對於能表現自己的機會,都特別的積極踴躍。畢竟在僧多粥少、競爭激烈的環境,大家的同質性都很高,能展現自己,凸顯個人的能力特色,也就成了生存必備的技能,否則就會流於13億人口中,默默無名的一隻螻蟻。

資源有限,人口無窮,使得每個人對於機會的重視超乎想像,不僅要積極交朋友認識人,建立人脈資源網絡,也要厚著臉皮主動和師長前輩們拉關係,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效益發揮到最大。這讓我聯想到尖峰時段的北京地鐵,即使已經在漫長的人龍中排隊,但只要列車一來,車廂裡面還有一丁點縫隙,就會有一大群人蜂擁而上死命地往裡面擠,因此不管排了多久,如果沒有在車子一來時,就厚顏無恥的迅速跟著人群往裡面硬衝硬撞,大概就真的要等到天荒地老永遠都擠不上去,因為那些動作比你快的人,永遠都會早你一步把車廂塞滿。

話說回來,積極沒有不好,「狼性」也沒有不好,但我的感覺更像是,這其實不一定就跟競爭力成正相關,而是一種大環境下產生的「生存法則」,像是在玩「大風吹」的比速度搶位子,有一種不得不的無奈。我想不管對於哪裡的人來說,能累積自己的實力,成為真正有能力的人,讓大家看見個人的才華特色,或許才是最關鍵的,也是在搶到位子後,能不能「坐在那兒」的長久之計,遠比搶位子的手段、方式和快慢都重要的多。

成功一定要具備狼性嗎?我沒有狼性是否註定失敗?

我在紐約工作時交了好幾位大陸來的朋友,當然也有家境不錯的,但仍有幾位是費盡千辛萬苦才來到美國,不但本身要優秀,還得碰運氣。有幾位是大陸的農村出身,別說來美國,就連能到大城市上學這件事,都被視為這輩子唯一一次的「翻身」機會。還不光是個人喔,甚至是全家人,全村人的翻身機會。如果這次機會沒把握住,命運的另一頭,就是像他們的長輩一樣,一輩子在小農村裡為著明天鍋裡的米掙扎煎熬 。

所以每天四點起床背英文算什麼?每天睡在辦公桌底下又算什麼?在我們眼中看似辛苦,但對許多大陸年輕人來說,若不使出洪荒之力,人生的另一頭是完全難以期待的!相比之下,一個只領22K的台灣年輕人,還是可以買iPhone、吃美食、吹著冷氣滑手機,說不定一年還可以出國幾次。對啦~你可以覺得台灣年輕人太不上進了,但如果給大陸年輕人這樣的選擇,我猜很多灰太郎也會瞬間變成哈士奇,在地板上啃著牛奶骨扭來扭去......

說台灣年輕人沒有狼性,好像把錯都怪到這個世代,我覺得太簡化太武斷了。真正的關鍵在於「整體環境的改善」,導致我們對人生的追求,不再受到「飢餓」與「恐懼」的引導,而開始對於馬斯洛金字塔更上層的品質感到興趣。

那麼歐美國家年輕人的驅動力不是「狼性」是什麼?我覺得是「自我實踐」。看看蘋果的賈伯斯、臉書的祖克伯、特斯拉的馬斯克,他們並不是光為了「脫貧」而奮鬥,而是做真正他們覺得「有意義」,甚至只是「有趣」的事。

台灣的年輕人確實面臨困境,但問題不在「欠缺狼性」,而是「沒有方向」。與中國大陸相比,我們的社會制度相對完善,選擇更多,早就脫離了弱肉強食的荒野怎會有狼性?但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們的社會與教育又不夠進步,進步到足以讓我們學會探索自己,尋覓真正的人生意義!整個台灣新世代,就像是進化到一半的物種,剛失去了獠牙與利爪,卻還沒學會怎麼善用智力。我們失去了三四年級前輩的「狼性」,卻還沒真正理解「人性」。離開了毛毛蟲的狀態,卻又還沒變成蝴蝶,自然覺得受困繭中,難以伸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3664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