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師享互聯小編想問大家,不知道在學生犯錯後,您會如何處理呢?
有老師說,現在自己簡直拿這幫熊孩子沒有辦法啦,每次都只敢讓學生寫反思,根本說不得。「不敢跟孩子們說只敢寫檢討,只敢叫寫反思,除此之外,老師什麼都不能做不敢做。」
相信不少老師也有這樣的困惑,「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一方面怕管嚴了,讓孩子們不耐煩,效果不一定好,還可能給自己帶來一些工作上的'麻煩';另外一方面,如果放之不管,感覺自己對不起自己的職業,這個度太難把握啦。」
那麼,孩子有過失,您一般會怎麼做呢?怎麼教育他效果才好呢?師享互聯小編為您蒐集了一些老師的觀點和小辦法,希望能夠幫到您!
老師,你敢批評班上的孩子嗎?
「前兩日,一小學老師向筆者訴苦,課堂學生玩遊戲不聽課,老師開玩笑地批評他一句,結果家長知道了,認為老師是侮辱他家孩子,到學校找老師。百口難辯,老師喟嘆:一個老師連批評教育的權利都難以行使,動不動就是一頂為人師表的帽子扣到頭上,以後誰還會或還敢管學生啊!」曾有老師在文章中這樣寫道。「的確,當前提倡的是激勵教育、賞識教育,在社會輿論的大環境下未免有些矯枉過正,連正常的批評教育也受到了'株連',以至於2009年,教育部在印發《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時,專門重申:'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採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本來是老師天經地義的教育手段和權利,卻得用文件形式強調,個中滋味,值得品味。」
雖然老師們嘴上說著難管、不管,但在現實中學生一犯錯,出於責任心,還是忍不住會管。「做老師是份良心活兒,有錯不指,有偏不糾,長此以往,錯失的是孩子的最佳糾正期,損害的還是孩子的利益。」「作為教育工作者,誰都明白賞識教育,但不是所有的教育問題都能靠賞識教育解決的。在每個學校,每個班上,總是有一些特殊的孩子,家長管不了,自己管不了,老師管不了。上課習慣不好,作業又不能按時完成,更不談應有的行為禮儀,對誰也軟硬不吃。老師來軟的,他以為老師怕了他,於是更加囂張;來硬的,老師又有所忌諱,所以時間一長,孩子知道別人拿他沒辦法,更加肆無忌憚了。」有老師這樣感慨。
真是孩子一犯錯,老師有點「慌」。那麼,為什麼對於我們老師來說,孩子犯錯後需要如此謹慎?
為什麼老師「不敢」批評孩子了?
掌上明珠碰不得,抗挫折能力差
有老師反映,現在社會上不少學生遇到挫折就離家出走、自殺,也容易對其他一些心理不成熟的孩子產生暗示。老師也是左右兩難,批評教育是天職,「但誰知道哪一次批評會成為壓垮孩子心理的'最後一根稻草',釀出問題來。」
學生似乎有些「脆弱」,持有這樣觀點的老師並不少:「現在城市人家每家就一個寶貝,每天掌上明珠似的捧著、護著,生怕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有的孩子養成了軟弱、依賴的心理,經不起困難和挫折。」
掌上明珠,說不得、罵不得,「懲罰」更是左右為難,身為老師,怎麼能不慌?
現有考核制度下,嚴師是不被理解支持的
「老師和學生髮生衝突、口訣,家長會上門興師問罪,有的家長甚至會對老師大打出手。這樣的新聞也屢見於媒體。」一位老師說道,「古語說:'嚴師出高徒。''教不嚴,師之惰。'但現在各項考核和學校安全責任重壓之下, '嚴師'不被理解和支持。」
家校溝通存在障礙,也是不少老師的顧慮。「孩子的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配合,社會各界尤其是家長要對老師的教育工作給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老師批評學生,最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最難的也是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在家長和我們老師建立共識的基礎上,教育方式建立起信任的情況下,才能步調一致,讓孩子在家校這兩個重要教育平台上真正健康茁壯地成長。」
「 犯錯」的總是老師,法律法規需配齊
「法無授權不可為」,在犯錯學生處理上,教師、學校究竟有哪些權利呢?
《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班主任「對有缺點錯誤的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進行耐心誠懇的批評教育。」《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也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採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
但不少老師都有困惑,「什麼方式才是適當方式呢?不好界定,'批評教育'也很模糊,沒有可操作性。」
無法可依,處理問題無章可循,一不小心就「犯錯」,如何教導學生,老師疾呼:法律法規需配齊。
老師批評學生的一些基本原則:
控制情緒很重要,保持冷靜,切不可大發雷霆。
盡可能做到人後批評。
正面積極要求效果更好,用肯定、認可和引導代替指責、訓斥。
不要把學生的錯誤與學生的人品人格混為一談。
讓學生把話說完,如果老師武斷地阻止學生申辯,學生會認為老師不相信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34190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