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說美國幼兒園的小盆友,光玩就行了……今天分享一位年輕的華人媽媽@YuKi,初到美國,在她看來,美國的學前教育與國內有神馬不同涅?她的收穫究竟是什麼
入學「放羊班」
半年前,我們帶著未滿3歲的兒子來到美國加州。安頓妥當後,就開始為他物色幼兒園,這裡5歲前的preschool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全部私立,也沒有分級、評分,好壞全憑家長自己上網泡論壇研究。
在論壇上選了幾天後,我們確定了幾家實地考察。美國幼兒園的規模都不大,有些就在辦公樓租了幾間房當教室,還有的直接就開在自家的房子裡,院子就是操場。
美國幼兒園一般都提供很多不同的就讀時間選擇,除了周一至周五的全天班,還有一、三、五全天或半天,二、四全天或半天,每日上午半天或每日下午半天……
靈活、多變的幼兒園上學時間,也是為了適應美國國情。在美國,都是父母自己帶孩子的。
如果是雙職工,也只能晚上6點前來接孩子,但一定要準時,過了6點,每遲到一分鐘罰1美金。幼兒園的守時教育是從父母開始的。
當然半天的課程,學費也便宜些,一個月500—600美元,全天班一般學費在1200—1400美元左右。還有些社區中心辦的幼兒園,一周上2—3個半天,價格更便宜,3個月只要400多美元。讓不同經濟實力家庭的孩子都能體驗幼教,也是幼兒園「菜單」如此豐富的原因吧。
健康問卷的不同關注
跟著錄取通知書一起寄來的,還有厚厚一大疊需要填寫的報名材料,諸如孩子的基本情況、家庭情況等,同時還附有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理念的介紹。
美國的幼兒園大多採用的都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主張不干涉孩子的自由行動,讓孩子在適當的環境中自由活動,激發孩子內在的、潛在的力量。
學校下發的厚厚的入學材料上,不僅詳細地介紹了蒙台梭利理念的具體內涵、原則,還有學校圍繞此教育理念在語言、社交、數學、生活技能、文化等不同領域設計的相關教育活動,也為家長運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幫助孩子成長提供建議。孩子還未入學,我們倒是先上了生動的一課。
在入學材料中,還有一份需由家庭醫生簽署的健康證明。於是,我們約好時間去見孩子的兒科家庭醫生,做3歲體檢。
醫生拿出一張調查問卷要我們填寫,而她則開始給孩子做常規檢查。
「你是否每天給孩子吃5份蔬菜水果?」
「你是否限制孩子吃薯片、果汁等零食?」
「每天是不是運動一小時?」
「你是否將藥物等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
「孩子是否每次坐車都坐在後排的安全座椅上?」
「他的臥室里有電視機嗎?」
「孩子在家時有人抽菸嗎?」
「你的孩子遭受或目擊過暴力嗎?」
……在近30道問題中,絕大多數都是關於孩子成長環境以及日常飲食習慣、運動量的,而關於孩子「會什麼」的並不多。
從這張調查問卷可以看出美國和中國對孩子健康成長的不同關注。
記得在國內,每次帶兒子去體檢,醫生都會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動作,還問孩子這個會嗎、那個會嗎,卻忽視對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的關注。前不久,表妹還訴苦說,1歲的兒子體檢時不會做「再見」的手勢,醫生說回家要多練習,下次體檢再看看。一歲的孩子,不會一個「再見」的手勢能代表什麼?
