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置身於一個匆促前行的時代里,我們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讀書嗎?讀書的實際效力又在哪裡呢?這是不少一線教師內心的困惑與矛盾。日趨忙碌而繁雜的生活,讓教師在進行閱讀,特別是深度閱讀時步履維艱,難上加難。經常有老師質疑,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按照教學進度和大綱要求把課教好,學生不出問題,家長不找麻煩就可以了,為何一定要讀書呢?
當下,作為一名教師到底要不要讀書?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那麼該讀哪些書,怎麼讀?一個有著閱讀意識的老師,又該如何幫助學生愛上閱讀呢?本期我們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北京市教委中小學校園閱讀促進項目負責人杜霞老師來談談教師閱讀的問題。
讀書 讓我們定靜安慮
除了忙於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外,許多老師還要參加教科研培訓、班級活動、家長聯絡等許多瑣碎的事情,於是乎更加無暇做一些深層次的精神活動,這樣的後果則是教師生活的疲憊無序,精神的委頓蒼白,進而又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但是作為人類心靈的導引者與呵護者,教師首先要學會呵護自己的心,要有意識地為自己的精神加油充電,這樣才有力量去傳遞關愛與智慧。
《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讀書正是為了「定」,有了「定」,才能「靜」「安」,知至善的目標,立堅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動;心不妄動,則所處而安,不為外界影響所動了。讀書是為了心志的安定、生命的完滿,不再輕易被某個概念、名詞、風潮所驅使,而一旦擁有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就不會隨波逐流。
當老師明白這個道理時,讀書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兒了。在學校,教師讀書才能帶動學生讀書,而校長愛書才能讓更多的老師讀書。海南中學的校長馬向陽是個「書痴」,做了多年校長的他,常常政務纏身,可一旦進了「明齋」書房,那一刻,他就只是一個「讀不盡卷函頁冊,脫不掉書生本色」的「書痴」。也正是這樣一位愛書的校長,海南中學總是給人一種恬淡的舒適感,學校老師也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甚至學校的物理老師開設了紅樓夢選修課。
讀書,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累加,更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用來安穩我們自己的心,,驅散我們心頭的霧霾與塵埃,做到修己安人,修己達人,以不言之教,去影響帶動我們的孩子們。
讀原點書 內化於心 外化於行
讀書,教師內心的驅動力是很重要的,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老師便會主動閱讀。那究竟要讀什麼書?怎麼讀呢?讀暢銷書?讀排行榜前三的書?
作為教師,更應該利用有限的時間儘可能的讀一些根本之書,讀一些鑰匙般的書,也就是經典書籍和原點書,來壯大我們的心靈,涵養我們的生命。讀著讀著,我們也就慢慢有了自己讀書的傾向與品味,構建起獨屬於你的「私人訂製書單」。在這個書單上,不僅有關於世界觀、價值觀確立的根本之書,有教育學科及相關領域的書籍,也會有一些不可或缺的「閒書」……我們不僅要為職業而讀,為生活而讀,更要為生命而讀。
讀書不必貪多,要懂得細水長流的功效。教師可以給自己定一些小目標,比如每天讀兩頁,一學期讀一本書等目標,小步子低壓力慢慢來。目標不在大,而在於堅持。簡單的事,天天做,就會變得不簡單。教師還可以在任務和問題的導向和驅動下展開閱讀,嘗試將教學實踐、教科研工作與閱讀緊密結合,帶著問題帶著任務讀書,從而提高閱讀的效能,同時也還要有意識的將所讀用於實踐,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知行合一。
閱讀就是陪伴 與學生共讀
教師讀書了,如何帶動學生一起閱讀?陪讀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與學生共讀一本書,一同在閱讀中成長,增強自身的閱讀素養。
在與學生共讀的過程中,要把握好進度。教師可以通過「一站到底」式的小提問、小召喚來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了解學生的閱讀效果。在共讀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愛讀書的老師本身就是一本書,就是一個美麗的圖書館,就是一個吸引人的磁場。一個愛讀書的老師,他所帶的班級和學生也是與眾不同的。當教師的心安定下來讀書時,學生自然就拿起書來讀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熱愛會很自然地傳遞到學生那裡,也就是所謂的身教勝於言傳。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3561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