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夏丏尊說:「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感,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愛,就成了無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換句話說,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就是要以豐富的形式表現愛,教育本就是愛的事業。這種愛,必須根植於教師的心裡,體現於教師的行為,銘刻於學生的心坎,最終顯現於學生的人格上。一個真正的師者,一定是一個懂師愛、善師愛、能師愛、會師愛的教師。那麼,師愛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愛?本期,我們就以「師愛」為話題和諸位老師展開討論,以期深刻正確地認識真正的師愛。
一、教育需要怎樣的師愛
愛是教育的基點,教師只有心中有愛,才能堅持理想、堅守信念、敢於淡泊。愛是教師最重要的法寶,師愛如水,它看似柔弱,但卻蘊藏著強大的教育力量,它能感動心靈、啟迪智慧、創造奇蹟,教育需要真正的師愛。
1、教育需要心靈之愛
教師要有積極的心態,善於研究孩子的心理,努力走進孩子的心靈。教師要善於用高尚的師愛與孩子的心靈對話。只有當教育充滿了令孩子感動和難忘的東西,孩子的心靈才可以敞開,思想開始變得活躍,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的潛能才會得到激發。
2、教育需要激勵之愛
哥德曾說:「如果你以現在的樣子對待他,他將如其所是;但如果你以他應該或可能的樣子對待他,它將成為他應該或可能的樣子」。教育需要充滿美好的期待,教師要善於通過激勵教育提振孩子信心,教師要熱切期盼孩子成長,激勵孩子更好發展。
3、教育需要理性之愛
教育應點燃孩子激情、喚醒孩子夢想、激發孩子鬥志,鼓勵孩子不畏困難、勇於挑戰、努力向前。教師要樹立並踐行八個重要的教育理念: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長比成績重要,體驗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索取重要,巧幹比苦幹重要,勇敢比退縮重要,對話比對抗重要,激勵比指責重要。教育理念的變化帶來了教育的活力,推動了孩子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4、教育需要力量之愛
教育要善待離我們標準較遠的孩子,教師要相信在愛的薰陶下,他們會進步、會有美好的未來,教師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付出最大的愛心與耐心,細心呵護這些容易受傷的人,要給這些孩子持久的力量。當這些孩子體會到教師的愛、教師的認真、教師的堅持及教師對他們的真切希望,會感到一種溫暖和力量。在這種溫暖和力量中,孩子們終將被感化,最終走向進步之路。
5、教育需要文化之愛
班主任要創設集體優良文化,培養人文情懷。充分調動全體孩子、任課教師、家長的積極性,充分討論,反覆碰撞、凝聚智慧,統一思想,建立班級共同的價值觀,研製出有班級特色的班名、班徽、班訓、班規、班歌、班級理想。讓所有班級成員參與班級管理,讓人人都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人人都為班級發展貢獻智慧。孩子們在共同建設班級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自己快速成長。
6、教育需要智慧之愛
智慧的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於教師太重要了。比如一個好學生忽然和某個問題學生交往增加,教師提醒學生:「你小心學壞(近墨者黑)。」為什麼教師不反過來想一想,這位好學生可能使那問題生「近朱者赤」呢?教師要習慣於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聯繫中思考,在刨根問底中思考,在思考中反駁自己,怎樣的思考才是有智慧的思考,怎樣的教育才是有智慧的教育,教師要善於在智慧的教育天地里,用自己滿腔的師愛推動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二、師愛不是什麼?
