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編瀏覽一些帖子,看到一位幼兒老師的留言,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這位老師今年接手的是一個新中班,在開學後不久發現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有些幼兒「不會說完整話、吐字不是很清晰」「不敢大膽回答問題」等表現。
這位老師真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在發現這個問題後,隨即就開展了如「師幼共讀故事」、「繪本教學」等活動,培養孩子們的表達能力。
對於這件事情,小編個人的第一感覺是,雖然是中班的孩子了,但畢竟剛剛從小班升上來,很多能力仍然停留在小班階段,要想有一個很大的改變或進步,還是需要時間的吧。
「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中班幼兒語言發展特點的描述:「4~5歲幼兒基本上能夠發清楚大部分語音,能夠聽懂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句子和一段話的意思。他們掌握詞彙的數量和種類迅速增加。在使用簡單句的基礎上,其語言逐漸連貫起來。」
」
看來,那位老師班上幼兒的種種表現多是年齡特點所致,不一定都是問題。認清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更加客觀地看待幼兒的種種表現了。藉此機會,推薦給大家一些其他的做法。
1、讓幼兒「有機會」說話
幼兒老師們肯定注意過這樣一個現象,孩子們只要湊在一起就會說個不停,個個變身「小話嘮」,這是幼兒的特點。所以,老師們可以想一想,孩子們在幼兒園自由交談的機會多嗎?時間充分嗎?和小夥伴相互說一說有趣的事、聊一聊動畫片中的人物情節,是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也是發展幼兒傾聽和表達能力最自然的途徑之一。
【小建議】
試著調整一下一日生活的組織形式和方法,多給孩子一些「自由說話」的時間。因為語言表達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和提高的,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幼兒才能在交談中體驗到語言交往的樂趣,才可能越來越「會說」。
2、關注個體語言發展現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每天有足夠的時間與幼兒交談」,可見成人與幼兒的交流對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但在幼兒園確實存在著這樣一個現狀:班上有些孩子「能說會道」,而個別孩子呢,口齒不清,幼兒的語言發展存在差異。
【小建議】
老師們可以利用遊戲、生活環節、過渡環節等進一步加強與幼兒個別化的交流,更清晰、準確地了解每個孩子語言發展方面的特點,並依據《指南》中相應年齡幼兒的典型表現,有目的地引導幼兒逐漸接近本年齡段的發展需要。
3、注重提高親子談話質量
家庭對幼兒語言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通過與家長溝通的方式讓家長們了解到:
①幼兒語言能力的強弱不僅是能講故事會背詩,重要的是能「聽懂別人說的」和「說清自己想說的」,並且具有與年齡相應的文明語言習慣。
②多跟孩子談些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交談中多專注傾聽少打斷糾正,並且給予積極的回應,引領孩子充分表達。
③多帶孩子外出遊玩、參觀,豐富多樣的生活經歷同樣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讓孩子「有的說」。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32849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