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看更多中小學教師的相關政策、教學方法、經驗、教育熱點等,或有教學過程中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關注「教師幫」微信公眾號,與全國50萬教師一起學習交流!
備課、講課、批作業、改試卷、找學生談話、和家長溝通......小磊哥還能羅列至少五十條老師們的日常工作,它們既繁雜細小,又意義重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它們是否消耗了您的激情,讓您看不到這份職業里的快樂呢?」
讓我們一起重新發現獨屬於教師的快樂,願每一位教師都能夠體會到教育生活的美好與幸福,願每一位教師都能夠過上理想的教育生活。(馬上點標題下方藍字加入教師幫,與全國近50萬教師交流學習!)
教師的職業倦怠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有了職業倦怠,工作的效果和生活的幸福就會大打折扣。身邊同行眾多,朋友圈子也基本是做老師的居多。相處時間長了,發現不快樂的老師很多。就算是那些被各地教育局選拔出來的受到器重的參加「國培」的骨幹教師,說起自己的學校和學生時,也是諸多不滿,牢騷滿腹又無可奈何。
80多年前,梁啟超先生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做了一次演講,題目是《敬業與樂業》。他在演講里提到天下有兩等「苦人」:天下第一等苦人是無業遊民。因為他們終日閒遊浪蕩,不知把自己的身心擺在哪裡;天下第二等苦人是厭惡自己本業的人。因為他們雖然厭惡自己本業,但是「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裡不願意做。不願意做逃得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去做。」
80多年後,這番話仍是發人深省。想一想,如果厭惡自己的工作,那麼生活豈不是折磨?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而老先生早就告訴我們——「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既然如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尋找這些趣味,去發現這些快樂。
源泉一:生命有挑戰,工作能進步,你會快樂
職場上,老闆為了讓員工積極工作,一般採用的方式是為員工的進展創造機會,說白了就是提拔。如果讓一個員工在一個角色上停留太久,自然會產生消極和倦怠。
在教育行業,也有這樣的做法,比如不斷地提拔,從普通教師提拔為中層乃至校長,也有針對所有教師的職稱評定,那更是與退休後的工資成正比。如今,普通中學的教師也可以晉升為大學正教授級別了。
然而,職業的倦怠感還是不斷在滋生。金錢利益的增長,並不能對抗來自內心深處的疲憊與厭倦。
唯有當一個人的生命有進展的時候,才會有滿意度與幸福感。停留於現狀,是滋生倦怠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幸福感來自精神層面,唯有同樣是精神層面的生命進展才可以與之同步而行。
教師,必須要在工作中自我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進步中,才不會心生厭倦。
一節課上下來,覺得很流暢,很好地完成了教學計劃,師生互動很默契,心裡會有快樂;
一次試考下來,成績令人滿意,就算是很差的學生也在盡力而為,心裡會有快樂;
做班主任的,清早走進教室,看到值日生在打掃衛生,課代表在收作業,其他學生在座位上看書,一切井然有序,心裡會有快樂;
做班主任的,聽到搭班的任課老師讚揚自己的學生聽課認真,作業認真,行為乖巧有禮貌,心裡會有快樂……
假如還不能做到讓全班面貌煥然一新,那也不要緊,就從個別學生開始。換一種眼光看待他,帶一份好奇研究他,用一份愛心關注他,把生源當成自己的資源,用真誠的心去期待他的進步,用真誠的文字去記錄他的輾轉,與其牢騷滿腹,不如換個角度。這樣的你也能感受到一種從前的糾結如今釋然後的快樂。
記得辦公室的一個英語老師,每年教師節都能收到她教的第一屆的一個學生寄來的快遞,雖是小小的不起眼的禮物,比如一個U盤,可是,這個英語老師快樂幸福的笑容卻讓我久久難忘。我相信那一刻,她會覺得自己曾經的心血和汗水都開花結果,那種由衷的喜悅是任何物質獎勵都換不來的。
源泉二:努力被認可,成績獲讚揚,你會快樂
這樣的認可與讚揚,不一定非要來自上級領導。更多時候,學生與家長以及同行的任可與讚揚,更能在教師內心產生愉悅感。
2012年和2013年,我連續兩次接手初三班級。中考在即,臨陣換將,本是兵家大忌。等學生們好不容易適應新老師新班主任的教育教學時,就要中考了。家長與學生內心的感受我非常理解。
通過簡訊、博客、家校聯繫單等多種手段,讓家長更多了解我的教育行為,更多感受到我的用心良苦;通過課堂互動、趣味小練習、以及有效的作文指導,讓學生更多了解我的教學方式,感受到語文課堂的美好。就這樣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看到家長們在家校聯繫單上留下的字裡行間的任可與讚揚,我的內心充滿快樂。
作為班主任,我也通過各種方式,讓我的任課老師了解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私下裡聊天學生們提起某個任課老師,只要有一點點褒揚之詞我都會轉告給任課老師;作文中有學生回憶起某老師對自己的好,我一定把它拿給任課老師看;家長在簡訊中提起某老師的認真負責,我就直接拿了簡訊給任課老師瞧;教師節我會想著法子給老師們送上溫馨祝福,三八節我會自己掏錢給任課的女教師買點小禮物……在我的影響下,學生們也對任課老師敬愛體貼,班級氛圍有家的感覺。