師愛在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是通向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樑,是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重要途徑;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前提。但有些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注意方式,不講究藝術,步入了師愛的誤區。為了更深刻地理解「師愛是什麼」,教師首先要辨明「師愛不是什麼」。
1、師愛不是「兩極式的愛」
大多數教師的目光總是投向少數學生:表現好的學生吸引教師的注意:惹人喜歡;表現欠佳的學生也吸引教師的注意:不要鬧出亂子來。而教師對班上占大多數的中等生則不太過問。於是這批似乎無需教師操心的學生便被"合情合理"地遺忘了。這種兩極式的愛,使中等生產生有沒有我都無所謂的感覺,因而變得冷漠,不關心集體,甚至為了吸引教師的目光而故意搗亂。對於中等生,決不能因為他們表現平平而放任自流,冷落了他們;應積極教育,使他們步入優秀生的行列。
2、師愛不是「家長式的愛」
許多人認為教師是"嚴父慈母",事實上,很多教師也的確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以"全麵包辦"的姿態來愛護他們。當然,在教師的滿腔熱情之下,學生也許會非常聽話地沿著教師指明的方向前進,有利於班級秩序穩定,有利於提高學業成績。但是,學生如果過分地依賴教師,他們將喪失獨立思考問題、協調各種關係、處理事情的能力,不利於他們人格、心理的成熟。魏書生帶的兩個班在他外出講學時,學生把班級管理得非常好,可納入優秀班級之列。這種效果得益於魏書生的管理理念:以民主作風對待學生,引導他們,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管理班級。這種不包辦的愛,使學生成為有能力、有追求的、完整獨立的人。
3、師愛不是「強制式的愛」
一位語文教師,認為學生的自覺性不夠,因而花了大量的精力關心學生:每天下午放學後都要將學生留下來,讓他們背誦當天所學的字、詞、段,隨後進行默寫,引起學生的不滿,而這位老師卻說:"如果我不這樣看著你們背誦,回家後你們會背嗎?這是為你們好啊!"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個別現象,很多教師都有這種想法。他們認為這是對學生的愛,但事實上這種不民主的強製做法只會激起學生心中的反感。在學生眼中,這不是愛,而是一副沉重的枷鎖,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對這種愛,學生常常會產生逆反心理,進而對這些教師所教的科目產生厭倦感,不想學習,這非常不利於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4、師愛不是「施捨式的愛」
有位學生家中貧困,父親又有病,一家的重擔全落在母親身上。班主任獲悉後,表現出極大的"愛":他在班會上向全班同學講述了這位同學的家庭情況,要求班上同學多多照顧這位同學,而且以後每次講述"幫助他人""團結友愛"等話題時,必然會提到該生的家境,繼而發動其他同學幫助他。對於學生交納班費、獻愛心的費用等,他均以該生家貧為由而拒收。在他以為這是對學生的愛,其實已經將這位同學的自尊心一點點的傷害了。這樣的愛使學生心中總有一種抹不掉的自卑感,使他漸漸產生反感。興許這位教師還在納悶:我對他這麼好,他怎麼那麼不知趣呢?這位教師只把學生當作施愛的對象,而未考慮到年輕人異常強烈又極脆弱的自尊心。
5、師愛不是「姑息式的愛」
有些教師認為:批評學生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對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會帶來負面影響。於是乎,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他們總不願意當著旁人的面批評學生,甚至當只有自己與犯錯誤的學生兩個人時,也不大願意用批評的方式,即使是批評,也是隔靴搔癢的。這對於懂事的學生來說也許是一條完美的法則,但對於一些調皮的學生來說,卻並非好事。教師太過溫柔的態度常常不能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因而對於教師的規勸也不當回事,下回照樣犯。在學生眼中,這種教師的愛就成了縱容。久而久之,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他們會越走越遠,這不是愛學生而是對學生的一種不負責任!
三、師愛是什麼?
教育之愛是付出,「愛」和「責任」是分不開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責任就沒有好的教育。比爾·蓋茨說:「人可以不偉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心。」所以,教師除了履行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外,還必需付出自己無私的愛心和責任心。教師要將教書育人內化為自身需要,把職業的責任升華為博大的愛心,於細微中發現豐富,於瑣碎中尋找歡樂,於平凡中創造奇蹟。那麼,師愛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愛?