「不細心」的老師
辦妥入學手續,兒子就開始了「放羊班」的生活。之前就聽說,美國幼兒園的老師不會像國內那樣「無微不至」地包辦所有事,孩子進
教室前換鞋、上廁所、吃飯、鋪床都要自己來。雖然在家已經提前訓練了,但我心裡還是忐忑不安。
結果每天去接兒子時,看到他不是鞋子穿反了,就是光把外面的褲子拉到了腰上、小內褲沒有拉上來,吃成個「小花貓」更是家常便飯……
但在美國媽媽眼中,這一切都很正常。她們認為孩子若感到不適,就會自己去拉褲子、換鞋子。在Daycare(照看更小寶寶的私立機構)里,1歲以上的寶寶就被要求自己吃飯。
「不會用勺子、叉子,用手抓也行,只要知道『吃飯就該自己動手』就行。」一位孩子6個月大就送去Daycare的媽媽告訴我,她家寶寶現在一歲多,不僅會自己吃飯、睡覺,還會自己收拾玩具。的確,在美國的幼兒園裡,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比培養學習技能重要得多的事情。
讓中國媽媽不太適應的另一點是美國幼兒園老師的「寬容」。在他們眼中,似乎無論孩子們做什麼都是正常的,在我們看來「闖禍」的行為常常還會受到表揚。
在國內,和大多數男生的家長一樣,每次去接孩子放學,我總是有點不安,怕被老師告狀:集體遊戲時不聽指揮,午睡不好好睡還影響其他小朋友……很神奇,調皮的兒子到了美國似乎變「乖」了,再也沒有被告過狀。
後來我們才知道,不是小朋友變得聽指揮了,而是在美國老師看來,小孩子幹什麼都挺正常。塗鴉描字時不用坐得端端正正,聽故事時可以隨時發問,午睡睡不著就自己繼續玩會兒,睡遲了、沒睡醒或者別人起來了,你都可以繼續睡。
不過老師每天都會在一張張小紙條上記錄每個孩子的就餐、午睡等情況,供家長查閱。
美國老師還特別不吝惜表揚。孩子們不明所以的塗鴉、廢紙揉成的小球、院子裡撿的落葉……都必定會引起老師們表情誇張的尖叫:「太棒啦!」、「太神奇啦!」、「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禮物。」
「放羊班」的收穫
不知道是因為美國幼兒園的規模不大,還是老師記性特別好,送兒子上學的第二天,走進校園遇到的每位老師都微笑著、熱情地叫著兒子的英文名字打招呼;每次去接兒子放學,無論哪位老師值勤,都老遠就知道你是誰的家長,通知班主任把孩子帶出教室。
僅僅三天,老師們的熱情似乎就傳染給了兒子。原本到校離校都不聲不響的他,也學會了大聲問好與「拜拜」,有時老師正在忙別的沒注意到他,他還一定要跑回去重新打了招呼再出來。
「放羊班」的第一個周末放學,兒子拿著一個紫紅色的文件夾出來,裡面裝著孩子們在校的塗鴉、手工作品以及「回家作業」。描數字、字母,塗色、連線、簡單句複述……不是聽說美國的幼兒園光玩就行嗎,怎麼還有這麼有難度的作業?
第一周兒子只完成了酷愛的數數題。帶著未完成的作業,我找到老師。班主任老師告訴我,作業完不成沒關係,他們每次都會安排不同類型的練習或塗鴉,是希望發現每個孩子不同的興趣與特長。孩子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做多做少都沒關係,只要是自己做的就行。
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加以引導。僅僅一個多月,原來筆都拿不穩的兒子,已經會七歪八扭地寫0—10的數字了。而我經常可以在他帶回來的作業里發現小驚喜:紙做的手環是送給媽媽的,塗成藍色的小汽車是父親節的禮物……
上了兩個多月的學,幼兒園像模像樣地搞起了畢業典禮,地點就在幼兒園隔壁的教堂小禮堂。這個畢業典禮實在有些業餘,但孩子們台上台下皆「自由自在」的歡樂樣子著實動人。
而最令人感動的是,畢業班的孩子都穿著莊重的白色畢業服,一一被邀請和爸爸媽媽、兄弟姐妹一起上台接受畢業證書,並由爸爸或媽媽親自授予證書。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榮耀,更是父母的責任,在美國,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受重視,尤其在學齡前。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