作為23年的班主任,我很能感受到班主任們的辛苦,特別能夠理解班主任們尷尬的身份。有的時候,任課老師一惱火,把犯錯的學生拎到班主任面前一頓數落,或者把分數不好看的作業和卷子拍在班主任桌上,那個時候班主任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學生們其實就是班主任的孩子,聽到別人說自己孩子不好,心裡又惱火又難過,真是恨鐵不成鋼。
事實上班主任也非常希望能夠得到任課老師的任課和讚揚。每當聽到任課老師讚揚自己的學生懂事,心裡比蜜還甜。
源泉三:待遇有保障,需求被滿足,你會快樂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排在第一位的是生理需求,比如衣食住行,也就是基本的物質保障。這一個目前在江蘇地區,教師的基本待遇還是可以保障的。
安全需求,包括心理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威脅,預防危險事故,職業有保障,有社會保險和退休基金等。曾幾何時,醫生和教師竟然成了高風險職業,教師有時候甚至因為一言不合而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威脅,這真是讓人痛心。
社交需求,人是社會的一員,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屬感,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讚許。與領導和同事以及學生和家長和諧相處,彼此尊重,會帶來內心的愉悅感。
尊重需求,包括要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和內在的自尊心。
自我實現需求,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比如職稱的評定、論文的發表、比賽的獲獎、任教成績的優異等等,都可以帶來快樂與滿足。
有很多老師還很注重精神層面的感受。對於自我實現,他們有自己更高層次的追求。比如在很多人以為是年復一年的工作中,他們尋找著更多的創新,探索著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嘗試著更人性化的班級管理,在不斷的創新和嘗試中,他們獲得的愉悅感更強烈。旁人以為他們苦,他們卻樂此不疲。
源泉四:工作有效率,生活仍歡愉,你會快樂
記得有一次講座後,有個老師發給我一封簡訊,說自己所在的學校要求老師一周必須三天住在學校里,還要和學生一起睡一個宿舍。
在信中,她泫然欲涕:「我的女兒才三歲,一個星期她有三天三夜見不到我,剩下幾天只有夜晚才能見到我。我教好了學生卻無法靜下心來教我的女兒。」
我默默無語。這樣的情景絕不是個別。記得有一次慕名去參觀一所升學率高得嚇人的學校,校園走廊里一抬頭就是英語單詞,餐廳里吃飯天花板上都是英語單詞和古詩名句,教室牆上貼著不及格學生的名字,走廊外牆貼著年級倒數十名的學生名字,學生掛在課桌上的試卷一周內僅英語試卷就有57張,更讓我震驚的是教師一周五天必須住在學校和學生一起睡。
學生的生活,教師的生活,完全被分數淹沒。
看到這個學校的老師像軍訓一樣上著語文課,老師沒有笑容,學生沒有笑容,我的心裡五味雜呈。
當工作與生活失去平衡,何來幸福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直記得有一次媒體宣傳一個高三女班主任,說她為了學生的高考殫精竭慮,甚至女兒發高燒躺在家裡無人照料她也沒空帶她去醫院,致使女兒雙目失明。媒體採訪時,她很欣慰地說:「我的學生考得很好。」那一刻,我潸然淚下,不為她,只為她的女兒。一個冷血的母親,教出來的學生也不會熱血沸騰。
這些年,我一直堅持做一件事情,每逢周末,只要天氣許可,我就帶上相機走進鄉村田野,如果孩子不用補課,我一定帶上他同行,拍下自然的風光,小到一棵空心菜,大到藍天白雲,做成《眼中都是美》的系列,在班會課上給我的學生們欣賞。我知道,學生們的周末總被作業和補課或者電腦遊戲填滿,那麼我就間接地讓他們了解天地萬物的美麗,讓不自由的心在風景里愜意徜徉。
工作的時候心無旁騖,高效率有條不紊;生活中對於物質的需求簡單一些,更多注重精神層面的歡愉,工作生活兩不誤,這樣的教育人生才會快樂。
梁啟超說:「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麼呢?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第二,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奮鬥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樂。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胡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閒煩惱。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如果能像孔子那樣驕傲悠然地自述生平,說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那麼這種生活,真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了。
曾經有一句話很打動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的,幸福完整。
願每一位教師都能夠體會到教育生活的美好與幸福,願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夠過上理想的教育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36153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