1、師愛是威嚴
常言道:「嚴師出高徒。」又說:「嚴是愛,寬是害」。對學生不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是難以培育出合格的人才。「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所以,對學生不嚴不行。對學生嚴是教師的職責,也是教師的的義務,是教師必須堅持的原則,也是一個教育者必須堅守的職業道德。當然,嚴要得法,嚴要有度。教師的要嚴慈相濟。對待學生,要管而不死,嚴而不歷。
2、師愛是尊重
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是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平等地等待每一個學生,不挖苦、諷刺學生。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在某種情況下,教師不尊重學生會比父母和其他人不尊重學生對學生心靈的傷害更大。因此,如果教師對學生多一點尊重,多一份熱心,多一點賞識,他們便能增加一份自尊與自信,也能使棍棒之下不知悔改的學生流下眼淚。教師只有讓學生增強自尊和自信,才有利於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他們才會因自尊而自重、自信而自強。
3、師愛是寬容
教師既是規矩的執行者,更是靈魂的塑造者。所以,教師面對學生既要公正公平,也要靈活運用。尊重學生的人格,樹立他們的自信,理解寬容他們的缺點和錯誤。這既是教師的素養,胸襟,也是教師的愛心體現。尊重學生的老師能換得學生的尊重,得到學生的信服;才會有「親其師,信其道」。不過教師的寬容並非是允許其犯錯誤,而是要寬容過去,不搞秋後算帳,不貼標籤。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單單是「教書匠」,而應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教師的言行去影響學生的言行,是一棵樹去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4、師愛是 「公愛」
師愛是一種「公愛」,即來自社會的愛。教師是代表社會來愛學生的,是要讓學生感到不光自己的父母愛自己,而且和自己非親非故的老師也愛自己。師愛的理想效果並不在於僅僅使學生也愛教師,而在於使學生懂得同樣要去愛他人。於是,師愛便成了一座橋樑,即連接社會與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師愛的這種橋樑的意義,要比通常所說的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的意義深遠得多。正因為師愛是一種公愛,所以,教師在地震時用身體保護別人的孩子——學生的行為,比起父母親用身體保護子女的行為,更加驚天地、泣鬼神。作為公愛的師愛可以說是一種「神聖的愛」,它所凸顯的是作為社會代表者的教師承擔的愛的責任,教師如果沒有這種責任,就很難持之以恆地去愛別人的孩子——學生。
5、師愛是「全愛」
師愛擺脫了「失衡」的狀態,它是一種「全愛」,即全面、整體的愛。一方面,真正的師愛是對學生既有關心,也有要求;既有援助,也有督促;既有保護,也有鞭策。師愛應當是慈母與嚴父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師愛指向的是學生的全面成長與發展,包括學生的健康與強壯、活潑與開朗、勇敢與堅強、創新與想像、樸實與善良等,因為這所有這一切才構成的學生的整個人。因此,教師作為專業教育工作者,應該全面關注學生,應該幫助學生整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在這個意義上,作為全愛的師愛便是一種「科學的愛」,它所凸顯的是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的愛的能力。教師如果沒有這種能力,愛的效果難免大打折扣。
6、師愛是「博愛」
師愛抵禦著「偏袒」的侵蝕,它是一種「博愛」,即愛每一個學生。所有學生都是民族的未來,都是家庭的希望,都是獨特的存在。偏袒的愛很容易導致未能享受到師愛的學生產生自卑、對得到師愛的學生產生妒忌、對教師乃至成人社會產生怨恨。愛本應有助於溫暖、有助於團結、有助於平和,但偏袒的愛卻成了產生冷酷、催生分裂、滋生怨恨的一種根源,並由於不平等而變得不道德。因此,偏袒是師愛之大忌,平等才是師愛之準則。師愛也就與學生的性別、成績、個性、愛好、長相及家庭背景等等都毫無干係。所以,作為博愛的師愛是一種「平等的愛」,它所凸顯的是作為公民培育者的教師的愛的品質。教師如果沒有這種品質,師生互動與學校生活便會成為許多學生的痛苦回憶。
7、師愛是「純愛」
師愛鄙夷「有償」的企圖,它是一種「純愛」,既純凈、純真、純粹的愛。愛就愛了,不圖回報。它沒有算計的成分,沒有交換的色彩。如果說師愛也有某種「目的性」的話,這個目的也只是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了,受益的是學生與社會,因為學生的身心發生了積極變化,社會的未來就有了希望。師愛其實既是一種給予,也是一種獲取。這種獲取就在師愛付出過程之中,在於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本身獲得的心靈滿足與精神享受。因此,作為純愛的師愛是一種高尚的愛,它所凸顯的是作為行為楷模的教師的愛的境界。沒有這種境界,師愛便會異化和變味。這樣的師愛,既是教師的德性,也是學生的福音。
陶行知先生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愛的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應體現在教師的每一個眼神里,每一個具體的行動中。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誰就願意從事教育工作,而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已經愛得入迷,誰就能獲得自己職業的幸福。沒有兒童的頑皮,沒有頑皮的兒童,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學,兒童的頑皮和頑皮的兒童給教育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可以使教育思想更加深邃和精彩。如果教師力圖顯示出自己對兒童的真正的愛,就必須以最完美的形式去顯示它。一位哲人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同樣,生活中不是沒有愛,而是缺乏發現愛、挖掘愛。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擁有愛,表現愛,更要善於挖掘潛藏於學生身上的愛。愛是教育的前提,讓我們用愛去溫暖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啟迪孩子們的智慧,關注孩子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引領孩子們找尋成長的快樂,同時也讓我們自己用心去感受與孩子同行的快樂,追尋教育者的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36307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